书城哲学鬼谷子大全集
18774000000044

第44章 中卷(23)

张仪这番慷慨激昂的言辞,使得秦惠文王感动得几乎要流下泪来。他见张仪已有所准备,也就同意了张仪的请求,只是叮嘱他此行务必要谨慎小心,以求最后安全地返回到秦国来。于是,张仪随同楚国的使臣一起来到了楚国。果然,他一进入楚国的都城,楚怀王便命人把他抓了起来,并扬言要择良日祭告天地太庙,准备处死他。面对着杀气腾腾的楚怀王,张仪并不十分紧张。原来,在他刚从秦国出来时,便早已派人到楚国与靳尚联系上了。

靳尚为了救张仪,就去找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故作神秘地对她说:“夫人受宠幸的时间恐怕不会太久了!”

郑袖一听此言,吓了一跳,吃惊地问道:“何以见得?”

靳尚告诉她:“秦王派张仪来到楚国,听说大王已决定要处死他。张仪这个人,是秦王的左右手,秦国的一大功臣。臣听说秦王已得知这一消息,正着手要救张仪出去。他打算把上庸地方的六个县送给楚国,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楚王,还把后宫中能歌善舞的美人陪嫁过来,以赎张仪昔日之罪。现在秦国的使臣已来讲条件了,一旦谈妥,秦国的美人便会纷至沓来,到那时,夫人想保持眼下这个地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狭隘愚蠢的郑袖听着听着,头上冒出了冷汗,身上发抖,赶忙问道:“依您之见,此事该如何是好?”

靳尚见郑袖已经上钩,便和盘说出自己的计划:“唯今之计,看来只好佯作不知此事,而在楚王面前下工夫,礼待张仪,并送其回国。张仪回去后,必感激您的盛德,美人也不用嫁过来了。”

郑袖听了,自然言听计从。于是日夜在楚怀王面前哭诉说:“大王欲以黔中之地换取张仪,而地方未割,张仪却先到,可见秦王是很尊重大王您的。但是,如果大王不顾外交礼节,执意将张仪杀了,秦王必然大怒而发兵攻击楚国。贱妾请求大王让我们母子都迁移到江南去,以免成为秦王的俘虏而遭到蹂躏。”她见楚怀王听了心有所动,便又继续劝道:“再说人各有其主,张仪为秦王尽忠,乃是当然之事;如果大王优厚于他,也一样可以成为大王您的忠臣。况且褒奖张仪这样的忠臣,不也正好为大王手下的大臣树立了一个效法的榜样吗?”

楚怀王本是一个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现在给爱妃这么一说一磨,嘴上先软了一半,答应郑袖再考虑考虑。此时,靳尚再不失时机地挑唆道:“杀一张仪,于楚无补,于秦也无害,而楚却为此要白白地丧失几百里的土地,如果不给,正好又给秦王发动战争的有利借口。这样一来,秦国不是更强盛而楚国更衰弱了吗?”

楚怀王一想,果然是不划算,终于听从了郑袖的意见,赦免了张仪,并对他以厚礼相待了一番,又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回了秦国。

后来,又是这么一个张仪,以订立盟约为名将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起来,楚怀王最终客死他乡,这一生都栽倒在张仪的手里。

本篇着重阐述了要因人制宜地使用谋略:“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鬼谷子的高足、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如此这般巧舌如簧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蒙骗楚怀王,使得对方身死国亡的故事,就是充分利用“愚者易蔽”、“不肖者易惧”、“贪者易诱”来施展权谋的典型例子,颇具借鉴与反思意义。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但包含在这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表面情节之下的,却是精彩纷呈的权谋策划与实施。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发急病身亡,年仅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普即派人四处散播谣言,并借机上奏朝廷,危言耸听,说北汉和契丹就要会师南下,派兵进犯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仓促之下不辨真伪,便急命赵匡胤率兵从大梁出发,北上加以防御。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便下令大军安营扎寨,暂缓前进。

军中有一个通晓星象的人叫苗训,他指点门官楚昭辅等人观察天象,看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似乎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古时候,人们都认为太阳是皇帝的象征,另外出现了一个太阳,也就预示着要出现一个新的皇帝。谣言于是不胫而走。当晚五更,军中将士们聚集在陈桥驿前,议论纷纷。赵匡胤为了让这把火烧得更旺,便又派亲信去煽动将士们说:“现在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倒不如先立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

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普、赵光义等便出来假言规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如此一来,名为劝阻,实为激将,果然惹得群情沸腾。赵普等人一见时机已然成熟,就派人连夜赶回通知大梁城内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让他们在京城领兵策应。

(61 雪夜访普图)

黎明时分,北征的将士们纷纷披甲执刃,团团围住赵匡胤的军帐。而此时的赵匡胤却正悠闲地卧于帐中饮酒,佯作不知。赵普与赵光义进来禀告外面的情况,赵匡胤这才慢慢地起身出来。

将士们一见到他便高呼:“诸军无主,愿奉将军为天子!”

赵匡胤还未及开口,就有人把象征着皇权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这些参加兵变的将士们也不等他分辨,就簇拥他上马。赵匡胤手揽缰绳对众将士说道:“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纷纷表示愿听从号令。赵匡胤接着说:“太后和皇上,我一直对他们称臣,你们不能冒犯;诸位大臣,都是与我在一起的同僚,你们不能侵凌;朝廷中普通的家庭,你们不能强行掠夺。听从我命令的重赏,违反命令的一律处置。”众将士听到这些话,都下马跪拜。于是,赵匡胤就整肃军队进入了大梁。

赵匡胤进城后,命令将士们各归营帐。片刻之后,手下将领簇拥着宰相范质等群臣前来。赵匡胤一见到他们就痛哭流涕,对他们痛陈:“我违抗了上天的旨意,作了叛军首领,这都是诸位将士们下命令逼迫我的缘故,我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啊!”

但还没等范质一干人等开口说话,一个名叫罗彦环的将领随即手按利剑对范质等人厉声怒喝:“我们诸位将士没有首领,今天我们愿奉赵匡胤为天子。”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此种形势之下,也别无它计可施,只好承认赵匡胤为皇帝。于是赵匡胤择日登基,是为宋太祖。

从散布北汉与契丹进犯的谣言,到观天象、唆使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而后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地进入都城大粱,赵普等人将整个兵变过程安排得丝丝入扣、具体而微、滴水不漏,甚至连加身的黄袍以及禅代的诏书都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而大局将定后赵匡胤对将士们的约法三章,也是赵普等人谋划兵变的既定策略,既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政权,也有利于日后北宋的统一大业。可见,谋大事贵在深谋远虑后一气呵成,这就是所谓的“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

田单火牛阵复齐

在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中,燕国曾一度被齐国灭掉。后来,燕昭王即位,设“黄金之台”,向天下广揽人才,准备复仇雪耻。而此时的齐泯王却仍蒙在鼓里,听从燕王派来的间谍苏秦之谋,攻占宋国,引起了诸侯恐慌。燕昭主趁机联合秦、赵、韩、魏,发大兵攻齐。仅半年时间,除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两座城外,齐国剩下的七十余城尽被燕将乐毅率领的联军攻占。

固守即墨的将领是田单,他是一个很懂得谋略权术的人,指挥军民共同固守即墨,使乐毅打了三年,也没能攻下来。一直等到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后,田单派人去燕都实施“反间计”,让燕惠王用一介武夫骑劫代替了老谋深算、精于用兵的大将乐毅,消除了这一最大隐忧。

接着,田单又施展开“刚柔弛张计”:派出城中的老者到城外的骑劫大营献上黄金,并告知他们城中粮草将尽,兵员或死或逃,数量大减,守城者也多为老弱妇孺,田单已然准备投降了。这是用“软”的、表面的一手麻痹燕军;暗地里田单却派人准备了一千头牛,在牛身上画满了怪异奇诡的花纹,给牛的犄角绑上锐利的尖刀,并在牛尾巴拴上浸透了油膏的苇草。又挑选了五千名精干的壮士,让他们吃饱待命。等到夜深了,因燕军早就听闻齐军准备献城投降,便放松了警惕,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田单令人连夜秘密地凿开城墙,打开城门,点燃了牛尾巴上的油草。牛被火烧疼了,圆瞪大眼,疯了似的疾冲出城外,见人就用角挑,何况角上还帮有尖刀呢!而从睡梦中惊醒的燕军,只见一群怪物头顶尖刀横冲直撞、暴跳若狂的迎面奔来,吓得扭头就跑。那五千壮士跟在牛后面掩杀过去,打得燕兵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伤亡惨重。田单乘胜追击,最终一气收复了齐国失陷的七十余城,恢复了齐国,青史留名。

(62 牧童读书图)

从这个刚柔兼施、软硬并用的“火牛阵田单复齐”的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实施计谋时,不单“软”、“硬”交替使用,也常常“软”、“硬”同时使用,以“软”蔽“硬”,以“硬”辅“软”,两法兼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出了计谋“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的妙用与威力。

张良下邑奇谋画箸阻封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字子房,本是韩国人,其祖父两辈曾先后出任过韩相之位。秦灭韩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其兄弟不幸故去,但张良并没有加以厚葬,却拿出全部家产来招募刺客,图谋刺杀秦始皇,以报亡国之恨。后来他虽然招募到了一名刺客,但谋刺未果反遭搜捕。于是张良只好隐姓埋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当他逃到下邳时,巧遇神仙黄石公老人,得授《太公兵法》,便日夕研读记诵这部兵书。

(63 张良)

秦末战争时,张良先是聚众百余人归附沛公刘邦,后又游说项梁立韩国贵族横阳君为韩王,而他则出任韩王的司徒。后来,横阳君被项羽所杀,张良转而归附刘邦,并成为其幕下重要谋士之一。楚汉战争期间,他在关键时刻屡出奇谋,为汉朝的创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接连收降了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等五个诸侯,得兵五十六万。同年四月,又趁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际,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及时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来安抚此地,收买人心,反而旧习复发,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结果为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后,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驰援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交锋,即遭惨败,被项王打个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见此形势,许多诸侯王纷纷望风转舵,重又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和妻儿,只带张良等数十骑狼狈出逃至下邑,遭此重大挫折,大好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惊魂甫定,万念俱灰,他下马靠着马鞍沮丧地问群臣说:“寡人想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将它用来封赏将士,谁能立功破楚与寡人共建功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将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展示出一副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他闻听此言,沉吟片刻,便建议道:“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王有矛盾,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大王可以争取一下。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齐王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两个人大王也可立即派人拉拢。另外,大王您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挡一面。如果大王您真的决定要放弃关东一带的土地,不妨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用好这三个人,攻破项王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听罢,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便马上派能言善道的舌辩名臣隋何,去游说、策反九江王英布,结果英布倒向汉王,成为后来汉军伐楚的一支重要力量;接着又遣使去联络彭越,待其归汉后,拜为魏相国,带兵从后袭击楚军,断其粮道,牵制楚军兵力,成为插在项梁背后的一把尖刀;同时,再委派韩信带兵进击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张良献上的“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却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深远、重大的意义。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联合英布和彭越,形成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从而扭转了楚汉战争相持不下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变被动为主动。而事实也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汉军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不久,刘邦又差点犯下了一个战略上的致命错误,仍是张良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拨云见日。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持不下。楚军屡次竭尽全力袭击、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汉王刘邦为此一筹莫展,焦急地询问群臣有何良策可以削弱楚军的实力。

郦食其进言道:“昔日商汤讨伐夏桀,将夏桀王的后代封在杞地;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商纣王的子孙封在宋地;如今秦王朝失德弃义,侵略征伐诸侯各国,灭掉其社稷,使诸侯六国的后代皆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真能重新扶立起六国的后代,那么,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都会感戴陛下的大恩大德,而无不向往钦慕陛下的风范和德义,心甘情愿做陛下的臣民了。如此广泛施行德义后,陛下即可南面为帝而称霸天下了。到那时,楚王也只得整肃衣冠、毕恭毕敬地来朝拜您了。”这其实不过是番“饮鸩止渴”的夸夸其谈,但郦食其的这碗“米汤”却灌得刘邦笑逐颜开,丝毫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称赞,迫不及待地对郦食其说:“先生的主意好极了,寡人这就命人赶快刻制印玺,并麻烦您带着它们出使六国,巡行各地分封吧!”

郦食其尚未启程,在此关键时候,恰巧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一见张良就对他说道:“子房,你过来,有位宾客为寡人策划了削弱楚军实力的妙计。”随即把郦食其的建议告诉了张良,并问道:“子房,你看这主意不坏吧?”张良听了大吃一惊,沉痛地摇摇头说道:“这是食古不化的读书人给陛下出的馊主意啊!如果照此行事,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要泡汤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慌忙问道:“怎么会这样呢?”

张良顺手从酒桌子上拿起一双筷子,比比画画地陈述道:“昔日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而如今陛下能够控制并决定项王的命运吗?显然不能。这是陛下现在不可分封六国后代的第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