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北大清华学得到:领导素质的培养
18783200000016

第16章 领导的创新思维(1)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不断流动的世纪,是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纪,简而言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创新是没有顶峰的,因而创新思维没有止境。旧一轮的创新成功了,新一轮的创新又将开始,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进21世纪,走向未来的,对于伟大的人类世界尚且如此,对于我们单一的人个体而言,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创新,别无选择

什么叫创新呢?

一个低收入的家庭订出一项计划,使孩子能进一流的大学。这就是创新。

一个家庭设法将附近脏乱的街道变成邻近最美的地区。这也是创新。

想法子简化资料的保存,或向没有希望的顾客推销,或让孩子做有建设的活动,或使员工真心喜爱他们的工作,或防止一场口角的发生,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很实际的每天都会发生的创新的实例。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而这里的方法正是去进行创新,如果那个穷人只是依照常规去乞求一锅肉汤的话,毋庸置疑,他肯定得不到,那么结果可能是他被饿死或冻死在那个暴风雨的日子里。我们也许可以说,当时他别无选择,在明知道常规方法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就选择了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去为自己赢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从上面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而对于中国,其五千年的古代文明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伟大的中国人们的创新思维,四大发明在中国,伟大长城为中国制造了一个奇迹。而对于近代,我国所遭受的耻辱,如果没有伟大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我们不可能一洗耻辱,不可能有如今的发展。而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环境,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及方法。如果当时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国外的思想拿进来照搬地应用到我们国家的话,如今的中国不可能会有这么和谐统一的局面。在当时,面对着中国碰到的那些独特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别无选择,他们所应该做的就只是吸取国外的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的情势来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理论思想。而如今也证明了,当时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今我们国家才可以这么繁荣,才可以再次成为屹立东方的那条巨龙。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的繁荣,它的地位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创新意识,但也依赖于这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思维。而如今我们渴望创新,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创新的意识,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实现,而只是抱怨自己能力不够、干不了大事。实则不然,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所使用的能力只有我们所具备能力的2%~5%,人可挖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提倡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去打破常规,产生创新性思维,我们的个人才能够得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进,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早在我国古代,便有不少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当人们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更多的评价是说他的机智、聪明使他有了那样的想法,使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得到了幸存,却忽略他此时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设想,倘若司马光陷入常规思想的枷锁,另一个孩子极有可能便已淹死,在此时似乎凭己之力难以解决,唯有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在近代,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当时教会占统治地位,人们深信上帝不疑之时,他敢于创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尽管在当时不能为人所接受,而如今终为生物界发展的主流,自己也名垂千古。设想如果没有达尔文当时的创新精神,打破常规,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进化论,也许人类仍然处于一种迷信之中,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不去发挥人类本身的能力,但我们都知道,此时人类别无选择,只有去创新,去用科学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去打破常规,我们人类才可以在不断地进步中发展。

而在当今世界,曾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粮耗尽,精疲力竭,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寻人又谈何容易?警方虽出动了数架直升机,仍是难寻踪影,在如此“弹尽粮绝”却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此时探险家打破常规,割肉放血,这虽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鲜血染红一片,在一片白茫之中格外显眼,最终,他获救了。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终于寻找到了希望,创造出了新的生机。

谈古论今,任何成大业,干大事者无不具有这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在如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急需这种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打破常规——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而在当今社会中,当各种物质条件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只是想通过传统的想法,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就可以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筹码的话,那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上了。事实上,现在尽管我们都把创新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更是把这些嘴边的说法去实现一下。在当今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里,我们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来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砝码呢?那就是人们自身用之无穷的创新思维,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断地去攀登成功的山峰。

突破思维的定势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个美国人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意:“除了果核还能有什么?”儿子就把苹果横切成两半,兴奋地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切面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位美国人沉默了,他已吃过多少苹果,却从未发现苹果里还有“星星”这样一个秘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势,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会有创新的思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成功。

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出奇制胜,必将有助于开创事业,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载,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制造出来了,当时每双重585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爱迪达公司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鞋重与运动员体力消耗关系成正比,从而限制了足球业的突破。而鞋重减不下来主要是因为始终保留了金属鞋头。于是他们大胆摒弃金属鞋头,设计出重量仅为原来一半的足球鞋。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青睐,供不应求。那么爱迪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框架:鞋重无足轻重。打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就领先一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迅速占领了市场。这对于今天我们企业求创新、求发展是很好的借鉴。

突破思维定势,善于独辟蹊径,同样会在学习中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从1加到100,怎么算?老老实实“1+2+3+……”的演算,当然也能得出结果,但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50个101,这样很快就准确地算出答案是5050了。所以,我们解题时可以试用一些新的方法,它可能更简便,更合理。在观察问题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将来又会怎样?读书时也不一定完全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可以想一下: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有没有作者未说明白的道理?这样不断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创造欲、探索欲,就能体会到创造的欢乐,提高学习的实效。

由于传统力量和思维定势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从而不会去打破那些思维的定势。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树立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创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获,相信这些会比发现苹果中的“星星”有价值得多。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那种思维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以至于使我们陷入思维误区,陷入思维定势中,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

而人的思维受阻,往往是太遵守常规和逻辑,总是太墨守成规,害怕触犯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观念与思维囚禁在旧模式的框架中。但是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学会放弃,突破常规,跳出框外去求新、求异、求变,放弃已知的东西,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好装进新的东西,用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那就是你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如果哥白尼执着于托勒梅的“地心说”就不会有“日心说”的产生;如果伽利略迷信亚里斯多德的“落体理论”,就不会有伽利略“落体学说”的诞生;如果爱因斯坦把自己框定在牛顿的经典力学框架中,就不会有“相对论”的问世。

因此,当我们陷于已有知识的束缚中时,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框外,摆脱传统习俗和经验规则的约束,进行另一番思考,就会有一片更灿烂的天空,如同鸟儿飞离了鸟笼,飞船挣脱了引力……此时我们就可以突破思维定势,纵横联想发散思维,进行创新,那么我们就能无所而不至。

相反,假如我们陷入了思维定势,把思维定在那儿了,让思维进了牛角尖,出不来,那我们的创新思维也就不可能展现出来,而这个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一个权威,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说了,于是思维就定在那儿,而这个权威有时候则会把我们引入一个误区。

有一个小学的老师,对小学生出了一个考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抽样调查的结果,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75减32,船长43岁,75头牛减32只羊,船长43岁。而实际上呢,我们仔细想想,船长的年龄和那些给出的已知条件明显是毫无关系的。可是在小学生的思维里,老师出的题目肯定会有它的解法,于是他们开始动脑筋了,他们一相加,75加32是107岁。一想107岁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他们一除,75除32,二点几岁。又一乘,2000多岁,他们开始动脑筋了,那不是只有用减法了,于是75头牛减32只羊43,43岁这样的答案就出来了,而这就是思维定势就定在那儿的结果。有一句经典的语言叫做“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有创新思维,那么就必须要把思维定势打破。而一旦思维定势被我们打破了,我们就必然可以得到一些创新性的东西,也必然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精神效益。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现在我们想想,只是稍稍地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称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