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北大清华学得到:领导素质的培养
18783200000017

第17章 领导的创新思维(2)

突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一切“死结”也就迎刃而解,我们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的全新天地。司马光打破常规,用砸缸的方式成功地救出落水玩伴;哥伦布磕破蛋壳成功地把鸡蛋竖在桌子上;美国小女孩横切苹果“意外”地发现神奇而美丽的五星图案;香港一青年用刀劈开高尔丁死结顿然成为百万富翁;袁隆平不迷信科学界所谓杂交水稻是天方夜谭的定论,坚持进行水稻杂交试验,最终研制出水稻的杂交品种,让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填饱了肚子,他也由此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所有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常规,另辟思维的新径,我们必然可以解决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不断地去获得进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脑子进行清洗,装进许多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地朝成功迈去。

提出好问题,找到好方法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在提出问题,尤其是一个好问题之后,能够为其找到一个好的解决的办法,也同样是一个关键所在,但是只有在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之后,我们才会有目标,才知道在哪个方面去寻找好的方法,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去实现自己的创新,因而可以说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晚年的爱因斯坦在总结数十年科学生涯的经验后,感叹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这席话,道出了科技创新乃至个人创新的一条要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只有在提出一个好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会有一个好的创意。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科学探索的发端。古往今来,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进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成功的。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的东西有1600多种。有人无不夸张地说:如果人类没有了爱迪生,人类文明史至少要往后推迟了200年。那么爱迪生发明天赋从何而来呢?对他一生进行长期研究的专家指出,爱迪生的发明很多来自提问。正是爱迪生这种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的思维方式,才为他以后的各种发明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各个国家去推进军事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军之所以赢得近几场战争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讲,与他们一些高级将领善于检讨总结问题有很大关系。越南战争美军战败,美却从中挖掘出精确打击、超视距攻击、机降突击等新打法,并逐步发展成为美军基本战法。海湾战争,美军获得压倒性胜利,但并没有盲目地沾沾自喜,对地面部队部署过慢、反水雷战能力不足、反弹道导弹能力有限等问题进行反思改进,并提出联军作战和联合作战的新理论。科索沃战争美军靠空中精确打击取得胜利,却在总结中发现激光制导武器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不足,决心下大力气发展GPS制导武器。阿富汗战争美军速胜,战后总结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特种部队与航空兵有效结合,于是在随之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投入的特种兵从数百增至上万。可见,正是美军具有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而非陶醉在“胜利之师”的光环之下,才使自己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正是这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的精神,才使美国如今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成为了世界上的强国。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很多关于提出好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很好解决的人的话,这个国家必然会有很多创新意识,而结果是这个国家必然可能一举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可以不断地发展。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值得我们铭记。善于提出问题,是以对客观情况的了解为基础,是在对我们所提出问题的领域有着深刻了解的前提下,是建立在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的基础上。在平时和工作中,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不仅是克服头脑简单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其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一旦面临危机,人类就会提出问题,然后积极地探索,想办法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可以不断地发展,才不会走向灭亡。同样,对于企业而言,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话,这个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是深化改革、改进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方法,是把握改革主动权、推动企业向前进的正确途径。首钢矿业公司正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在创新的时候并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漫无目标地摸索。而是要针对经营生产建设的实际进行,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有的放矢,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矿业公司正是在遇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时,提出了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的理念,大胆创新,转变办矿模式,通过股份合作、承包经营、技术输出等多种方式办矿,与地方政府合作开采铁矿,扩大资源掌控量的一系列新措施,做强了迁安矿区原料基地,增强主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企业焕发了生机。正是在这种想法下,首钢公司不断发现运行中的问题,不断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形成了“运用、完善、成效、创新”的局面,使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成为全国冶金企业中的佼佼者。

提出好问题最棒、最快速有效地方法,往往就是紧接着前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或者跟在前一个问题地答复之后提出来。仔细倾听,然后提出一个开放性、有创意地问题,是一种艺术,也是科学,这个方式可以很快、很有效率地促使对方采取更有远见、更有效地行动。

我们知道问题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后的解决方案及最后为自己所带来的效益。问题问的越好,就越能看得更透彻,也越能获得更好得解决方案,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而我们要想问出比较高质量的问题的话,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壶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如果我们处处留心,像那些伟人一样凡事能问个为什么,那么我们也就必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我们也许也就可以成为下一个伟人。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虽然这里讲的是怀疑,但我们都知道,有了怀疑之后,自然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而这时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好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想法去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的话,这就成为了一个创新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去提出问题,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的话,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带来极大的利益,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会让我们离成功之峰越来越近,会让我们的价值更大。

通过细节发生变革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而这个突破很有可能让这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牛顿从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小的不能再小地事件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而如今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个定律给我们的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杜拉克认为,创新变革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有时只是自己的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

在《三国演义》中好几次都叙述了周瑜、曹操和诸葛亮对风向的考虑。而周瑜的狂妄、过于自信,让他事先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他认为很小的问题,直到最终才突然悟到所做决策的失误。即使是在诸葛亮七星坛上借东风之际,仍然是半信半疑,“隆冬之际,怎得东南风乎?”在这个问题上,周瑜的无知,跃然纸上。

再来看看曹操是怎样考虑的。在庞统献连环计,铁链锁战船之后,程昱提到提防东吴用火攻,曹操却说:“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看来曹操的还是比较周到,考虑到了战船连锁的弊端。然而,在东吴火攻之日,东南风起,他又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的无东南风?何足为怪。”这些只是正常的小细节。诸葛亮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一难逢的时机,火烧赤壁,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冬季无东南风,是常识。周瑜连这基本常识都没有事先考虑,显示了他的无知,以至于醒悟之时大吐鲜血,看来他后来被诸葛亮三次气死就在情理之中了。冬至之时,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汇,不定什么时候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这算是个最普通的细节了,但是在赤壁之战中,它演变成了赤壁之战的首要条件。在这既定的历史时刻,刮东南风是细节,但它是决定历史变革的细节。把这细节推上了赤壁之战辉煌地位的是诸葛亮,即使是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也能从始至终把握全局。如果历史能重演,曹操和周瑜都应该学习细节决定变革,决定成败的思维,这样的话也许历史就可以重改,就不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了。在这场历史之战中,正是由于诸葛亮有着抓住细节的思维,于是他有所创新,他打破了弱不可能赢强的定律,他让那个历史发生了变革,同时也一举成为了三足之一。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而言,风向这样一个小细节就决定着它们的兴亡。由此可知,对于企业、个人而言要真正达到利益增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要做好“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思想准备。否则,所谓的创新变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但却绝不能掉以轻心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而是应该抓住其中相关联相通的细节,只有这样的细节改变,才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几十年前的日本还是一个小国,人口少、占地面积小、经济不发达、受人欺凌,但日本如何能在战后的五十多年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呢?日本人甚至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把此归结为日本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奉献所有的民族精神。但深思熟虑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那并不是关键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细节”创新给他们国家所带来的变革,从而让它一下子跻身世界经济之首。不错,也许我们脑子中很难回想出过去五十年日本有什么大的革命性的发明,比如互联网技术、资源、军事等等,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他们发明了方便面,发明了卡拉OK,包括吃水果的调羹他们都在边上放了点锯齿便于你切割……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发明,这些细节上的注意,让他们有了如今的地位。可见,细节的每一滴进步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样带来更为巨大的效益。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为什么细节会成为魔鬼的栖身之地呢?因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忽略了细节的存在,从而让魔鬼有机可乘,有时忽略了细节的存在,就不仅仅是让你停滞不前了,有时甚至可以让你倒退很多。其实,面对于“创新变革”这个在企业界里非常时髦的字眼,又何尝不是存在于细节之中。在一些人的错误观念里,创新变革是始于宏伟的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充耳不闻的细节反而成了制约创新变革的“魔鬼”。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获得创新,就必须要明白“不择小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杯土方以成高山”的道理。

在国内,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变革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成功的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却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变革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仅公司内单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变革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而这些创新变革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去。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量变”会导致质变,那么如果我们把创新比作是一种“质变”,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而这种量变却是异常简单的,它不需要像人类发展一样那么复杂,要历经几千万年才可以形成,却让人一看就懂: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有想到。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的经营,只有重视细节,并从细节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而细节对于个人的创新变革来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