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18

第18章 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与流动(1)

一、城乡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和若干规律

工农业生产对象、生产方式的差异,形成城乡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特点。传统农业生产以生物体的太阳能转换为基础,而太阳辐射的单位面积能量利用率极低,使种植业具有分散性、周期性、单产低的特点。传统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因而在城乡交换中既处于基础地位,又处于被支配地位。工业生产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加工对象,提供制成品,需要较高的技能和相应的设备,具有高能耗、密集型、高时效特点,且产品产值高。而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经济效益高、经济发展条件优越,伴随着一系列基本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集中了企业的控制和管理部门,在城乡交换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城乡资源利用的若干规律如下:

1.能力转换的金字塔规律。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其能量转换效率仅百分之几,而动物对食物能量的转换效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几,这是地表生态系统食物链能量转换的金字塔规律。动植物产品的进一步加工,如果考虑全部投入能量产品本身所含有的能量的转换效率,则上述的金字塔规律的延伸完全成立,亦伴随着产品的每一次深加工,将消耗或损失大量能量,而产品本身也将损失相当部分能量。

2.产品价值的倒金字塔规律。由于原材料的每一次深加工都包括了更深一层的技术及相应能量投入,所以每经过一次加工,其产品的价值则速度增加,农副产品到餐厅食物的增值可以达几十倍,而工业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增值可以达到上百倍,例如在国外原油到成品的增值达100多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大多只能提供初级产品,产品价值的倒金字塔规律决定着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低价,造成在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中农村处于不利地位,而由于利润规律的作用,后续加工业往往发展迅速,并相对集中于城市,如果宏观调控不力,由此带来的往往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短缺。

3.废弃物积累的倒金字塔规律。资源产品或工业原材料的每一次深加工,必然伴随着产生部分废弃物,随着层层加工,其制成品愈来愈精,而产生的废物(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则愈来愈多。城市在向农村提供制成品的同时,也将部分废弃物转移到农村(特别是污水,工业垃圾);农村在向城市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被迫承受工业废弃物污染的危害。这是城乡关系中农村处于不利地位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城乡发展的初期,这些废弃物的污染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当工业废弃物的积累已经危害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时,则废弃物处理则成为影响城乡关系的大问题。如果要将工业废弃物全部处理费用加到产品成本中,则工业发展必将面临沉重负担;如果将工业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来开发,在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关系中,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则工业废弃物也可以作为资源实行再开发。

二、城乡资源配置与交换的阶段性和地区差异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从我国现代化的过程分析,农业对整个国家经济贡献大小的比例是逐步减少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投入要素报酬规律的影响。以及人们食物消费弹性系数低的限制,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规模和贡献出现递减现象,使农业发展速度通常低于其他部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根据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相应的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关系也有区别。

1.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的初级阶段。农业是地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高于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靠农业部门提供原始积累。地区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口大大超过城市人口,人口自然增长迅速,农村面貌改变困难。

2.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的中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当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发展到与农业部门的比重大致平衡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在争夺资源方面的矛盾逐渐明显,农业部门仍将继续提供原始积累,地区非农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人口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农村面貌有相应的改变。

3.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的后期阶段。当地区非农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农业部门的比重,并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资源分配矛盾加剧,农业部门由于本身局限性而发展迟缓,但农业部门的基础作用并没有减弱。因而农业的发展有赖于非农业部门的支持。城市人口或乡村非农业人口的比重超过务农人口,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开始高速发展。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不同地区城乡资源利用程度与效益的差异明显,研究地区城乡资源利用程度与效益既是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及潜力的标准。但地区资源利用程度与效益涉及众多方面。因而应从多方面认识。为此,我们选择以下五项作为研究指标:(1)工农业产品的比重;(2)原材料结构;(3)乡村社会劳动者从事农业的比重;(4)地区城市密度;(5)农村人均收入。我国不同地区在城乡资源利用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本身既反映了该地区当前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今后发展潜力。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在城乡资源利用方面的明显差异,表明各地区在发展上处于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选择,简单地用同一发展模式很难适应不同的情况,应根据城乡不同资源利用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

三、城乡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城乡争地、争水、争能源等问题突出。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水平;(2)我国存在巨大的陆地障区,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高,高山、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3,而且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城乡资源供需矛盾;(3)城乡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差异大以及城乡分割的政策也加剧了城乡争水、争地、争能源等矛盾。

2.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历史、认识、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既有城乡争水、争地、争能源短缺矛盾,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在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严重浪费。在土地利用方面,城市住房、交通用地紧缺,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又得不到充分利用,包括重复建设、单位小而全造成的用地浪费估计达10%~15%。农村耕地紧缺,但弃耕、抛荒和乱占耕地的现象日趋严重,浪费大量耕地。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一方面缺水城市已占总城市数2/3;另一方面城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居民用水设备简陋,跑漏滴冒现象严重,农村灌溉用水紧缺,但大水漫灌还是重要的灌溉方式。灌溉用水利用率极低。在能源利用方面,一方面由于缺乏能源,很多城市都开工不足;而另一方面工业能耗居高不下,集中供热等节能措施推广迟缓,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普通缺乏,但农村节柴灶热效率低;有待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