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19

第19章 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与流动(2)

3.城乡人口转移和城乡资源分配与交换格局的变动引起对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引起对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约占1/3,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占3/4,到21世纪中叶,上述比例将分别下降为1/12和1/3,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如果以当前城市容量为标准,则到时城市用地规模将比目前扩大两倍。从我国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这是很困难的,提高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容量则是势在必行。从城市供水能力来看,要比目前扩大两倍的能力对大部分地区也是不可能的。从城乡的能源供应看情况也如此。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城乡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动并不是简单的资源再分配,分配格局变动引发的是对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这是因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对资源需求和消费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居民转入城镇后,不仅是其本身需求的提高,也必然带动其原住地留住农村居民生活的提高。资源分配割据变动的这种不等规律,将成为今后决策者一大忧虑。这也是长期影响我国城市化速度缓慢的原因之一。

4.经济高速发展与城乡资源管理双轨制的矛盾突出,城乡结合部成为城乡资源利用矛盾的焦点。由于城乡结合部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密切联系,受城市经济辐射和扩散影响大;通过土地资源的有偿转让,迅速地获得了宝贵的资金;在开拓市场、强化管理、产需结合等方面表现出比城市经济更多的积极性、灵活性、主动性。加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相当充沛,使城乡结合部乡村经济较快发展。但在资源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1)农业基础地位受到动摇。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种植业被忽视,弃耕或者季节性撂荒现象严重。由于城郊菜地减少或菜农不愿种,使城市蔬菜种植愈来愈向远郊区发展或外地调进。(2)常年无地可种的农民就业受到限制。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有些农民很难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也缺乏在农业领域的纵深发展的可能,他们既脱离了土地,又得不到城市就业,在诸多就业领域受到限制,处在盲目流动状态,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3)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城乡两种体制的交叉,城乡资源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工厂与居民地犬牙交错,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乡镇企业占地互相交叉,造成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相互干扰和污染。

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

1.城乡土地利用对策。(1)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抑制当前耕地减少速度过快的重要对策。我国耕地亟待保护,特别是粮食耕地,其理由除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外,在当前还由于在用地结构调整中,农用地效益相对低下,种植业相对效益差,在种植业中种植粮食作物的相对效益差。因此,在当前用地结构调整中,耕地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粮田,如果不由国家明确制定并建立耕地保护区。就很难抑制耕地迅猛下降趋势。(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宏观调控。虽然土地的非农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形势下,应强调在耕地减少的同时,必须在农业领域内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大力开垦后备耕地资源;深度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对现有耕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进一步强化对以耕地占用税和土地管理为主体的土地开发基金的管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及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土地,在更大范围实现占地与造地基本持平的战略。以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为依据,在大范围建立运转灵活的耕地占用税区域调节机制,即土地资源稀缺区耕地占用税调给土地资源相对富裕区域,由后者完成相应的造地任务。(3)以提高城市容量为中心,加强城市用地的规划和管理。城市用地一靠内部挖潜,二靠扩大城市规模。在当前,要注意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城市整体的人口容量,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以及提高建筑层次。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密度不一。同规模城市的人口密度差异也很大,提高城市人口容量仍有潜力;要加强城市内部用地宏观管理,目前许多地区放弃老城,扩大新区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是欠妥的。旧城改造与开发新城区应相结合,而且应充分利用地价的调节作用,减少城市用地的浪费现象。

2.城乡水资源利用对策。(1)有计划、逐步地建立一个节水型社会。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保证水资源长期、稳定地供应,从长远看,应在我国建立一个节水型社会,主要包括:重视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重视城市居民节约用水,阻塞一切滴冒漏现象;重视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当前节水的重点还要放在占用水量80%的农业用水上,特别是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北方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工程配套,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逐步采取管灌、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与灌溉制度,调整作物结构,培育耐旱品种,扩大地膜栽培等节水措施,发展卫生型农业。(2)中、近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重点是挖潜、节水,同时量力开源。通过消除“病险工程”,完善工程配套,提高水利工程效益,采取各种节水措施,节约用水,并转让部分水源给工业和城市。城市要逐步改造供排水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应分开建立工业、民用和环境用水系统。在挖潜、节水的同时。应量力积极开发新水源,增加可控水量。(3)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区域生产力配制必须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大型耗水工业应布局在水量丰沛的大江大河沿岸和沿海地区,并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在缺水地区多发展耗水量少的产业,并相应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多种耐旱作物,减少农业需水量。(4)加速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回用率,保护水体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污水治理策略。国家要优先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尽可能对污水进行二级处理,以便回用于工业,减少工业对优质水的需求。从水资源充分利用的角度看,废污水的资源化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缺水地区污水资源化对缓解地区资源短缺有重要作用。(5)统一城乡规则,建造水源涵养林,保护水资源。我国降水不仅季节分布不均,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此,建立水源涵养林对保护水源和稳定供水有极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富水区域或缺水资源供需趋势的综合研究,从总体上对大区域进行调水调剂。

3.城乡能源利用对策。(1)开源与节约,建立节能型的城乡生产和生活体系。能源紧缺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城乡经济发展有长远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伴随着能源密集化过程,即能源的需求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直到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才能出现下降趋势。尤其要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带来城市商品能源需求的迅猛增加。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中,我们必须开源与节约,建立节能型城乡生产和生活体系,以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能源供应也是保证城乡协调发展,保证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21世纪应当把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放在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特别是放在农村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2)重视薪炭林的营造和管理。薪柴是中国广大农村以及部分小城镇的传统生活能源,由于人口迅速增加,森林资源负荷日渐加重,薪柴的供应越来越紧张。长期以来我国薪炭林由农民个人或集体按照传统方式经营利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能源短缺,国家将人工营造薪炭林纳入各级造林计划,并在技术上加强了研究和指导。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3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其中薪炭林面积391万公顷,改善了林种和树种结构,扩大了我国薪炭林资源。但从总体、长远上看,薪炭林在全国森林中的比例仍然不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能源的需求,估计薪柴年缺口上亿吨。因此,要特别重视薪炭林的营造和管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应把发展薪炭林作为植树造林的重要任务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