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资源游离的理论界定
资源的原生形态,即资源的原始存在方式和分布结构自然是形成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因,但资源的社会配置机制,即人们为实现某种农业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成体系的农业资源配置方针、配置政策、配置战略以及配置措施等则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实际决定性因素。在农业资源的社会配置中,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好、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行为等因素的不同方向或不同程度的作用,资源配置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资源配置合理与不当,资源效益最大与资源效益低下,资源保值、再生与资源流失等。本节将主要分析农业资源配置中资源的流动规律,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资源配置问题。
农业资源游离的形成是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农业资源配置,是指在农业资源数量、质量既定的前提下,把这些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和时间配置,从而形成一定的农业区域发展格局和农业经济结构。农业资源游离意思是指农业资源在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流动和流失。不论是在产品经济还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形式的资源配置都要求农业资源有不同形式的移动,这种资源移动或资源流动则构成资源游离的主要形式。相对应而言,资源在空间上的呆滞或在时间上的时滞,都会阻碍资源配置的完成,资源配置也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资源流动便成为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而资源游离便成为资源配置的直接实现形式。资源游离的具体形式一般可作如下划分:从资源游离内容上可分为价值资源游离(包括投资、货币、有价证券等),实物资源游离(包括生产资料、各种原材料、燃料、森林、水面等)和劳动资源游离(包括劳动力数量、劳动智能、科学技术等)。在这种资源游离机制中。价值游离是先导或启动机制,实物游离是载体装置,而劳动游离是推动机制。从资源游离的方向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的游离,第一个层次是农业资源的外向游离,即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各种形式的资源流动。第二个层次是农业资源的内向游离,即各种农业资源在农村范围内的不同形式的流动。在农业资源的外向游离与内向游离之间,外向游离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资源流动引发资源游离,资源游离构成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但是要找到一个标准来判断资源游离的最终效力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农业资源游离的客观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某种资源的流动会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如对农业实施挤压政策,迫使其将大量的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积累中去,这会促进工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但也会阻碍农业的资源配置和扩大再生产。因此,对农业资源游离的性质,一方面只能作纯经济学的内涵界定,另一方面也只宜对资源游离的社会效率作相对性判断。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资源游离实质上就是农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农业资源游离亦即农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而农业资源游离的社会效应只宜作正常游离和非正常游离的区别。正常游离意即基本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游离。进一步而言,我们可以把正常的资源游离归入合理配置资源的范围,叫做资源流动;而把非正常的资源游离归入不合理配置资源的范围,叫做资源流失。关于合理配置资源(即资源流动)的问题,属于农业区划与布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研究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多,后面将要讨论的着重是指由不合理配置资源所引发的资源流失问题。
二、农业资源游离的基本类型
1.价值资源游离。主要表现在:(1)工农产品剪刀差将大量的农业价值转移到城市中去。1952—1989年国家通过剪刀差实现积累901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6.8%;通过农业税实现积累1763亿元,扣除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提供净积累(或价值流失)740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2%。农产品大体以低于价值25%~35%的价格。价格与工业品高于价值10%~20%的价格进行交换。年均价值流失300多亿元。(2)银行以储蓄——再投资的形式抽走巨额农村资金。(3)农户投资行为的外向化作用。随着城乡经济壁垒的打破和工农商比较利益悬殊明朗化,农民开始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非农产业,尤其是投向城市的生产和流通。(4)农民对有限的货币投入的处置缺乏约束和导向机制。农民把巨额货币收入不用来发展生产,而是挥霍浪费在操办红白家事、置办房产、修坟修祠等方面,不仅形不成生产能力,反而助长了农村的攀比之风。
2.实物资源游离。实物资源游离要分两个阶段反映。第一阶段是承包过程时的游离。由于刚刚推行承包制时人们的认识还不清楚,多数把承包制等同于分田单干和不要集体经济,故而对当时的农村集体资产存量进行了肆意分割破坏,如无偿占有、低价拍卖、廉价承包、分割到家、林木到户等。耕地、设备、水利、林木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第二阶段是改革后的20多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农村实物流失仍相当严重。具体表明在:(1)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快,劳地矛盾加剧。(2)地力下降。实行承包制后农户增施农家肥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使完全能够利用的有机肥料流失过半。据统计,我国每年各种有机肥源既含养分折合纯氮、磷、钾共计.5000多万吨。其中大部分没有被利用。此外化肥的施用效率也很低,我国目前年化肥施田量近3000万吨,但利用率只有30%。低浓度肥料过多,施用的化肥实际上是化学肥料的原料,且多为撒施,流失浪费严重。(3)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种植业的后生产系统浪费惊人。一是收获环节粗放经营损耗大。南方水稻损失率0.5%以上,北方旱田1%以上。二是储蓄环节公损私耗。国家每年收购粮食1000亿公斤,但库容仅有800亿公斤,还有国库和农户粮仓的各种病虫害等。三是加工环节工艺落后出品率低,每百斤少出粮食2~3公斤。四是消费环节居民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竞相浪费。(4)机械游离。由于承包后各家各户独立经营,横向联系少,社会服务系统不健全,导致农民竞相购买农业机械,结果重复投资,占用价值大但使用价值极低。(5)生态游离。包括水质污染、耕地淡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和草原退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