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31

第31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能力建设

一、科技能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世纪50年代后,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991年,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14.3%。而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早已取代了资本与劳动,上升为首要位置,达到60%~90%。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该报告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后指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

2.要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从整体上得到缓解和抑止,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考察,生态环境瓶颈的克服有赖于整体的技术变革。

3.科学技术以多种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是促使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如: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以较少的成本生产较多的商品,从而使技术成为提高生活水准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产生了过去从来未有过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社会分工;科学技术导致的运输革命与通讯革命,已经使各国在经济上产生了新的相互依赖和社会上新的相互影响。

二、中国的科技能力现状

1.整体水平较低,依靠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九五”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科技工作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通过各项科技计划的持续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但从整体技术水平看。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0~30年。中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机械化、电气化和规模经营等)相当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状况,工业技术仍很落后。据统计,中国工业生产设备役龄超过30年的达32%,且大多数为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每生产1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的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英国的2.97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当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据分析,1979~1992年间,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为24%左右。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建国初期的20%上升到了现在的42%,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污染控制、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还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呈逐年恶化趋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资源消耗均高于发达国家;环保、医药和住宅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同经济增长速度不相称。例如,全世界环保产业的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成为同信息、医药等相当的产业,每年以5.5%的速度增长,而中国1993年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年产值只有83亿元人民币,1995年为331亿元人民币;1993年,世界医药市场的销售额接近2000亿美元,中国只有64亿多元人民币。

3.企业科技竞争力不足。在2000年瑞士洛桑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再次下滑,由25位降至28位。在该报告构成科技要素的26个单项指标中,同企业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指标有15个,中国在这15项指标的排名普遍落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的科技竞争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究其原因,首先是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我国企业R&D投入仅占全国的45%左右,同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科技投入约占全国70%~80%的情况相差甚远。中国大中型企业R&I)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仅为0.5%,而发达国家企业的这一指标一般为3%左右,高技术企业则在5%以上,有的达到10%。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紧缺。尽管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排名第4),但是,中国企业家仍然感到,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合格的工程师与信息技术人才短缺,这是由于科技人才大量外流、人才结构不合理、教育方式及内容落后等所致。

4.科技产出能力较弱。1993—1998年,中国企业与公民获得专利权数的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了12.7%。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也相对较小,以1996年为例,当年我国的专利授权量为43780件,而我国台湾省就达到了19481件,韩国是11409件。在专利种类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比重很低,1997年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这也反映出我国技术产出能力的薄弱。

5.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仍存在着重引进、轻开发,重新建、轻改造等现象。在1980—1995年的15年间,大约花了2000亿美元引进国外的设备与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能力。但是,中国的技术装备仍处于落后境地。据国家经贸委的调查,到1994年,中国企业装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3%,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也不过13%。技术引进对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相当重要,但引进后的自我开发、吸收和创新,则是赶上并超过技术先进国家的根本所在。我国在引进设备、技术方面投资很大,但对于消化吸收与创新则往往不能相应地加大投入,用于国内消化吸收与技术引进的资金比例不足1:6,而日本、韩国的这一比例则高达3:1。

6.科研经费的投入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中国近年来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只有0.6%~0.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2%~3%,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与新加坡(1.5%~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巴西(0.9%~1%),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支出中的比例,近年来只有6%~7%的水平,大大低于德国、法国的20%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15%左右的水平。就基础研究在执行部门的分布来看,同多数国家的大学拥有较多基础研究经费的分配格局差距很大,我国大学分配到的基础研究经费较少,仅约25%。

三、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的对策

1.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通过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协调和解决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周围的自然系统保持和谐。为此,当前需要开展以下工作:(1)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技术评估、筛选、扩散、生产及管理,所有这些环节都应当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评价和控制。有必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体系和方法,建立新的理论。(2)建立国家创新体系。1997年,中国科学院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发展战略应该从单纯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向国家创新体系转移,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转移,并建议立即开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目前,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在试点)、技术创新工程(由国家经贸委组织)和“211”工程(由教育部组织)可以说是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三大“国家创新工程”,要通过试点工程逐步建立起国家创新体系。(3)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国际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并立足于市场竞争,已经由以政府投入为主,迅速转移到以企业投入为主。只有把技术创新的主体真正落实到企业层次,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

2.实施“技术跨越”发展策略。对国内外若干支柱产业的发展动向与“绿色”趋势进行密切跟踪,超前布局,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我国在实施技术跨越发展方面具有一些现实的优势,比如:改革开放使我国有了更多的渠道去学习、吸收国际的先进技术;具有后发展优势,可根据国情与需要,直接从较高起点上跨越;有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综合国力增强,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得多,为切实有效地实施技术跨越发展,应注意加强国家的宏观部署、确立优先领域,并做好相关的教育培训等能力建设。

3.制定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政府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积极地促进科技能力建设,对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十分重要。(1)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调整科技力量的组织方式。我国原有的科技管理是按照研究开发、试验生产、扩散推广等阶段分层设置的,各个阶段又分属不同部门。这种彼此隔离、相互脱节的状况,严重妨碍科技进步。实行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的运作体系,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其优点是总目标明确,同各子项目间能够形成较强的关联,并建立起较严格的反馈调整系统。根据需要设置若干重大项目,便于发挥国家的整体优势,打破部门分割,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换为生产力。(2)拓宽筹资渠道,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问题。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使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提高企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重;突出重点,缩小国家技改投资覆盖面,加大关键领域的投资强度;对亏损企业拍卖或租赁所得收入可用于同类行业的技改投入;增设产业发展基金,增加从社会的直接筹资规模;建立健全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快建立其风险投资机制。(3)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规则的指定与实施。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一些大型科技项目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应该在保持和加强自主研究开发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享和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与知识,以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电子贸易、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国际知识产权以及新产品技术标准等一些新规则的制定,争取制定一些对我国更为有利的条件或规定,避免陷入被动,受制于人。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根据中国特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1)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是指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也包括治理污染的尖端技术。1997年,中国组建环境无害化技术转移中心,1998年10月,该中心全面运作,推动环境无害化技术的转移和应用。不过,很多企业仍然缺乏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的能力,其推广和应用工作仍需加强。(2)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向21世纪,应进一步拓宽途径,重点开发一批用量大、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的技术。(3)主要包括洁净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高能效技术3个方面。洁净能源技术主要是洁净煤技术和洁净核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它们的研发与推广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全世界有66%的能源被白白浪费掉,同时,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高能效技术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