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33

第33章 中国资源存量特征

一、中国资源的基本特点

1.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少。中国有12.6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有960平方公里陆地(包括内陆水域)和472.2平方公里海域,国土面积在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第三位;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1996年有耕地13003.9万公顷,在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之后列世界第四位;有林业用地22760.9万公顷,其中森林(有林地)面积16044.5万公顷,在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草地26606.5万公顷。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列世界第六位。中国已发现150多种矿产,探明有136种。若按45种主要矿产储量价值计算,中国占世界的14.64%,居第三位,其中钒、钛、锌、钨、铋、锑、锂、稀土、菱镁矿、萤石、硫铁矿、重晶石、石墨、石膏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锡、铝、汞、钽、磷、滑石、石棉、煤等矿产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钴、铌、叶蜡石i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但由于人口众多,除了有色金属和稀土矿,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1/3;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计算人均指标时土地利用面积采用1996年调查数),仅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为0.13公顷,只有世界人均的15%;人均林木蓄积量9.5立方米(1997年,117.85亿立方米/12.36亿),仅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草地面积为0.22公顷,只有世界人均的36%。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39立方米(1999年数),仅为世界人均的23.7%,人均水资源排在世界第109位。人均矿产资源价值排在世界第80位。显然,中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值水平却比较低,尤其是最为基本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资源和铁矿资源。

2.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生物、气候、地理、地质分异作用的复合,使中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水资源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平原、盆地多,丘陵、山区少,东部多西部少,北方多南方少。区域水土资源配比是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水能集中分布在川、滇、黔、桂、藏5省区,西南可开发水能占全国76.9%;华北只占全国1.2%,华东也只有3.6%。矿产资源的基本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逐步减少,而中国重工业却大部分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中部、北部沿海地带。沿海地区这一大经济带中除了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外,其他资源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严重不足。

3.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中国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质资源比重大。全部耕地中,中低产出占2/3左右,其中大部分属风沙干旱、盐碱、涝洼、红壤等地;在天然草场中,高、中、低产面积基本上各占1/3;就矿产资源而言,除煤、钨、稀土矿质量较好外,中国矿产大都属贫矿,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矿种,如铁、铝、铜、磷、钾、石油及天然气等矿种质量不高。全国铁矿有95%以上为贫矿,铜矿品位低于1%的约占2/3,磷矿中贫矿占19%。而且中国一些特大型矿床多为共生或伴生的综合性矿床,伴生、共生矿存在难分选、难冶炼、难分离等技术难题,较大的开采难度与中国科技水平不够高、资本投入不足相联系,构成了中国资源质量上的劣势。

4.难以开发的呆滞资源多,开发难度大。中国宜农荒地0.35亿公顷中,有2/3位于边远地、盐碱地、沼泽地、干旱地和沿海滩涂;草地资源有27%属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型;森林中有15亿立方米为病腐、风倒、枯损,或是分布于江河上游,或是处于深山峡谷地带;海洋资源中“争执”面积较大,渔业和石油勘探难于进行;水能富积区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区。矿产资源有不少分布在地理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保证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其中煤炭资源近期不能利用的占40%以上,铁矿中长期不能利用的占35%,铜矿占40%,铂族93.5%分布在甘肃、云南、四川的边远地区,铬铁矿资源少,探明储量又主要分布在西藏等交通不便之地。上述资源要开发利用,必须进行大量投资,若同一般条件的资源开发比,其总投资要高出7~8倍。

5.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但质量有待提高。中国人口占世界1/5多,劳动力数量也占世界1/5多,是世界上劳动力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科技人员绝对数量也是位居世界前列,堪称人力资源大国。在综合国力的评价中,中国人力资源的得分较高。但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很低。仍有较大比重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而且数量庞大的劳动力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在过去不计效率的保障就业政策下,中国过剩的劳动力被表面非常高的就业程度所掩盖,劳动力过剩仅表现为用人单位内部的人浮于事、人员冗余和隐性失业。在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后,我国的隐性失业逐步表面化,“民工潮”、“下岗分流”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劳动力过剩的数量多达1.2亿以上。在未来30年中,中国部将长期面临劳动力过剩、就业难的问题。

二、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

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强度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非常悠久。30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息。而且灿烂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供养了比世界其他地方总数多得多。密度大得多的人口。正因为这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密集的人口,造成了今日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的特点。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时至今日,在中国只要是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都已有人居住,找不到一片条件优越而又尚未开发的空地。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也是很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1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

2.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资源开发高潮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矿产资源勘探程度低、开发程度低自不待言,即便农业最基本的土地资源也仍保留很多开发条件良好的荒地(如东北的北大荒、南大荒)。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资源开发高潮。一方面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各种资源,而且我国较长时期中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的发展战略,加之一定要摔掉“资源贫国”帽子的民族志气,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资源勘探和开发高潮。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人口的过快迅猛增长,人口对资源开发产生了强大的推力。目前中国已发现的矿产有162种,探明储量的有148种,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矿产采选企业达2万多个,年开采各种矿石超过50亿吨。中国原煤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已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炭、钨、锡、锑等有色金属,稀土矿及某些非金属矿产品还出口到国际市场,1993年以前还曾是石油净出口国。此外,中国的淡水取用量也从1949年的约1000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500亿立方米左右,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4%提高到19%。

3.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尽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但大部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都较低。例如由于开发难度大,加上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致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30%~50%,大部分乡镇企业资源回收率不到30%。再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每生产1公斤粮食的灌溉取水量,中国为1.2立方米,美国为0.9立方米,加拿大只有0.07立方米;每生产1吨钢的取水量,中国为25~56立方米,而美国、英国的钢厂则在5.5立方米;每生产1吨啤酒的取水量,中国为20~60立方米之间。而国外较好的水平不到10立方米。

4.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超载明显。对资源开发而言,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采、选、冶过程中排出的尾砂、废渣等多数未利用,占用农田、污染水系的问题很多。对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而言,往往是开发过度造成资源退化枯竭、加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洪水等灾害。20世纪70年代以后,长江的含沙量逐步加大,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之虞。就与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被过度砍伐、土地过度开垦有直接关系。从我国植被消退、土地退化、沙漠扩张、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更趋频繁等种种迹象来看,我国土地、水等可再生资源的超载已十分明显。

5.资源供给由自给自足向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转变。经过改革开放后20余年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张很快,所需资源的数量也增加很快,很多资源如石油、铁矿石国内已难以保障供给。还有一些资源即使国内储量丰富但国外更便宜。另外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保留国内一定数量的资源储备,不能把本国的资源都耗竭。因此中国有从国外进口部分资源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新的有利的开放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创造了条件。内外部条件的结合,中国逐步从资源自给自足战略向开放式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