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弹性理论
1.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微小百分比变化所做的反应,用公式表示就是△Y/Y÷△×/×。弹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诸因素(自变量)发生变化时,需求量(因变量)做出反应程度的大小。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2)供给弹性。供给弹性是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包括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交叉弹性等。(3)弹性分类。根据弹性数值,可以将弹性分为五种类型:一是Ed(Es)》1,表明弹性充足;二是Ed(Es)=1,表示弹性为1或单元弹性;三是Ed(Es)《1,表示弹性不足;四是Ed(Es)=∞,表示完全弹性;五是Ed(Es)=0表示完全无弹性。(4)弹性因素。决定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是替代品和时间因素。此外还有消费品用途大小和耐用程度及支付比例等。
2.弹性分析的条件。应当承认西方经济学对弹性基本问题的论证是清楚的。但要注意的是,西方弹性分析的条件假设与现实经济生活较远,并且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不考虑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资源禀赋等因素。这就使得用弹性理论无法有效地解释现实经济运行的一些情况。例如,由于资源禀赋关系不同,即资源稀缺和资源丰裕的差别,使供给量的变化不一定以价格变化为基础,而是受资源约束力量的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一般来说,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假定资源开发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或基本具备的,那么资源对市场商品供给量的影响就较小。但在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资源对市场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的约束就形成硬约束,这时,不论资源价格如何变化,供给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3.资源产品的弹性特征。(1)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特征。一般商品供给量的变化受要素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资源产品的供给量的变化受价格和资源本身存量的限制。在资源库存充足时,价格的上涨会增加对资源开发的投入,导致资源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在资源库存量急剧下降,资源开发潜力萎缩的情况下,用增加对资源开发的投入的办法增加供给量是基本无效的,因为受到“资源陷阱”的制约。可见,在市场价格等因素已知的条件下,资源供给弹性是由资源库存决定的。另外,由于资源(尤其是工矿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特征,使得资源库存量和持续开发潜力是递减的趋势,开发得越快,递减的速度越快,越容易步入“资源陷阱”。所以,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是趋向弹性不足或完全无弹性。(2)资源产品的需求弹性特征。一般商品的需求弹性是由市场价格等因素决定的;资源产品的需求弹性则是由投入规模和投入成本决定的,而投入规模又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政府行为等非直接经济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目标和扩张战略方针是决定投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这时,如果资源存量是充足的,开发手段是先进的。那么由高投资引起的高增长速度是成立的;如果资源存量严重不足,或开发手段落后,那么保证高投资高速度的可能性选择就是扩大进口;如果资源存量比较充足,但开发手段落后,那么高投资必然导致虚假的高增长和资源收益的快速递减。由此可见,资源的需求弹性在我国总是呈现出弹性比较充足和完全弹性的情形。
二、资源战略误导
1.战略误导。所谓资源战略误导,意思是指由我国各级政府制定有关资源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政策和策略的体系。这种战略的特征是:(1)对本国资源存量和开发利用能力往往估计过高,确定资源战略的基点不是资源的供给弹性,而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资源评估缺乏科学性。(2)资源开发的点面布局并不考虑长期利益和长远目标,而是以近期利益为目标,所以机会成本非常高,资源的近期开发收益远远低于未来(或延期、长期)开发的收益。因此这种资源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耗损型、甚至破坏型的战略,也可叫做枯竭资源战略,(3)资源战略的制定、选择、出台和实施,完全是由政府控制的,主观臆断的成分非常多,执行起来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冒险性,所以风险成本非常高(如“大跃进”时期对工矿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实际收益却非常低。
2.战略误导的危害。由于宏观上资源战略的误导,导致了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源开发中的种种扭曲现象。一是资源开发失控。法律规定,工矿资源属国家所有,由国家按计划统筹开采利用。但是实际上是由各级地方政府甚至乡村来支配,占有关系替代了所有权关系。二是资源需求支配资源供给。由于高投资和高速度的关系,导致资源产品的供给缺口增大、价格猛涨。为了保障供给,各种开采手段齐上,形成了单纯追求产量而不顾开采成本的局面,其中非所有权主体的不付产权成本的情况对乱开乱采起着刺激效应。三是资源价格机制失灵。资源价格越是上涨,越促使企业或单位提前投资;资源价格下跌,资源开发照样进行。
3.资源开发论。由于宏观资源开发战略的误导,在我国西部资源开发利用中形成了几种似是而非的观点。(1)资源优势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总是认为资源优势是我国经济优势的根本特征,因此主张采取加快资源开发的步伐提高竞争能力。这种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我国的资源优势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资源有优势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其他资源欠缺型国家而言是优势。其二,我国的资源优势多数是指现已探明的资源库存量的优势,但预计的开发成本很高,近期内不会形成实际生产能力。其中许多工业矿藏是贫矿多富矿少、共生和伴生矿多而单一矿少、中小型的矿床多而大型矿床少。其三;资源库存向资源的市场优势的转化是需要付出昂贵的开发成本和时间的,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因此,笼统地提资源优势论是不恰当的。(2)资源转化论。在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中,有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论题是资源转化论,即所谓的“资源优势一产品优势一商品优势一市场优势一收入优势”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转化论就兴盛起来,几乎成了工矿型小企业的代名词。加快真正具有优势的资源转化工作的确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很难办到,这是因为:其一,人们往往把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混为一体,统统都成了转化的对象,结果使缺口资源更短缺,短线更短。其二,把资源转化简单地等同于卖资源,吃资源的老本,而且价格偏低,出现抢卖资源的现象。如各种形式的资源大战。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国有工矿资源管理不善,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资源的产权边界的确模糊不清。其三,在资源无序经营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资源的弹性特征,是先开发还是后开发?用什么方法开发?以及开发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究竟怎样?(3)资源贸易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有资源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有资本和技术优势,两方面可以通过互补贸易的形式发展各自的经济。这种观点存在的问题是:其一,我国的资源优势实际上并没有多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普遍采用的是落后的开采手段,开采成本较高;相当数量的矿床是贫矿,开采难度大。其二,在市场条件下,贸易的主要形式是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而不是资源,从国际经验(尤其是德国的早期开发和贸易保护)看,资源是受政策和法律保护的主要对象,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宜大规模进行贸易的。其三,贸易保护对资源产品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宜把资源的贸易保护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保护等同起来。
三、资源弹性的实证分析
1.资源供求弹性的特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资源的供求弹性的基本特征是:需求弹性充足与供给弹性不足的状况同时并存。由于需求弹性受扩张型战略、资源转化及贸易政策的支持,因而是持续增长的;相反,供给弹性由于某些资源过早地步入枯竭期而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出现供给弹性递减的势头。这种情况在甘肃的白银公司开发区、玉门石油开发区是比较典型的。这种二重现象还会引起价格等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如价格弹性机制扭曲。按照弹性理论,价格上涨会降低需求,但由于需求过旺,不但不会降低需求,反而会促使地方和企业的提前投资,以便避免延期投资的损失,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加促进需求的增长或膨胀。由于需求过旺和价格上涨同时并存,这又促使资源开发的扩张,以便增加供应,获取涨价之利,中国资源开发就是在这种“资源战略误导一资源盲目开发一加工企业膨胀一需求持续上升一资源再度盲目开发”的模式中循环运动的。其结果必然是资源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昂,浪费越来越严重,资源收益持续递减。我们把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资源陷阱”,即由于资源的盲目开发而导致资源开发过早地进入枯竭期,资源的供给弹性趋向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