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37

第37章 资源弹性理论与资源开发战略的调整(2)

2.资源供求弹性协调的方法。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调整我国开发战略的主要问题是:协调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关系,使两者尽量趋于某种均衡状态。就目前的现实看,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无非有三种:一是保持需求总量不再增加,同时增加供给量;二是保持供给量不再增加,同时降低需求量;三是保持供给量不变和限制需求量,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第一种思路由于供给弹性的降低而无法保证供给的满足。第二种思路由于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限制因而也是难以办到。第三种思路是可选的,但必须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前提。这就是说,对我国来说,资源开发战略调整的根本问题是用提高利用率的办法来弥补供给的不足,这又包括资源开采利用率、资源冶炼利用率、资源加工利用率三个方面。又由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必须以技术的现代化为条件,所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以及各个有关的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地增加对资源开发的资本投入,用于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

3.资源战略调整的可能。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提高利用率的余地还是相当大的。(1)在矿物资源的开采方面,我国绝大部分矿床伴生多种有用成分未能开采利用,或采主弃副,或采副弃主,只有20%的矿床综合利用率达到70%。在资源利用方面,统配煤矿的资源回收率仅为60%,小煤窑不到20%,大量可用资源被永远弃之地下。乡镇工矿企业的铁矿等金属矿的开采率只有20%左右,是国有同类企业的一半,是国外同类企业的1/4。(2)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也很高,浪费严重。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矿物原料消耗不但比发达国家高2~4倍,甚至高于巴西和印度。另据统计资料分析,1953—1985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25倍,但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3.23倍,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比值大到2.1:1。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总回收率仅为30%~50%,比国外低10%~30%。另以能源投入系数为例,中国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3倍。(3)我国废旧矿物质的利用率极低。据专家测算,按目前的技术水平,每回收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钢850公斤,利用率在80%以上。近年来通过技术进步。冶金行业每年回收废铁已达250万吨,但还有300万吨未回收利用。大部分废金属的回收率只有40%左右。(4)工业“三废”的利用率低。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渣年排放量约7亿吨,综合利用量仅为3.25亿吨,历年来的弃外堆积达70多亿吨、占地100多万亩。由此可见,我国并不是能源等基础产业发展慢,而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太低。如果将利用率提高5%~10%,就可抵消资源单纯数量增长的压力。同时也说明,把经济增长的基点定位在增加资源供给量上,并归结为所谓的“缺口”或“短线”的提法是不恰当的。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发展的质量,一般产品要追求质量和降低成本,资源产品更要追求质量和降低成本,速度也有个质量问题,而且是最重要的质量。

4.资源战略调整的保证措施。要提高资源开采、冶炼、加工的利用率,根本的是这方面的技术投入(也叫软投入)要增加,但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国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实际上,要提高对资源开发的技术投入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因为我国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队伍和设备,对科技的投入资本从总量上而言也并不太大,只是新增生产投资的一小部分,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要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用有效利用弥补供给量的不足,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形成完整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技术体系,走产业化之路;二是尽快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机制;三是把“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采取生产全过程控制的对策。

四、建立高效低耗型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资源弹性理论调整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应是控制供应量和控制需求量双向并举,同时以提高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投入,从而使资源产品的供求弹性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低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思路和采取相应的对策,还必须弄清楚下述问题。

1.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是资源战略选择的必备条件。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近期评估法,另一种是远期评估法。近期评估是根据现行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与收益的相关性,来确定和调整资源开发规模、速度和重点,价格上涨加快开发,价格下跌减少开发。近期评估的根本问题是价格因素。远期评估是根据资源存量的丰裕程度和开发条件的可能,有计划地实施开发战略,价格的影响作用较小,近期资源收益与远期资源收益的比较起主要作用,即当远期开发收益高于近期开发收益时,会抑制近期开发;而当远期开发收益等于或低于近期开发收益时,会扩大近期开发。所以,评价资源开发的价值,不能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获取,还要看长远利益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开发量,提高利用率,会大大增加未来的预期收益。

2.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所谓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是指,资源开发的成本所表示的是稀缺性资源的机会价值,即运用稀缺性资源进行生产所放弃的这些资源在其他可能的最佳用途上所创造的价值。严格说来,由于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对于工矿资源的任何一种形式来讲,都具有供给弹性趋向零的可能,故而资源的供给弹性值也是影响机会成本的重要因素。更由于在近期资源开发中,综合利用率只有30%~50%,这就意味着近期的机会收益是以严重的资源耗损和高昂的机会成本为代价的,资源的开采、冶炼又具有一次性的特征,而不像土地资源可以重新配置利用。这又加大了开发的机会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从21世纪开始.大幅度调整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使资源的开发规模和速度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度量标准,同时要注意到,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别极大的发展中大国,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妥善处理好效益目标与均衡目标(主要是长期动态均衡)的关系,不能只追求一种目标,而放弃另一种目标。

3.资源开发的弹性延续。对于目前我国的资源开发来说,问题的焦点是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资源供给的弹性能力,不至于降到零或趋向枯竭。这就存在如何延续资源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资源要有持续开发利用的价值。其涵义,一是因为自然资源是属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在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应该公平地占有和使用资源。二是因为资源弹性的充足和延续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积极地开发资源,而不是消极地开发资源。因此,资源持续利用战略首先要求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资源使用结构方式,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并以不损伤其再生能力为限。在逐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使用的同时,积极开发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力量,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弹性趋向下降时,找到可替代的新资源。

4.建立节约资源的机制。我国现有的资源储备开发利用状况表明,资源供给不足的紧张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观,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近期内还不能取代传统的能源资源。现实的选择可能是控制开发量和节约使用同时并举,建立高效低耗型经济体系。要使资源持续利用战略付诸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经济刺激机制,其中最要紧的是价格限制和产权约束。价格机制可以引导人们逐渐减少对稀缺程度大、价格相对较高的资源的使用,转而增加对稀缺性相对较小,价格较低的资源和替代资源的使用,从而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我国目前由于还没有完全进入国际市场,故而国内的资源价格自成体系,普遍较低,这也是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当逐渐调整资源的价格,用价格限制开发和利用。同时,我国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楚,也是资源滥开滥采的原因之一。

5.资源零增长战略。关于资源发展战略的选择,基本上有三种可能的模式或思路:第一种是维持现状,继续保持高速度;第二种是大幅度削减资源产品产量,关闭部分小企业,保护资源;第三种是实施资源零增长战略,即保持目前的开发规模,除少部分资源产品外(供给弹性较大),绝大部分资源产品的生产不再有大的增长,同时努力提高利用率,用提高利用率弥补供给不足,用科技的倾斜投入创造提高利用率的条件。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观点。第一种思路显然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我国陷入越来越深的“资源陷阱”。对此,有人曾设想通过进口填补资源大缺口。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局限性太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试图通过进口替代解决资源短缺矛盾,是不了解中国的现实。第二种思路无法实施,从资源粗放型战略过渡到内涵型战略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时,就立马减少对资源开发的投入来限制产量,会使经济增长转入某种停顿状态。所以,最好的选择只能是第三种思路。需要申明的是,资源零增长战略,并不是指资源收益的零增长,而是特指资源产品量的零增长,如果有充分的技术投入条件做保障,大幅度提高我国工矿业资源的开采率、冶炼出品率和加工利用率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这方面获取的资源收益率将会比过去更高,并且还会给未来的资源开发创造更多更好的获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