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18811900000071

第71章 西部资源开发的基本问题

一、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一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在粮食单产给定的条件下,耕地资源的数量越多,粮食生产规模就可能越大。黑龙江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因为其具有广袤的耕地资源;甘肃之所以成为我国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是因为其拥有廉价而丰富的水电资源。相反,某些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少,对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限制也就越大,例如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缺乏是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城市发展规模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开发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不同,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则不同。例如,我国山西吨煤生产的成本仅为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则是由于煤质及煤炭开采条件的差异所造成的。中东海湾地区每桶原油的平均生产成本仅及美国油田原油生产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与美国相比高1000多倍,就是因为海湾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我国平原地区每亩耕地投入产出效率比山区耕地高出2~3倍;南方山区营造人工用材林,一般只需20~25年即可达到采伐的要求,而东北地区达到相同采伐标准则需要50~60年;新疆地区棉质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等等,都与各地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开发条件的差异有关。可见,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开发利用该种资源的产业部门。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组合,就有可能形成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例如,我国东北地区以石油、钢铁、森林、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粮食等生产为主的地区经济结构,其基础就是丰富的石油、铁矿石、森林、有色金属、煤炭和耕地资源组合;吉林省依靠省内丰富的森林和农业资源,形成了森林抚育更新一森林采伐一木材加工一林产化工系统和农牧业一食品、饲料一轻工业系统两大支柱产业。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1.评价原则。包括:(1)实际需要与资源保护相结合。评价自然资源的尺度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生产布局对资源的要求不一,而不同的资源对生产的意义和作用亦不相同。因此,必须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注意生态平衡。因为自然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强行布局一些不合理的生产部门,形成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将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2)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可能性与经济的合理性相结合。自然资源被人利用的可能性属于自然、技术范畴,同一种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有多种可能性,各种可能性与经济合理性又是不同的。经济合理性属于经济范畴,是利用技术可能性来论证的,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和要求。全面评价自然资源,既要掌握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又要着重探讨利用资源的经济合理性。例如,一块土地可用以修建工厂,也可用于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造林、放牧等,而最佳利用方案即经济合理性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确定经济合理性与否,可用经济指标进行方案比较。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本身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地理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等。(3)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同一定的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有关的自然资源总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和要素。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评价必须对有关的多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综合分析,既要全面评价这些条件和资源同一定生产部门及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这些资源和条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于一定部门的生产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生产布局可能性具有决定影响的主导因素,必须重点深入地进行研究和评价,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2.数量评价。自然资源数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自然资源的保证程度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2)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自然资源的种类不同,其数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如水力资源用理论蕴藏量和可开发实际蕴藏量表示,矿产资源用远景储量、探明储量、保有储量、近期可利用储量等表示,热量资源用单位面积年太阳辐射量和积温等表示,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表示方法。都要有利于反映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并有利于作横向对比。

在自然资源评价中,通常采用绝对和相对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相对指标则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在评价时,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带动影响作用的几种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如要发展钢铁工业,一个区域的煤铁比至少应达到3:1,要建立一个大型钢铁厂需铁矿10亿吨、焦煤15亿吨、动力煤4亿吨、熔剂石灰石1.5亿吨、白云石2000万吨、耐火粘土2000万~3000万吨、菱镁矿2000万吨、锰矿500万~1000万吨。

3.质量评价。自然资源的质量评价指自然资源质量的好坏,如水的泥沙含量、土壤的肥沃程度、矿产品位的高低及埋藏开采环境条件的好坏等。旨在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自然环境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才称得上自然资源。而这一定的质量标准是由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决定的,受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影响。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量评价也应从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等几个方面考虑,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标准,依此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如铁矿,在40年代以前,品位在50%~60%以上的铁矿才有工业价值,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加强,品位在50%~60%以上的富铁矿资源大量消耗减少,而同时钢铁产品的用量剧增,使得钢铁工业大量使用品位在30%左右的贫铁矿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目前世界上开发利用的铁矿石品位最低可以达到25%左右。

不同的自然资源,其质量构成的因素不同。矿产资源的质量一般由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矿物本身的物质结构等因素构成。如铁矿,我国平均品位在34%左右,绝大多数铁矿属贫矿。煤的质量用燃值(相当于品位)、灰分、硫分、磷分、挥发分含量、粘结度、块度、硬度等表示。土地资源的质量一般用平整度、光、热、水、肥等土地自然特性来表示,据此将土地资源划分成适宜、较适宜、适宜性差、不适宜等四级。森林资源质量的评价不但涉及森林结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密度等)、林材的品种、材积级别、用途,还涉及林木的生长情况。因此,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4.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其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交通方便,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近,当地经济基础好。有城镇依托和干线交通相连的地区的自然资源,就有可能优先得到开发利用,且开发利用的成本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高;相反,交通不便,位置偏僻,且距主要消费中心和地区经济中心远,当地经济基础差,既无城镇依托,又无干线交通相连地区的自然资源,其开发成本高,很难优先得到开发,即使进行开发,其资源的稀缺性也难以显示出来,利用极不充分,甚至浪费。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旨在揭示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例如农业生产,不仅要评价光、热、水、土等条件的分布,还要评价其相互间的时空组合状况;对于工业,不仅要评价每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还要评价其地域配合,以及各种资源同地质、地震、水文等建厂条件的配合等。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区域该种生产发展的可能性、优势及主要制约因素。

5.可能开发利用方向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首先评价区域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向和方式: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向外输煤,也可以建电厂向外输电,还可以通过利用其他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铁矿等),发展建材、化工、炼铝、钢铁等生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开发利用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要特别指出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以利于开发利用的科学决策与实施。

6.开发利用的效应评价。对自然资源的任何改造和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决策,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预先安排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如,关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围绕灌溉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正负效应分析。又如,建设长江三峡水电枢纽,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就应预计长江在正常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时,发电、灌溉、航运、防涝、减灾等的最佳经济效果和最差经济效果,同时,还应估计开发利用资源可能会引起的自然界的生态变化等,这些变化又怎样反过来影响生产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