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公共电力事业发展研究
电力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农村公共电力事业是农村公共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甘肃农村公共电力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98年开始,国家先后安排了甘肃农村电网一期建设改造工程项目和二期建设改造工程项目以及县城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甘肃省投入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资金达89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使农村综合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用电难的局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省农村公共电力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4年底,甘肃全省拥有为农村服务的35KV变电站578座,35KV送电线路1.29万KM,农电企业固定资产规模达到21亿元;全省乡、村、户的通电率分别达到99.5%、95.1%、92.8%;自2003年1月1日起,全省实现了87个县(市、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同价水平为0.47元/千瓦时。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电价电费整顿工作,清理农村电工各种乱加价、乱收费,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亿元。全省综合电价平均降低0.1元/KWH,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8800万元。
甘肃农村电网改造成效十分显著,农村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为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农村电网在供应能力、管理体制、技术和电价等方面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电网网架薄弱,安全和供电质量水平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甘肃农村公共电力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甘肃农村公共电力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普及于90年代。从1998年开始,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甘肃农村电网进行大规模建设改造,使城市与农村电网网架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广大农村用电难的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省农村公共电力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农村电网发展概况
甘肃农村用电始于解放初期,农村电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开始起步,发展建设,突飞猛进,完善提高的曲折历程。
1949年甘肃农村电网处于自行发展状态,农村用电仅仅局限于省城近郊,其-用电量仅占全省总用电量的0.5%—2%。农村电网供电设备很少,供电能力极其有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内,甘肃省电力尚处初建阶段,农村用电以省城近郊农村、公益单位照明为主要对象。由于当时受诸因素制约,农村用电发展相当缓慢,年用电量增加仅为几千千瓦时。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省有计划地在地区所在县安装小型柴油发电机,安装供电设施,为县城主要街道、机关单位照明提供电力。与此同时,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陇南、酒泉、临夏、甘南等地区,积极兴建小型水电站。在发展小水电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内地方煤矿资源,在陇东、河西以及中部地区的部分县建立了小火电厂,以增加农村电力的供给能力。从而县及县以下的农村照明用电、农业生产用电、排灌用电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68年底全省农村用电量达到3995万千瓦时。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时间内,甘肃电力为解决供电能力不足,严重缺电的局面,将建设重点放在了电源建设方面。随着刘家峡、盐锅峡等大、中型水电站的相继建成,以省供电为主的电网规模基本形成,为加快甘肃农村电力建设步伐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首先是解决各地区的供电电源问题,建设110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变电站,扩大供电区域,为提高和普及全省农村公共电力奠定了基础。其次,甘肃农业发展的设想是:兴建水利,发展沿黄地区电力提灌和河西地区电井灌溉,从而为加快全省农电建设大发展的步伐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农电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农村供电能力,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时间,农村用电量以年35.6%的速度递增。到1971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下的用电量占全省总用电量的2%至2.5%。自1972年甘肃省农村掀起了打井抗旱热潮,各级政府和群众对农业用电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党中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把以工业为重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省政府成立了农电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甘肃农村电力事业发展战略,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全省农电发展进行认真规划,完成了农村10千伏~35千伏送变电工程建设定型方案设计,制定了一整套切合本省实际的农电建设管理办法,并划拨出专项资金,以每年1500万元的投资用于全省农电建设,为大规模的农电建设创造了条件,使农村公共电力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1972年到1980年,全省农村用电量每年平均增长1亿多千瓦时,平均年增长率为30.5%,1980年底的用电量达11.2亿千瓦时,占全省总用电量的13.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1981年到1985年甘肃省对农电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其具体做法是一手抓农村电网整改,一手重点抓无电乡的通电问题。在此期间,国家虽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安排农电投资较少,但是普遍加强了农电管理工作,对不合格的农电工程进行整顿改造,开展降损节能工作,推广应用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电管理的规章制度,把提高农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全省农村电力事业走上健康平稳的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提到议事日程,各县普遍设立了农电管理机构。与此同时,农电管理体制问题开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中央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老、少、边、穷”地区农村面貌措施的落实,甘肃省于1982年成立“农业建设指挥部”,将农村电力事业发展纳入国家扶贫建设之列,且用于建设的项目投资逐年增加,全省各行各业用于农电建设的总投资每年可达3000万元。
在“六五”末期,甘肃已实现县县通电,89%的乡、64.8%的村、49.9%的农户用上电。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到19亿千瓦时,占全省总用电量68.59亿千瓦时的27.7%,农业人口人均年用电量达到了96.7千瓦时。“七五”末期,全省乡、村、户的通电率分别为95.6%、79.3%、66.6%。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到了38.8亿千瓦时,占全省总用电量的21.9%,农业人均年用电量达到了212千瓦时。到“八五”末期,全省乡、村、户的通电率分别为98.3%、89.8%、82.8%。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到52.9亿千瓦时,占全省总用电量的23.9%,农业人均年用电量达到265千瓦时。
“九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使农电负荷急剧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共电力事业的发展。尤其是1998年以来,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农电体制改革、农村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肃省电力公司与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抢抓机遇,从1998年开始至2000年投资总规模为48亿元,用三年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2001年到2002年,国家计委、国家电力公司根据一期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情况及国内市场的需求现状,又适时安排了二期农网建设改造工程。在二期农网建设改造工程中,给甘肃省安排了41亿元。二期工程于2001年底开工建设,截止2003年8月底全部完工。甘肃农村电网经过一期、二期的建设改造,在电源布点、电网结构、旧设备改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农村电网布局和结构的改善,调度自动化技术、配网自动化与负荷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用电水平和用电普及程度,加快了农村公共电力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电网供求现状
2004年,在全省87个县(市、区)电网中,53个县电网实现了调度通讯自动化;35千伏农村变电站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2004年全省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高低压综合线损率分别为:99%、99.91%、12%。
1.电力需求现状
(1)电力排灌。甘肃为内陆省份,地处黄土高原,干旱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因此,电力提灌工程就成为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甘肃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大型电灌工程。沿河沿渠的小提灌和电井区,电力灌溉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兰州、白银、临夏和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武威、金昌等地。电灌用电设备装机容量达到185万千瓦,占全省农村用电设备装机容量的34.9%,用电量33.07亿千瓦时,占全省农村电网总用电量的39.6%。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排灌的发展速度已逐步放慢,2004年排灌电量较上年增加0.75亿千瓦时,增长率为2.26%。
(2)乡镇工业。甘肃乡镇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乡镇工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乡镇工业用电量9.9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加上1.2亿千瓦时,增长率为13.25%。
(3)县办工业。“九五”末期和“十五”前两年,在盘活国有资产的政策指导下,全省对原县办工业实行资产转让和技术改造,增加适销对路产品,原材料加工和矿产品开采能力进一步扩大,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企业,形成了新的一定规模的县办工业。2004年,全省县办工业用电装机达到96.57万千瓦,用电量达到1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4亿千瓦时,增长率为15.77%。
(4)农副加工。在1998年至2002年的一、二期农网改造期间,实现了乡乡通电和行政村基本通电,用电的普及使农副加工用电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2004年全省农副加工用电设备装机达到102.87万千瓦,用电量达到8.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加3.42亿千瓦时,增长率为66%。预计此类用电今后不会再有大的增长幅度。
(5)居民生活用电。居民生活用电指除中心城市外的县城及农村两部分,由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乡用电同价后农村电价的规范,大量商品房住宅区的兴建,特别是电锅炉、电炊用电优惠政策的实施,居民生活用电发展速度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到16.7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加3.45亿千瓦时,增长率为20.24%;用电量占全省农村总用电量的14.18%,比上年的13.37%提高了1.51%。
2.农村电网供应现状
到2004年底,甘肃全年发电总装机容量812.88万千瓦,由电网统调部分装机容量722.04万千瓦,地方小水电装机容量约90万千瓦,统调发电厂主要分布在兰州、临夏(永靖)、靖远、平凉、嘉峪关,地方小水电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和甘南自治州的白龙江、白水江两江流域和洮河、大夏河以及河西走廊的内陆河流域。
2004年,全省330千伏电网建成了330千伏变电站18座,主变36台,变电容量756万千伏安,线路47条,总长度5510.70公里(含跨省联络线)。220千伏电网建成了220千伏变电站13座,容量324万千伏安,线路42条,长度1346.32公里(含跨省联络线)。
到2004年,甘肃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17962个行政村、乡村人口1869.55万人口,与之相对应的甘肃农村电网有110千伏变电站165座,667.75万千伏安,线路6912.8公里;35千伏变电站678座,容量332.88千伏安,线路14572公里;配电变压器120151台,容量536千伏安;10千伏配电线路84548公里,低压线路118586公里;35千伏并联电容器组集中无功补偿约35.5万千伏、10千伏以下电容器分散补偿约9.16万千伏。
相对主网结构,甘肃省农村110千伏电网要薄弱得多,165座110千伏农村变电站基本上未实现环网,多为单回路单电源供电、辐射网结构,县城供电基本实现了110千伏变电站直接供电,或两个35千伏变电站手拉手供电方式,35千伏电网中,县城变电站、重点集镇变电站、枢纽变电站基本实现了双回路或双电源供电。
(三)各区域农村电网发展状况
甘肃省东西跨度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河西经济发展较快,中部与河东经济发展缓慢,而且甘肃地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施工难度大,施工点多而分散,安全管理责任大等因素,影响甘肃农村电网发展的进程,具体状况如下:
1.酒嘉农村电网
酒嘉农村电网含4市4县1区,区域内有803电厂、酒钢电厂、玉门水电厂、敦煌燃气电厂等,并与大电网联网,农村电力负荷21.19万千瓦,区内有110千伏农村变电站16座、35千伏变电站65座。电力供需矛盾主要在阿克塞和肃北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两县负荷中心远离大电网,目前仅靠两条35千伏线路通过敦煌、党河水电站分别受电,供电半径达70公里和90公里。
2.张掖、金昌、武威三市农村电网
张掖、金昌、武威三市含9县3区,现有农村电力负荷49.08万千瓦,三市农村电网以张掖330、金昌330、凉州330为主电源,区域内小水电装机约10万千瓦、330千伏双回路与兰州网联络。110千伏农村变电站25座,35千伏农村变电站124座,电力供应基本平衡。
3.白银农村电网
白银农村电网覆盖3县2区,农村用电负荷46.6万千瓦。白银农村电网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为建设景泰川、景会和兴堡子三大电力提灌区服务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区域内有靖远电厂140万千瓦、大峡水电厂32万千瓦,2座33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28座110千伏变电站,57座35千伏农村变电站。电网规模仅次于兰州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4.兰州农村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