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18815600000016

第16章

“工业强省”是新时期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落实省上提出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动地方民族工业的大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强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找到了通过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可行之路。虽然积石山县是个农业县,但全县上下形成共识,要切实加快发展,稳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就必须打破农业贫困县不能办工业,难以办工业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加快地方工业的发展。为此,县上提出立足自己的农业资源搞开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按照“围绕农业搞工业,搞好工业促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字牌加工业,培植稳定的财源,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2003年县上大胆决策,拿出400多亩土地,建设吹麻滩工业园区,把它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点,招商引资和民众创业的载体。县上投资完成了工业园区“三通一平”,引进了一批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积累了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精干高效的办事服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全力负责工业园区内的项目筛选、企业管理、手续审核、土地划拨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以确保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有序进行。

二是搞好工业园区规划,科学指导园区建设。按照产业结构规划进行布局,注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聘请省工业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帮助制订发展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法律性、严肃性、可操作性,进行综合配套,体现经济结构特色。

三是创造良好的投资建设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制订管理办法,健全服务机制,拓宽准入空间,实行“一张蓝图规划,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管理机制和灵活优惠的引资机制,吸引省内外客商来积石山县吹麻滩工业园区投资办厂。

四是对现有入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监管。要求已动工建设的企业树立精品意识,生态环境意识,立足高起点,注入高科技,争取高效益。由于政策优惠,措施得力,工业园区发展起步良好,势头看好,已有兴禹饲料有限公司、山东连云建材集团积石山县建材加工有限公司、振兴牛羊养殖场、尽恩小尾寒羊养殖场、建强塑料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驻建厂,已完成投资6500多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0%。目前,已经立项签约,即将动工建设的还有110千伏变电站、2万吨马铃薯加工等7个项目,投资近2亿多元。

)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积石山县地处偏远,山大沟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瓶颈。建县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通过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来带动和促进全滨河大道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到2.44亿元,比“八五”期间的0.43亿元增加57倍,年均增长41.5%。共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9处,改扩建4处,解决了2.6万人、1.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共改建和新建县乡公路1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汽车的目标。1988年建成了大河家黄河大桥,打通了积石山县与青海省连接的北通道,结束了靠摆渡过黄河的历史,修通了甘青两省的通道,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尤其是2005年动工兴建的总投资5300万元的永积通县公路,不仅使积石山县到省会城市兰州的距离缩短了近200多公里,极大地改善投资环境,而且为开发兰州——炳灵寺——保安三庄——青海孟达天池的黄金旅游热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必将对县域民族经济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动力,为地方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新建了10.8公里的四(四堡子)三二(三二家)公路,打通了三二家村与外界的通道,结束了“一面黄河三面崖,出不去,进不来”的局面,也结束了世代翻山越岭人背畜驮和羊皮筏渡黄河的历史。2003年建成了银川鹦哥嘴大桥,打通了积石山县通往州府——临夏的又一条通道。全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重点项目有:黄河大河家电站并网发电、第三批电气化县、“三滩”治理工程、大峡引水工程、三乡人饮、临大公路改造铺油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建成。社、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0.8%和93%,分别比“八五”末提高了18和14个百分点;完成了县汽车站、大河家汽车站建设,建成四堡子新桥、水陈桥等各种桥梁涵洞16座,完成了三二家滩的治理:县城给水工程已实现并网通水,4000米输水管网已建成使用;总投资1980多万元的县城道路及排水工程已动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城市功能。大河家、吹麻滩、居集、别藏四大重点集镇近几年得到整修改造,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

二、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积石山县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没有项目就没有大的投入,也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项目是发展的载体,谋求加快发展,必须以项目来推动。可以说,抓好了项目,就有了发展的出路,就有了开发的后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就有了希望。所以,对积石山县来讲,加快发展的问题,其核心和关键是项目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来,县上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不断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灵活多样,务求实效,提升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争上了一批骨干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1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45万元。比上年增长68.6%,其中民间资金2475万元,增长53.3%。2002年完成1.01亿元.增长88.67%,其中民间资金7550万元,比上年翻了两番。2003年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财政收入2001年633万元,2002年达到841万元.增长32.9%,2003年达到1006万元,首次超过千万元.增长达19.6%,2005年达1175万元。

积石山县不沿海、不沿边、不沿大江,没有机场、铁路。依赖自身资源和条件得到国家的大规模投入不太现实,依托自身资源的开发来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太可能。唯一的出路是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业,壮大经济总量,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扩大项目建设,在争取项目上,积石山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强调特殊性,反映困难面,瞄准中央和省上投资的重点,积极争上项目。积石山县是民族自治县,又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县。对内讲发展、讲进步,以激发活力,鼓舞信心。对上充分反映我县的特殊性,积极向国家、省上反映困难,争取项目和资金。对外讲自治县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吸引外地开发商来县投资办厂上项目。

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介项目。精心组织,积极参加天交会、兰洽会、西洽会等节会,认真筛选,储备过硬项目,广泛招商引资。自2001年以来,县上共签约项目32个,资金9.7亿元,其中协议项目22个,资金6.5亿元,合同项目10个,资金3.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县上还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先后在深圳和西宁、拉萨召开积石山籍人士和致富能人参加的积石山经济开发座谈会,利用他们对家乡的特殊感情.大力鼓励、引导动员民间资金回家乡投资办企业,激活民间资金,促使民间资本向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有序流动,进一步聚集民间资金大搞积石山县的开发。

三是充分利用国侨办等单位帮扶的有利条件,变过去的救济式扶贫、输血型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造血型扶贫,开发项目,互惠互利,实现“双赢”。2002年县上在国务院侨办的大力支持、协调帮助下,成功组织了29名国内外著名侨资企业家到县上进行开发式扶贫,共捐款1千万元,洽谈合作项目5个.资金达1亿多元,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抓项目的实践告诉人们:一是必须随时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吃准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和方向。今后几年,要瞄准国家将重点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普九”教育五年完成和农村“六小”工程的有利机遇,论证筛选争上一批项目。二是项目要前后衔接,有层次性。今年开工什么项目,明后两年上什么项目,“十一五”期间准备上什么项目,建立项目库,储备项目,全县各部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要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由市场配置资源,由政府去穿针引线,去推动,绝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由政府直接去办。

)第四节城镇化建设起步良好

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国际上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

积石山县区域差异性大,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在发展中做不到齐头并进,必须实施非均衡战略,选准重点区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进行突破,带动面上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社会驶入快车道的重要平台,也是许多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此,县上把开发县城、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发展的切入点,作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来抓,提出了扩大城镇面积,扩大人口规模,扩大辐射带动能力的总体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县城和四个建制镇开发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提高城镇总体功能为重点,加大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积石山县县城(2000——2020年)总体规划》,县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局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积石山县大河家镇(2000——2020年)总体规划》,现正按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

二、在机制创新中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力度

小城镇建设需要投入,筹资是重点,也是难点。积石山县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完全依靠地方财政投入搞建设是不现实的。为此,县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尝试,采取灵活的机制和特殊的政策来加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