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关于言与行的关系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的强调过。在《学而》篇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篇里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本篇里,除了“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说法外,孔子还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在《宪问》篇里,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少说,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言与行,只有互补才能发挥功效,狂言者,即使再敢说,也会被视为无知;妄言者,即使再能说,也是一文不值。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朱熹曰:“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可见,处世之要务,在于言行一致。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十有八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还是多做少说,言行一致为好。
☆☆言者,行之指也 曾参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惽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眼神,是内在思想的外现;言谈,是内在意图的外露,内心思想通过眼神和言谈表现出来。所以说:“以他外在的表现,可以推断出他内心的想法。”也可以说:“听他的言谈,便可以知道他的爱好。听他言论的侧重点,便可以知道他心中的谋划的策略。用时间来考验他,可以知道他的信誉。观察他所喜爱和亲近的人,可以知道他的为人。面临危难看他是否害怕,愤怒的时候看他是否糊涂,高兴时看他是否得意忘形,亲近异性时看他是否有越轨之举,给他美食看他是否有违常礼,给他好处看他是否能谦让,面临丧事看他能否坚持操守,面临困境看他是否不营私舞弊,使他辛勤劳作而看是否不打扰别人。”
编者手记
曾子曰:“言者,行之指也。”因为言是行动的表示,所以才会“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才必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这样,言不仅为心之声,不仅用来表达某种愿望、企图和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要服从于“行”所达到的水平。不能行的东西则不可言,当你言的时候,则表明你已将与此言相符合的“行”付诸实施。同时,曾子又提出了先思而后复的观念:“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以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大戴礼记·解诂》)是讲人的整个行为过程由思、言、行、复四部分组成,这叫做外内之合,行是外内之合的交汇点。无行则内不能外现,无行则外亦成空洞。但是,行并不是过程的终点,一个完整的过程还需要“复”的功夫,反复的功夫。就是说,言行一致并不能仅仅从形式上作出价值判断,形式上的一致只是条件之一。换句话说,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也会有言行一致的外表。所以,只有经过反复的复宜其类合乎道义的言行一致,才是有价值的,全面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言行一致。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王修
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此败矣。
——《诫子书》
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的关键,就在这里了。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行事要经过周密考查才能做,说话做事都要合情合理,违背这些就会失败。
编者手记
智在于治大,慎在于畏小,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堤溃自蚁穴,细微可不慎。恭为德首,慎乃行基。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
人生在世,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要建功立业,当然要格外谨慎。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就能近处无危。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必定难成大气。“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看的是你的功力和定力,低下头的时候,也要学会抬头看看天。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谨慎还是远离危险,确保安全的良方,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只有谨慎,才能稳操胜券,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你谨慎了没有。
☆☆一言足以招大祸,一行足以玷终身 王永彬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症也。
——《围炉夜话》
一句话就可以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古人言谈十分谨慎,以免招来杀身毁家之灾;一件错事足以使一生清白受到玷污,所以古人守身如玉,惟恐做错事而使自己抱憾终身。
编者手记
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言·修身》里说道:“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轻即“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如辱,好轻则招淫”。可见,一言一行在人生中相当重要。重言、重行可利己利人,否则会招忧招辜,甚至可招杀身之祸。
言,有真言、谎言,有善言、恶言。言可多,亦可少,运用得好坏,其结果则截然不同。这就要看言者所言是否合乎身份、合乎时宜、合乎场合,古人谓之“慎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社稷;“君子,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有教养的人失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敬而远之,毁坏自己的声誉。所以,所以说话也不能不有所讲究,要掌握分寸。该多讲时,不能少说,否则言犹未尽,故孔圣人对其弟子讲道常循循善诱,唯恐不周;该少讲的,不能多说,否则“言多必失”;该沉默时,不可出声,“沉默是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言必谨,“行莫过于谨敬”,为人处事也应谨慎为好。一个人光明磊落,清白一生,如果因为一件小事而坏了名声,玷污了人格,那可太不值了。所以古之圣贤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错了事,让自己终身抱憾,凡事都会“三思而后行”。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 金缨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人知言语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人知饮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节饮食乃所以养吾身。人都知道饮食可以有益生命,却不知节制饮食可以养生。
——金缨《格言联璧》
说话有节制就少得罪人,行为有节制就少悔恨。爱慕有节制则要求少,快乐有节制则祸败少,饮食有节制则疾病少。人都知道说话可以显示自己的优点,但不知说话谨慎可以培养德性。人都知道饮食可以有益生命,却不知节制饮食可以养生。
编者手记
言语,是一个人的内心思想的表示与反映。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具有宽广的胸怀,其言语也必然是豁然的、通达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思想龌龊、心胸狭隘,其言语也必然是干涩的、刻薄的。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宁愿和“君子”打顿架,也不和“小人”说句话了,因为“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
古人云:“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事实上,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表达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所以,心里可以天马行空的想,但是嘴里却不能肆无忌惮的说。更何况,“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因此,“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所以,一个人应该在其心里多存谢意,多出赞言,平淡坦然,物我两忘。这样就不会“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言行者,立身之基 司马光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言行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
编者手记
“言行者,立身之基。”人之为人,其言其行不可缺也。西汉文学家杨雄,在《言·修身》里说道:“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轻即“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如辱,好轻则招淫”。可见,一言一行在人生中相当重要。重言、重行可利已利人,否则会招忧招辜,甚至可招杀身之祸。
言,有真言、谎言,有善言、恶言。言可多,亦可少,运用得好坏,其结果则截然不同。这就要看言者所言是否合乎身份、合乎时宜、合乎场合,古人谓之“慎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社稷;“君子,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有教养的人失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敬而远之,毁坏自己的声誉。所以,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唐朝吴叔达曾说过:“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可见,言行,是君子修身、立事的关键,不可不察也。一个人只有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和谐之音、不规范之行、不练达之举,是否言行一致、慎言谨行,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内外相应,言行相称”、“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做一个举止高尚、受人称道的人。
☆☆言必有防,行必有检 徐幹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
——《中论·法象》
君子不说不负责的戏耍之言,说话要有一定限度;没有轻佻的举动,行为要有所检点。
编者手记
《菜根潭》中说:“口乃心之门,守之不紧,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因为“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言必有防”,就是说话要谨慎,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出言听语都应谨慎,因为“舌是利害本,口是祸福门”。《易经》曰:“产生乱的原因,语言是阶梯。国君在语言上不缜密就会失去大臣,大臣在语言上不缜密就会失去生命。”疾病往往是因为饮食不慎而引起,祸患则因为言语不慎而招致。
“谨发怒里性,慢发言中言。”曾国藩曾提出来:“立言有六禁:不本至诚,勿言;无益于世,勿言;损益相兼,勿言;后有流弊,勿言;往哲己言,勿袭言;非吾力所及,勿轻言。”这就是“君子慎言”的要求。“言多必失,言多必思,言多必施。”说话本是人的基本功能,是人与人交流的直接方式,利用好说话,可以做大事,取得事业发展,而利用不好语言,又可惹祸招灾,古今多少人死伤在舌头下面。
鬼谷子曾教导弟子:“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意志、情欲、思虑和智谋都由这个门户出入。”所以,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说话不能口无遮拦,不必说的话不说,需要说的就一定说得恰当;不必做的事不做,需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切记“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