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都人
18852100000045

第45章 成都的平民里巷

现今的城市,大都是一个模样,恐怖点说,叫做水泥丛林。倘欲寻找一个城市骨子里的个性,恐怕只有钻进那些高楼荫蔽下残存的平民里巷去。名胜古迹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它们大多业已“现代化”、商品化了。只有平民生息的里巷,还活生生地散发着浓郁的原初气息。当年浪迹天涯的女作家三毛,“流浪”到祖国大陆腹地深处的古城重镇成都,就专爱到这些僻街陋巷转悠、留影。着一身牛仔便装,随意地坐在终年散发着阴凉潮气的老墙根下,看白发翁妪喝茶打牌话学常,看天真稚童踢毽唱歌捉迷藏……本地难得一现的淡淡日影,在她倦怠的脸上映出一片怡然和安详。也许她和半个世纪前的朱自清先生一样,也认定成都这座古城是国中最闲适平和的地方吧?但他们不知明不明白,这特有的氛围和气息,是建立在这座城市的生民及其街巷居所的本朴上。

坐落大盆地的成都,号称天府之都,整个儿浸泡在千顷绿野之中,可以说纯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如此。它的那些石板小巷,几乎和川中乡场一模一样,而小巷两侧的民宅,立木为柱,逗榫穿墙,竹篾泥壁,门面开敞,更使人联想起乡下的竹林茅舍,只不过顶上换了青瓦,木面上了油漆,泥壁抹了灰浆而已。最是当街的门面,过去一律是用尺把宽的木板镶拼而成,俗称门板,拆下两扇即为门,而倘若要做生意,摆柜台,或者聚会打牌,喝茶聊天,则率性统统卸下,把整个门户完全敞亮开来,方便得很。蜀地多阴霾,蜀人喜闹热,什么事都喜欢弄到敞亮的地方做,这方便拆卸的门板可谓是帮了大忙,得其所哉。成都是个很平民化的城市,一般百姓也没有什么好了不得的财富和隐私需要深藏不露,除非不多的官宦人家和豪门大户,才北方人似的筑建高墙大院。

事实上,近代的成都人,也确实和乡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他们的祖上几辈,便大都是地道的农民,由四面乡野逐渐“浸润”到这城市里来的,打工、卖菜、做小生意……继而定居下来。浓浓的本朴的乡风乡情以至居息方式,便也自然地延续伟承了下来。

这素朴的成都市井,既不似北方胡同的壁垒森严,气象阴沉,也不似江南宅第的庭院深幽,楼堂华贵,除了经济状况和市民性格有异的原因以外,恐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也有关系。

这里号称天府,真个是得天独厚,得地独厚,不需要森严以御风寒,不需要豪富即可轻松过日子。盆地本身就是个大华屋,自己只需简单搭个棚就可以安居。也不需要建屋囤积,盆地出产丰饶,价廉物美,且四时不绝,那就是大家共有的取用方便的大仓储。成都成都,天府之都,真是个环境太优裕,太宜于居家过日子的地方。

别以为这样的日子很寒伧,不,一点也不。至少成都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成都人是很有个性的,厌弃冷清,喜欢热闹,追求的不是豪奢,而是自在快乐。这素朴而开放的市井正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人生舞台。有茶大家共喝,有龙门阵大家一起摆,张家姑,李家嫂,东家长,西家短,热热络络从从容容地打发时光。在这里,你能看到典型的老成都人,白发翁妪,大都瘦削而精干,满脸沧桑而精神矍铄,衣着老旧而气度从容,或饮盖碗茶或吧长烟杆,或搓麻将或拉家常,或逗笼鸟或为爱猫逮虱子……一副怡然古朴气象。时尚也有的是,你看那些年轻人,虽居小街陋巷,但穿着时髦,妆扮入时,笑容灿烂,气宇轩昂,高跟鞋敲着地板嘚嘚响,叭儿狗围着脚跟溜溜转,小孩儿玩着电动玩具、休闲吊床……那背景,似乎只应是现代化高档社区、花园洋房,但实实在在是成都平民里巷的寻常景象。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变样,成都也不例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兴盛时期,林立的高楼大厦已快将它整个儿淹没,所剩无几而且势必愈来愈少的这些平民里巷便更加显得珍贵。让我们用笔用镜头去留下它们的印迹,用心灵去感受它悠远醇厚的气息。

人日草堂:成都人的文化洗礼成都是个太温和的地方,天气销微一凉,人就有些过得不耐烦了。节令小雪大雪之时,也就是公历十一二月吧,北方早已风如刀割,人人袖手缩脖,成都人这才微感寒意,极不情愿地添加衣裳。至于正儿八经的棉衣冬装,年轻人一般是要熬到新年前夕才隆重加身的。而这元旦新年在市井百姓口中只叫做“小年”,“小菜一碟”一般就寻常打发过去了。还是要等到旧历春节,那才是资格的过年,“大年”。一年忙到头,这节气上彻底放松一下,集中享受一下,一天一天品滋品味地过。就如童谣喜气洋洋唱的:“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是初三……”

那是要一口气过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才稍微缓口气儿的。而这半个来月的年节日子中,其他习俗,诸如年三十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吃团年饭呀,火炮儿放得满天飞呀,半夜赶到文殊院等大小寺庙抢烧头香呀,初一一早吃汤圆,给娃娃们穿新衣呀,以及接下来,这些天串门拜客赶热闹呀,等等,我看大都与全国各地差不多情形。唯一让人觉得有些成都特色的,还是初七那一天。

初七雅号“人日”。这一天该干什么,其他地方可能都没有个一定之规。但成都不同了,“人日逛草堂”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习俗,这一天是要当成节中节来过的。晨起梳洗了,收拾打扮齐楚(士人们还要特别穿戴得文雅甚或古雅一些),便会邀朋约友,或者携家带眷,消消停停往草堂赶了。

这草堂当然指的是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万木扶疏之中,一座楼阁亭台古香古色的大庭院,或者说一处烟云深幽饶有野趣的大园林。当年杜公流寓于此,当然无有此等阔气,不过田野林林之中,聊避风雨的数间草屋而已。憔悴当世,盛名身后,直到宋元以降,尤其是明清盛时,这里才备为人重,土木大兴,奠定了如此宏大格局,成了历代文人雅士以至百姓大众拜谒流连的千古胜迹。千百年间,虽屡经战乱人祸,几度败毁,但生命植于人心,根基不灭,随时势的曲折起伏而时废时兴。正如堂中一联云:“诗卷长留天地间。”这草堂也长留锦城西了,成了世代成都人心目中的分量至沉的一块胜地。

但为什么要将这草堂和春节挂上钩呢?园林名胜,不是随时皆可踏访游玩的么,缘何大年初七人日这一天,要特别去草堂朝拜呢?个中缘由说来并不玄秘,只是起于一则小故事而已:

清时州府道学何绍基素来景仰杜公,每当节时都要抽身前往草堂拜谒致思。独那一年,公务在外,春节时未曾赶回成都,心中悒悒。待完事归来,去草堂已是正月初七。怅然良久,便挥毫写下了如此联句: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心底千千结,口中大白话,文内文外,真是情致有加,况味无穷,不期然间,便道出了成都士人大众的心声。于是,自此以后,成都人便把人日这一天定成了游谒草堂的绝佳时日。

在春节一片热闹欢庆吃喝玩乐之中,还不忘专抽时日拜谒草堂,且成为一方之俗,倾城之举,由此可见,成都这座城市真称得上是资格的礼仪之邦,敬贤重文的文化名城。

当然,一般文人雅士是专为寻方诗踪,拜谒诗魂而来,而大众百姓,包括贩夫走卒、野老妇孺,于瞻仰之外,还兼顾了踏青访幽的野游情趣。要知道,蜀地地气暖,南国春来早,到得大年初七之时,往往立春已过,一个冬天都阴沉沉灰蒙蒙的盆地上空,开始时不时现出金子般宝贵的花花太阳。而河边溪沿的柳条,已迫不及待地鼓浆绽芽,隐透一片嫩绿鹅黄轻烟,林木蓊郁的草堂内外,更是腊梅芳菲未尽,又添红梅绿梅烂漫若云艳丽锦。在沉闷阴冷的冬天憋了偌长时日,这时节,向来喜欢温暖晴和亮色艳彩的成都人,总算找到了一个释放心气明亮心境的绝佳所在。如织的游人穿梭于花径长廊,沉浸在满园的清新芬芳之中。少男少女更是卸下了厚重的冬装,尽展青春丰采,嬉戏笑闹于林间花丛。陆放翁曾有诗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实际也描画了此等盛景——想想此时的北国,尚在冰天雪地一片萧索之中,你真不能不慨叹这真是难得的盛景,成都人得天独厚得地独利的福气。

值得格外一提的是,近年来,在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氛围之中,成都人又为之增添了一项肃穆的文化内容:人日草堂吟诗会。新时代的“五老七贤”们,也就是成都的一批学者、诗人等文化名流,会于当天齐聚草堂,吟诵杜公的千古名句以及后生新作,以此表达后人们对诗圣的景仰,对诗词的热爱,也借此向大众绍介宣传了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当你看到年轻的人们专注地聆听着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忘情地吟哦诗句,当你看到年轻的妈妈牵着小儿女的手,一脸崇敬地指点着园中遍布的诗碑塑像……你也许又会对这成都特有的春节盛典——人日游草堂,产生出这样一种感慨:这简直就是成都人的迎春洗礼、文化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