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高,水不阔,就地形地貌论,成都这个地方确实灵秀有余,而大气不足。所谓狮子山凤凰山,不过一段浅丘隆起,至于塔子山之类,更只能算是小土堆而已,水流倒是纵横交贯,但并无宽澜之势,府河也罢,南河也罢,都是穿城细流,静波柔水,倒也和老成都的绮丽秀雅相匹配。只有二河汇流,涌涌过了安顺桥之后,水面才渐至开阔起来。那以下本来便属城外,便是郊野,脱离了城市的制辖、市井的拘束,这水流也才恢复了天然雄姿,粗野起来,奔放起来,有了江流浩荡的意味。所以,过去人们称锦江,其实大抵是指这一段和西南方上游,城中仍谓府河、南河。
而最具江势的这一段,文人爱称锦江,一般老百姓却习惯叫九眼桥大河。何故?很简单,这一段水流之上,雄跨着一座九孔高拱大石桥,名号九眼桥。以桥命河,当然就叫九眼桥大河了。
这大河原本果真是名不虚妄,记得儿时我住在其侧的四川大学校园内,便常见百舸争流景象,河宽水阔,碧波漫天,上下木船庞然,还有高桅悬帆者,煞是壮观。据称往下直经眉州抵乐山,可入长江出四川。据此,可知古又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之不虚了。而船到九眼桥,须落帆倒桅,由船夫拉纤才徐徐得过。斯时号子声声,沉雄有力,令纤秀成都也顿然有了雄风壮阔之感。那些大木船往往满载着粮食瓜蔬、杠炭柴禾等燃料,以及砖瓦石灰木料等建材,甚至缸罐碗碟等用品,反正城市人生存生活之需,一应俱有,经这水路源源不断输送供应。
这九眼桥大河,无疑是当时成都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对这样一条充满活力野趣的大河,成都人当然是爱之尤深,喜之不禁。而表达这种喜爱心情的最佳方式,便是夏日里扑通扑通跳下去亲近它,和它嬉戏。那时我们些小男孩最得意的一件事便是大声告诉别人:个六我到九眼桥大河洗了澡(即游泳)了!敢到波翻浪涌的九眼桥下河洗澡,那是要点胆量和本事的,也可算是成都男子汉的骄傲吧。
云烟过眼,云帆落尽。如今的锦水倒是规整得很秀丽了,但我仍怀念那大河奔流、云帆蔽空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