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1890200000015

第15章 管理与环境(4)

5.影响组织系统结构的形成。组织属于环境超系统,组织内部又分成不同的子系统,并对应着不同的特殊环境。因此,组织系统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组织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样组织系统的配置如何,构成系统的要素如何,直接关系到系统的优化,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如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一般大学与重点大学等。

总之,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样化的和复杂的、综合的。任何组织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脱离环境要使组织有所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管理者一定要重视组织环境的管理。

§§§第二节组织界限

组织系统都有与其环境超系统相分隔的界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它同环境超系统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渗透的,或者说,它同环境超系统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这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组织的界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的投入和产出都不是无条件的,都必须经过组织界限的过滤和筛选。其次,为了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即必须由组织界限来防护,以使其免受环境因素的干扰。因此,界限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一、组织界限的概念

所谓组织界限是指将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标志。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并由可识别的界限及其环境区别开来。每个组织在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方面都依赖于它的环境超系统。组织是由可渗透的界限将它与环境分割开来的。界限可以过滤投入与产出。界限为组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使它不受外界影响和干扰。组织则利用跨越界限的组成部分来应对具体的环境影响力量,这些跨越界限的组成部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并受到冲突性压力。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封闭的热力系统来说,系统内部运动的结果总是使系统由温度高的热源向温度低的地方移动,一直到整个系统内部处处温度一样为止,这个过程就是使系统内部的熵达到最大化的过程,即系统从有序变成无序的过程,整个系统内部变成处处均匀的、无序的状态。当系统内部的熵达到最大时,系统就实现平衡和稳定。但这是一种低状态的平衡。为了使系统能够实现动态的平衡,系统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要素的交换,通过交换使系统取得的负熵流足以抵消系统运动中产生的正熵流,当负熵流大于正熵流时,系统就成为耗散结构,从而系统就达到了动态平衡。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系统要达到动态平衡,就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要素的交换,没有交换任何系统就不可能存在,也就谈不上系统的动态平衡。而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则更强调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但为了保护或保持组织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即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组织界限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要使一个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组织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这种要素的交换,同时这种交换只有在组织界限的保护下,才能使组织获得有利于组织发展的要素,这样组织才能真正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组织界限的存在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1.组织界限是一个分界。即组织界限的存在,使组织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这就表明组织与外部环境既是紧密相联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相联的,亦即不是所有的或一切外部环境无条件地都与组织相联系的。

2.组织界限是组织与环境的分界,即组织界限以内属于组织的内部环境,组织界限以外属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3.组织界限是组织与组织的分界。即组织不同,其组织界限也就不同,这也决定了组织与外界的环境联系也不同。如企业与学校等。

4.组织界限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有形可见性和无形不可见性等特点。社会组织的组织界限是由决定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要素交换的东西所组成的,包括决定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要素的规定、程序、方法、制度、标准等。外部环境要向组织输入所需要的要素也必须通过组织界限才能进入。如一个人要成为企业的一名工人或管理者,就必须按照组织所确定的招聘要求、条件、程序等环境之后,才能决定是否成功。

二、组织界限的作用

从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对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来看,组织与环境超系统之间存在着组织界限,而组织界限的存在可以使环境中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各种要素通过组织界限渗透进来,即渗透作用;而组织界限过滤组织的投入与产出,即过滤作用。组织界限就是在渗透中过滤,在过滤中渗透,达到了保护组织的目的。因此,组织界限的存在对组织生存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滤与渗透作用

组织是通过组织界限向外部环境开放的,而这种开放是相对的,既不是绝对的开放,也不是绝对的封闭。因此,组织界限在这个过程中,既起着过滤作用又起着渗透作用。通过渗透作用的发挥,使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能够通过组织界限输入到组织系统内部,这说明组织系统对外部环境不是绝对封闭的。通过过滤作用的发挥,组织把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要素输入到组织来,这说明组织系统对外部环境不是绝对开放的。对于不同的组织,由于组织目标不同,组织界限所起的过滤与渗透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高等学校的招生,重点大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定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学校要高一些。这说明重点大学的组织界限的过滤程度比普通高校的更高、更严格。

2.保护作用

组织界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即保护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权,使组织免受外界非组织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组织界限的这种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我国法律都普遍规定了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受任何非法侵害,国家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还有国家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等。

3.规范组织行为的作用

组织界限的又一个作用就是规范组织行为的作用。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要素的输入与输出。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组织的每一种行为都必须符合组织界限的要求。既然组织有界限,不同组织行为都应有边界,因此,对组织行为就具有规范作用,使组织在合乎组织规范的前提下有效运行。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公司法》就明确规定应采取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取发起设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取募集设立,就要严格遵照《公司法》的规定方式和程序进行。

4.有效管理组织的作用

组织界限规定了组织既是一个开放系统,又是相对的封闭系统。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开放性和相对的内部封闭性,都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危机管理中,外部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采取管理方式和方法,也考验着组织管理者的胆识。

三、确定组织界限的应考虑的因素

正确确定和分析研究组织界限,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界限,这与组织的性质、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确定一个组织的界限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要考虑组织的类型

组织类型不同,组织的界限也就不同,这决定着外部环境对组织输入的要素和组织向外部环境输出的要素也就不同,因为,不同组织所组成组织界限的规定、程序、方法、制度、标准等不同。比如学校与企业都需要人才,但在人才引进的条件、标准、程序、方法上可能不一样。学校比较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在程序和方法上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经过反复的考察才能确定。而企业则重视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察,尤其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就可以决定人才的去留问题。

2.要考虑组织的目标

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不同,组织界限的确定也就不同。比如学校和企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组织界限的确定主要围绕人才培养创设组织规范和对外交往的边界。而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盈利,组织界限的确定主要围绕经营利润来创设组织规范和对外交往的边界。另外,对同一类型的组织来说,组织所追求的目标越高,组织界限所决定的输入的要素质量和水平就越高。比如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重点大学的目标要求高于普通大学,组织界限决定的输入要素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大学就高于普通大学。

3.要考虑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转

任何组织因目标而存在,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断地从外部环境输入各种要素。组织对外部环境既不能完全开放,也不能完全封闭,在相对开放和封闭的过程实现着组织所需要素的投入。所以,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组织必须考虑从外部环境中输入什么样的要素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以此为依据来确定组织界限,否则组织界限就会阻碍环境对组织的投入,从而妨碍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转。比如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重点大学为了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生质量和教师质量的输入上标准就比普通大学要高。对于重点大学如果对教师质量要求过低,教师很容易进来,但长期以来对学校及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不利影响;相反,对于普通大学如果对教师要求过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能求不到足够的教师,反而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些都将会影响组织系统的正常有效的运转。

4.要考虑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组织要正常有效的运转,不仅要重视外部环境对组织的输入,还要重视组织向外部环境的输出要素。因为,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双向的,环境要素的输入决定着组织的输出,但组织的输出要素也同样改变着外部环境,而且组织输出的质量体现着组织存在的价值,也决定着组织通过输出改变环境的程度。所以,组织界限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对组织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这样,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目标的实现才能有充分的保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才不会受到威胁。

§§§第三节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组织必须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一个动态平衡。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管理的艺术就是把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和谐地综合起来。各级组织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每一个组织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生存。

——切斯特·巴纳德

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是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之一,就在于组织必然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贯穿于组织的全过程,组织活动中的大量问题都受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是怎样表现的呢?

一、封闭与开放的矛盾

封闭与开放是系统科学用来描述系统与环境关系状态的两个基本概念。封闭系统是指与环境隔绝的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是开放系统,是指组织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并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等的交换的系统。系统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系统。组织系统对内是封闭的,是相对于组织系统对外是开放的而言;组织系统对外是开放的,是相对于组织系统对内是封闭而言的。

组织界限是理解组织与环境的封闭与开放矛盾的基本概念。任何组织都存在着组织界限,组织界限的存在是对组织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是通过组织界限的过滤作用和渗透作用来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渗透作用的发挥,使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能够通过组织界限输入到组织系统内部,这说明组织系统对外部环境不是绝对的封闭的。通过过滤作用的发挥,组织把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要素输入到组织来,这说明组织系统对外部环境不是绝对开放的。

组织系统的相对封闭是为了排除外界环境中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更好地实现组织的有效管理,提高组织效果,进而达到组织更合理、高效的开放。组织系统的相对开放是为了充分地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获得组织系统的正常的运转,实现组织目标,并达到组织在更高层次上的封闭。因此,任何组织的内部封闭性和外部开放性都是同步进行的,并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

对一个组织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组织系统的封闭与开放的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一是必须抓好组织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组织内部形成一种高效的秩序和活力;二是必须建立和完善组织与环境的开放渠道和机制,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既有内在动力,也有外在压力。

二、投入与产出的矛盾

如果对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更为深刻且具体的矛盾,即投入与产出的矛盾,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

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组织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投入与产出的转换,才能有效地保证组织有机体的正常运行。而组织的投入主要来自于组织外部的环境超系统,如果环境超系统对组织投入的支持因素多,组织发展就有保证,组织的产出就会被外部环境普遍认可,从而为组织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环境超系统对组织投入的不是支持因素而更多是限制因素,那么,组织的发展就会出现困境,表现为外部环境排斥组织的产出,组织因产出就不会给自身的发展赢得一个宽松的环境条件。

另外,组织的投入与产出转换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组织都不例外。而且,组织的投入产出转换并非是原封不动的“运转”。因为,组织与外部环境超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即组织对应的环境超系统决定着对组织系统的投入,但组织通过产出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组织在每一次的投入产出之后都会使组织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变着自己,是自身又处于一个更高层次和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