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1890200000040

第40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3)

第一,客观性。计划工作过程中遵循科学方法的程度,决定着这个过程的客观性程度及最后产生的计划的客观性。应用于计划工作的科学方法包括六个步骤:(1)目标的阐明。计划人员对组织的广泛目标和具体目标要有清晰的概念。(2)问题的阐明。现在的成绩和所期望的成绩不相符合就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计划过程来解决,清楚地说明问题和确定出限制因素以及必须达到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3)计划工作权力的指定。即由哪个部门负责或由谁授权由谁来做。(4)数据资料的收集和解释。一般用于计划工作的数据资料有内外两部分。(5)草案计划的拟订和检验。便于发现计划的弱点和优点,为计划的成功提供依据。(6)最后计划的阐明。计划是结论,遵循分析和推理的科学方法的程度,标志着提出计划的客观性程度。

第二,结构化程度。结构化程度是评价计划的格式和计划构成组织行动的程度的标准。结构良好的计划能够被准确地执行。测定结构准确化程度时考虑的因素有全面性、时间幅度、职责任派和控制特性。其一,全面性。计划的全面性是指计划对提出的问题的解决程度,不是面面俱到。其二,时间幅度。好计划对计划完成所需的时间有明确的说明。其三,职责任派。为了有效地执行计划,必须分派给具体人员具体任务。其四,控制特性。即计划要便于控制,一是时间性控制,二是预算控制,三是人员、进度控制。

第三,机动性。最有助于计划的稳定性和可能成功的特性是计划的机动性。机动性在选择方案时的优点:一是使管理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二是便于调整方案,三是替换方案。

2.经济性分析。经济性分析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分析,它反映某——计划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二是成本——效益分析,它主要用于不能用经济效果来评价计划的特殊情况。

(六)选择方案

选择方案即正式通过方案,是决策的关键。这是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做出的关键一步。如果发现有两个可取的方案时,必须决定首先采取哪个方案,而将另—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并作为候选方案。

(七)拟定辅助计划

也就是制定派生计划和计划的分解,即总计划下的分计划。辅助计划是总计划的分计划。总计划要靠辅助计划来保证,辅助计划是总计划的基础。如雇用和培训各类人员的计划、采购和安装零部件的计划、建立维修设施的计划、制定飞行时刻表的计划以及广告、筹集资金和办理保险的计划。

(八)编制预算使计划数量化

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是将计划转化为预算,使之数字化。预算实质上是资源分配计划,即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的分配计划。预算工作做好了,可以成为综合平衡各类计划的一种工具,也可以成为衡量计划完成进度的重要标准。

二、计划工作的原则

在管理实践中,各种不同性质的组织总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确定目标,并选择适合本组织管理实际需要的计划方法。但不管采取何种计划方法,都必须遵循计划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哈罗德·孔茨概括了健全的组织工作应坚持的15条基本原则,即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绝对性原则、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管理层次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便于领导原则。可谓是非常全面和具体,但是,在实际计划工作中,限制因素原则、承诺原则、投入原则、灵活性原则、改变航道原则、综合平衡的原则等原则是经常用到的一些计划原则。

(一)限制因素原则

限制因素原则,即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有人比喻为“木桶原理”,其含义是木桶能装多少水,往往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根木条。这一原则的含义在于它告诉计划编制者必须全力找出影响计划目标实现的限定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限制因素原则告诉我们,主管人员在制定计划时,越是能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越是能有针对性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二)承诺原则

承诺原则是指计划期限应当延伸到足够远,以便在此期限中能够实现当前的承诺,即对计划完成所做的承诺。遵循承诺原则,特别要注意把握三点:其一,完成计划必须明确严格的期限要求,事实上,对大多数情况来说,完成期限往往对计划是最严厉的要求。应该根据计划完成目标的内容和实现决策中所承诺的任务所需的时间,有效地确定计划期限。其二,必须合理地确定计划期限,避免制定计划期限的随意性。计划一旦合理的确定,就必须按照计划的程序分步骤实施,不应人为地随意缩短或延长计划期限。其三,单项计划的承诺不能太多,因为承诺任务太多则计划完成的时间越长。如果主管人员实现承诺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比他可能正确预见未来的期限还要长,如果他获得的资源十分有限,那么他就应该断然的减少承诺,将承诺的期限缩短。

(三)投入原则

投入原则是指合理的计划工作应当包括未来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为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在现在所做出的决策中的投入的实现程度所必须的。简单说,决策是一种投入。计划工作的展开,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协调与配合,还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可见,计划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成本的预先介入,随着计划目标的实现,在收回投入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出并体现效率。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计划中加进灵活性会减少由突发事件带来损失的危险,但加进灵活性的成本应当同用它所带来的好处放在一起来权衡,即制定计划时必须具有弹性,也就是留有余地。它要求计划执行中如出现意外情况应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花太大的代价,即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至于执行计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例如执行一个生产作业计划必须严格准确,否则就会发生组装车间停工或在制品大量积压的现象。对管理者来说,灵活性原则是计划工作中最重要的原理,在承担的任务重,而目标计划期限长的情况下,灵活性便显出它的作用。当然,灵活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它的限制条件是:不能以推迟决策的时间来确定计划的灵活性;不能以牺牲计划的效率性为代价强调计划的灵活性;不能以局部的、派生计划的灵活性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因此,为确保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在制定计划时,应量力而行,并要留有余地。

(五)改变航道原则

计划制定出来后,计划工作者就要管理计划,促使计划的实施,而不能被计划所“管理”,不能被计划框住,必要时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检查和修订。改变航道原则即计划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航道)可因情况变化而改变。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检查和修订是非常必要的。这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施)计划时,不被计划所“管理”,不被计划捆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修订,就如同航海者,必须经常核对航线,一旦遇到障碍就绕道而行。这个原理与灵活性原理不同,灵活性原理是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而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为此,计划工作者就必须经常地检查计划,重新调整、修订计划,以此达到预期的目标。

(六)综合平衡的原则

综合平衡原则在计划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是指由目标结构决定的或与目标结构对应的组织各部分在各时期的任务是否相互衔接和协调,即组织内部之间的平衡和长、中、短期计划之间的平衡。包括时间平衡和空间平衡,前者指组织在时期的任务是否相互衔接,后者指组织各个部分的任务是否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其次,综合平衡还要研究组织活动的进行和资源供应的关系,分析组织如何保证组织活动的连续性。最后,还体现在总计划确立后,如何在分计划执行和计划分解时,保证不同时间的计划与完成不同计划能力的对称,这就需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

§§§第四节计划工作技术和方法

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将独立的个人组织起来实现预定的目标,是众多人的努力集合起来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困难、非常重要而又充满矛盾的任务。

——伦西斯·利克特

计划工作的效率高低和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计划方法,方法的选择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了手段。由于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于许多量化的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划。计划技术和方法,根据不同计划有不同技术方法,比如:预测(根据现在和过去的信息推测未来的事件或情况,通常采用调查法、趋势法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等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因素分析→建立模型→参数估计→实际应用:经济预测、评价方案、进行结构分析)、网络技术、线性规划和滚动计划法(rollingplan)等。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几种较为普遍的计划工作技术和方法。

一、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在和过去的信息推测未来的事件或状况。在管理实践中,许多的管理者都是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直觉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的,在简单环境中是可以达到管理者预期的,但是在复杂环境中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适应复杂环境的预测需要,选择合理而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才能克服经验和直觉的不足,通过预测真正把握未来。预测一般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未来环境因素变化所进行的预测;另一方面是针对计划方案实施结果进行的预测。预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计划职能的效果和作用,但预测必定是预测,不可能一点误差都没有。预测方法很多,这里介绍简单的两种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法具体有观察法、问卷法和访问法等。这些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一般需要选择一个样本群体,然后运用抽样技术抽取一定的样本,通过计算统计或观察所得来的信息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关键在于选择的样本要能够代表所考察的群体。

(二)趋势法

趋势法又称时间序列分析法,这种方法是运用过去的数据和信息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常用的是移动算术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移动算术平均法是指以一组时间序列的平均值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这一方法适合预测目标的基本趋势是在某一水平上下波动的情况,尤其适用于近期或短期事物变化情况的预测。指数平滑法克服了移动算术平均法的不足,是指利用过去较近的历史数据计算未来值。这种方法对短期的预测具有较高准确性。

二、网络计划方法

网络计划方法是根据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转化而来的,有时也称之为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简称PERT)。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项工作分为若干作业,然后按照作业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应用网络图对整个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最高的速度完成整个工作。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以分解成许多工作,根据工作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用不同的箭线来表示工作的先后顺序,然后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线图,这个箭线图就是网络图。网络计划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和可以迅速确定计划重点的优点。

三、运筹学方法

“运筹”在中文意义上即运算筹划、以策略取胜的意义。运筹学是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和国防等部门在内外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使实际系统有效运行的技术科学。它可以用来预测系统发展趋势、制订行动规划或优选可行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科学家在研究如何有效地使防空作战系统运行,合理配置雷达站,使整个空军作战系统协调配合,来有效地防御德军入侵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运筹学。二战以后,研究军事运筹学的科学家纷纷转向民用部门,迅速促进了运筹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运筹学作为一个系统科学中的学科体系,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分支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几何规划、大型规划、动态规划、图论、网络理论、博弈论、决策论、排队论、存储论、搜索论等。

应用运筹学处理问题一般分为五个阶段:(1)规定目标和明确问题:包括把整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确定问题的尺度、有效性度量、可控变量和不可控变量。(2)收集数据和建立模型:包括定量关系、经验关系和规范关系。(3)求解模型和优化方案:包括确定求解模型的数学方法、程序设计、调试运行和方案选优。(4)检验模型和评价:包括检验模型在主要参数变动时的结果是否合理,输入发生微小变化时输出变化的相对大小是否合适以及模型是否容易解出等方面的检验和评价。(5)方案实施和不断优化:包括应用所得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方案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优化。上述五个阶段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交叉重复进行,不断反复。

在编制计划时,常常会遇到“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使得效果最佳(如成果最大、代价最小)”等问题。这类问题可以用运筹学的方法来解决。下面以运筹学中线性规划法为例说明这种方法的思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将每一个可行方案用一个n维向量x=(x1,x2,……,xn)来表示,根据计划的目标要求构造目标函数;然后加上约束条件,分析约束条件构造不等式组,这样便建立了数学模型;最终求解各种待定参数的具体数值,得到最优计划方案。

四、计量经济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方法。它是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是经济行为的定量化,数理统计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评价,可以使计划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按应用领域划分,主要有生产模型、需求模型、消费模型、投资模型、货币需求模型、宏观经济模型等。

五、计划——规划——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