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1890200000041

第41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4)

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在编制国防部预算时创造的一种方法。计划规划预算方法完全是从目标出发编制预算的。计划开始时,首先由最高主管部门提出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并确定实现目标的项目;其次分别按每一个项目在实施时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进行预算和规则,并排出项目的优先次序;然后,在编制预算时,从目标出发按优先次序和项目的实际需要分配资源;最后,根据各部门在实施项目中的职责和承担的工作量将预算落实到部门。

§§§第五节计划管理程序

一位经理的工作就是将系统里各成员的努力加以整合,以达成组织原先设定的目标。

——w·爱德华兹·戴明

管理的重点在建构一个好系统,让人的长处得以发挥,短处得以包容。

——彼得·德鲁克

计划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计划目标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按照“PDcA循环”,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转。

一、“PDcA循环”的含义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Demingcycle)。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称“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

二、“PDcA循环”的运转

“PDcA循环”的运转包括四个阶段:即计划制定阶段、计划实施阶段、计划检查阶段、计划处理阶段。

1.计划制定阶段

即确定计划目标,制订目标值,拟定措施,编制企业计划阶段,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企业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分析企业产生各种问题的具体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内外因素)。

第三步:从企业内部可控制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

第四步:针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确定对象,即拟定解决问题措施和预计结果。

2.计划实施阶段

第五步:按预定计划、目标和措施及其分工,实实在在地执行计划。

3.计划检查阶段

第六步:把实施的结果和计划的要求进行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哪些是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哪些是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原因在哪里?

4.计划处理阶段

就是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存在问题的阶段。

第七步: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处理。成功的方面作为标准,予以固定下来;失败的方面予以改进,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第八步:计划的修订阶段

计划修订就是根据企业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围绕企业目标不断修订企业的计划体系。计划的修订一般采取的是“滚动计划”方法,也就是每年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一次长期计划,并将计划向前推进一年,这样年复一年地不断修订、不断滚动、不断延伸,把近期计划同长期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长期计划由静态变为动态。

三、“PDCA循环”的特点

1.“PDCA循环”是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圆。“PDCA循环”是大循环套小循环,小循环保大循环,推动大循环,使企业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都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PDCA循环”每转动一次,就提高一次,实现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是螺旋上升的,每转动一次,就提高或前进一步,即在新的基础上制定新计划、新目标,不断适应新情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3.“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四个阶段是相对的,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各阶段、各步骤之间分开又紧密相联系成为一体。

§§§第六节战略计划管理

战略规划就像是一条瀑布,由高度概括的决策流向更为具体的方案。

——伊戈尔·按索夫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战略的作用就在于赋予企业果断把握机会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

战略计划是确定组织长期的、全局的行动方案的计划。战略管理就是指战略目标形成、战略对策制定和战略方案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前,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战略计划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被人们所认识。1965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以后,欧洲、美国、日本一些国家的企业开始时兴制定经营战略,以解决那些对企业成败有长期的、决定性影响的和带方向性的重大问题。1976年他所著《01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后来,他又于1979年写成了《战略管理论》一书。从企业战略计划在其实施阶段怎样才能获得成功着手,以环境、战略和组织三者为支柱,建立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在美国,一项对企业所有者的新的调查发现,69%的企业所有者制定战略计划,并且,在他们当中,89%的人认为他们的计划是有效的,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战略计划使他们有了具体的目标,并且使他们的职员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今天,战略计划已经超出了工商企业的领域,包括政府机构、医院、教育组织在内,都制定战略计划。

一、战略概述

(一)战略的含义

战略在古代表明一种用兵的艺术,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谋即战略。西方“战略”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将军”。

在竞争环境中,战略就是对企业发展中的长远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和远景所进行的谋划。但对什么是战略的研究还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

战略管理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认为,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和不同的经营规模,因而也有不同的结构。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类型、规模、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此,他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认为,战略是决定企业基本长期目标和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目标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于是就提出了先战略后结构,否则结局就是低效率的重要观点。

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论》中认为,战略行为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战略是决策的基准。他还认为,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发掘一个公司潜在的利益,保证其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具有使其对象满意的潜力;它提供这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并提供一种使他们确保竞争优势的方法”。为此,进行战略管理就要进行外部环境的评价,评价的主要方法是采用PEsT分析框架,即评估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al)、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对企业的影响,从而确定关键因素,以此制定企业战略,调整组织结构,使企业与环境相适应。

安德鲁认为,企业总体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决定或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应该从事的业务,明确企业的经济类型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企业应对职工、顾客和社会做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

魁因则认为战略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冯·纽曼认为战略是“一种全面的计划,是一种说明计划人员在每一种可能情况下将做出的选择的计划。”

迈克尔·波特在其“战略是什么?”中特别强调战略不是经营效率,并认为战略是建立在独特的经营活动上的,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战略就是创造一个唯一的、有价值的、涉及一系列不同经营活动的位置。

亨利·明茨伯格则在不同层面上使用战略一词,并做出了定义:第一,战略是一种计策。即在特定环境下,威胁或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第二,战略是一种模式。反映企业的一系列行动,包括产品及过程、顾客与市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利益等经营活动和行为。因此,他认为把战略仅定义为一种计划是不充分的。第三,战略是一种定位。即一个企业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来说,就是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第四,战略是一种观念。即指战略体现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识方式。

可见,战略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是一种具体的设计和规划,是与环境、资源和组织三个因素相适应的设计和规划。

(二)战略的特点

1.系统性。战略本身是一个系统,是指导企业全局的对策和谋略,既有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途径;同时是一个战略体系,需要分阶段和全体员工协调努力。

2.长期性。战略本身是为解决长远的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的是组织的长远利益。

3.应变性。根据企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充分利用变化带来的发展机会,适时调整战略。

4.竞争性。为了与竞争对手抗衡,更好地面对挑战,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纲领性。战略涉及的内容、目标、方针、措施等,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是企业行动的纲领。

从上述的分析和战略特点来看,人们对战略的认识基本可以概括为:一是战略是一个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机遇要适应;二是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一个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的过程;三是战略的本质是企业要适应环境或改变环境。

二、战略结构

战略结构是指企业(组织)战略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即框架结构。任何一个组织或同一组织在不同的阶段的战略都有其相应的框架结构。

(一)战略构成要素

组织战略构成要素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针以及战略规划。战略作为一个系统,它们是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战略。

战略思想就是指导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是整个组织战略的灵魂。它指导组织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规划的制定,不同组织各有特点,因为它会受到战略理论、战略环境和组织管理者的风格特点的影响。战略目标是战略决策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活动各环节进行的依据。组织围绕战略目标提出战略重点和对策。因此,战略目标是否正确,是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战略方针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政策性决策,战略方针对战略目标起保证作用,战略方针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着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规划则是指组织战略的实施和执行纲领,是具体化了的组织战略,它把组织战略方针具体化为实施措施,主要强调其阶段性和落实性。

(二)组织战略的类型

1.企业战略按战略的领域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和投资战略。

产品战略主要包括产品扩展战略、维持战略以及收缩战略等。市场战略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开拓战略,新产品战略,产品寿命周期战略等。而投资战略主要指企业资源分配战略,包括产品投资战略、市场投资战略、技术发展战略、企业规模发展战略等。

2.企业战略按战略层次可以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分公司战略和部门战略。

企业总体战略指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主要解决企业经营范围和内部资源的分配。分公司战略也可称为事业部战略,是一种分散型企业战略,主要指事业部层次制定的战略。部门战略,即指由职能部门制定的战略,是总体战略的部门化、具体化。

3.企业战略按企业职能部门可以分为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人才战略和信息战略。

市场战略指企业为建立、创造和保持与目标市场彼此有利的交换关系所作的长远性规划。产品战略指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的全局性谋划。技术战略指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人才战略指企业对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方面的谋划。信息战略指有关企业经营信息的谋划。

4.企业总体战略按偏离战略起点的程度可以分为紧缩战略、稳定战略和成长战略。

紧缩战略是指企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时采取的收缩或撤退战略。稳定战略,又称为防御战略(积极和消极之分),是巩固既得优势,维持现状的战略。成长战略,又叫发展战略,是在现有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方向发展的战略。

5.按照企业总体战略涉及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单一经营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单一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把自己的经营范围限定在某一种产品上。优点在于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提供满意和有效的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制定简明、精确的发展目标;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量,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在同一行业内扩大经营范围,后向扩大到供给资源,前向扩大到最终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新市场而扩大经营范围的战略。好处是分散风险,有效利用企业的经营资源。国际化战略是指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把生产经营方向指向国际市场,从而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常用的方法有商品输出和建立跨国公司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