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实现资产阶级两党制度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在多数资产阶级政党中存在两个占据垄断地位并且大体上势均力敌的核心政党,两者同时得到社会主流地位的中上层资产阶级认可,在共享同一统治基础的同时以不同政策争取选民支持,通过竞选夺取议会中多数组阁或当选总统。两党制的实质是不同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轮流坐庄。
(3)多党制
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许多政党互相竞选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主要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存在着几个(一般三个以上)政党,各个政党都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的政党进行竞选,而在竞选中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单独组织政府或者以该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这些政党成为执政党,而在议会中只占少数席位和不参加政府的其他党成为反对党。多党制又叫“多党并立制”。
这种国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政党数量较多,力量比较分散,一个政党很难在竞选中取胜,通常不得不以一个主要政党为中心,联合其他一些政党,争取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以达到联合组织政府的目的,共同成为执政党;另一种情况是几个政党分立,单独参加竞选,特别是某个大党,以争取获得多数议席或选票,然后单独组织政府,成为执政党。在多党制国家中,不参加政府的政党通常称“反对党”或“在野党”,起监督政府和牵制执政党活动的作用。
多党制最早出现在法国,从1871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就基本上实行多党制。目前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除法、德、意、日外,还有比利时、瑞典、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多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一种手段。
多党制的基本类型有:
第一,多党联合执政
法国是典型。其特点是多党两极竞争。所谓多党两极,“即在多党制的前提下,各个政党依其观点、政策的不同而形成两大对立的派系,每一派系都有一个中心党”。
目前,在法国,主要是以四大党为主构成左右两大阵营:右翼以保卫共和联盟、民主联盟为主(保卫共和联盟是中心党);左翼以社会党和共产党为主(社会党是中心党)。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主要是这四大党。
法国政党两极化形成于第五共和国时期。这种格局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十多年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工农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法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政党两极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其次是宪法确定的政治制度对这种政党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新的选举制度促使了政党的分化组合和新的政党联盟的形成。此外,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政党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也起了促进作用。尽管两大政党联盟内部各政党力量的分化组合时有变化,但总体格局一直在议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稳定性作用:两大派左、右观点鲜明,彼此对峙,相互制约;四大党则通过组成两大派的政党联盟方式,左右法国政治生活,其他一些中小政党联盟均无力与之抗衡,由此避免了第四共和国多党竞争带来的政局不稳的弊端,有助于第五共和国政局相对稳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数次出现左右翼“共治”局面。
1984年共产党和社会党分裂,导致社会党在1986年议会选举中丧失多数,当时的左翼总统密特朗被迫任命右翼的希拉克为总理,这种共治局面在1993年再次出现。1996年,希拉克总统为了改变右翼政党在国民议会中微弱多数的局面,决定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结果保卫共和联盟惨败,社会党大获全胜,在1995年总统选举中败给希拉克的若斯潘坐上了总理交椅,实现了第五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又一次左右翼共治,直到现在。按照戴高乐创立的第五共和国执政传统,由同一政党派别或政党联盟控制总统、议会和政府,建立总统的多数派,是保证总统充分行使权力和维护政府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左右翼政党联盟共治是法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现象,是法国多党制下各种力量互相斗争和妥协的特殊产物。80年代以来,在法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比例代表制等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的两大派四大党格局中出现了以党派林立和相互制约为特征的党派多元化现象。一方面,以绿党为代表的新生政治力量和代表现代法西斯主义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以及中间党派纷纷崛起,极右翼、绿党和中间党派势力得到加强,传统两大派的地位有所削弱,两大派在选举中都开始积极向中间思想和路线靠拢,极力拉拢这些政党的选民。另一方面,新的党派多元化现象并未改变法国议会多党中无一政党占绝对多数的基本特征,在竞选和组阁中,仍然是利害相关的政党组成左、右翼两大政党联盟进行角逐。
第二,一党单独执政或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就是虽有多个政党存在,但其中一个政党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长期单独执政。1955年~1993年的日本最为典型,现存一党独大类型的国家还有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其特点是,一党独大,多党竞争。日本模式形成于1955年第二届鸩山内阁时期,在同年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占有众议院511个席位中的299席,不仅是第一大党,而且拥有了超过半数的优势,可单独执政;社会党占有156席,是第二党,此后的历届众议院选举中情况也大致如此。这种既不同于欧美式的多党制,也不同于一般一党制的制度,被人们称为“五五体制”。这种体制持续了长达38年之久。自民党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它得到财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植,并与政府官僚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以财界意志为基础,并以自民党为政治代表,通过立法、行政等措施,经由官僚机构付诸实施的政、官、财三位一体的权钱统治体系;第二,自民党执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在保障垄断财团利益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国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其统治的相对稳定;第三,在野各党普遍力量弱小、基础薄弱,常常因为意见分歧而彼此勾心斗角,无法实现步调的统一与共同合作,从而有利于自民党一党长期执政。
然而,任何一个政党如果长期垄断政治都必然会积累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日本自民党也是这样。这突出表现在日本“金权政治”腐败现象严重,政治丑闻接连不断。日本自民党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它的执政形象,削弱了自民党的整体实力。终于在1993年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只获233席,不足半数而下台,由社会党联合其他在野党及新成立的政党组阁执政。至此,日本自民党一党执政成为历史。近十年来,自民党虽然也曾获得了单独执政的机会,但现今的自民党已不是从前的自民党,日本向多党联合轮流执政方向发展的趋势,似很难扭转了。
第三,两个半政党制即两极化的多党政治
德国是典型。自1990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德选举以来,德意志联邦议院中共有6个政党,它们是: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德国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民主社会主义党以及联盟90/绿党。基民盟与基社盟虽然各自独立,但其政治纲领基本相同,两党经常联合组成基督教联盟党参加竞选,人称“姊妹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建于1875年,二战中被希特勒取缔而转入地下,战后重建。1998年9月,社民党人施罗德击败科尔,随后出任联邦总理。社民党的党员主要来自工人和职员。
2002年9月23日德国联邦议院第十五届选举的结果是社会民主党获得251席,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两个姊妹党(简称联盟党)获得248席,绿党获得55席,自由民主党获得47席,民主社会主义党获得两个直选议席,但该党得票率低于进入议会的5%的界限,因此无权组成议会党团。这样,德国第十五届联邦议院就形成两大党和两小党的四党格局。目前执政的社民党和绿党早就表示继续结盟的意向,它们在新一届议会中合计拥有306个议席,超过议席总数603个的一半。因此,施罗德和菲舍尔将继续联合执政。
多党制形成的原因有: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势均力敌,谁的力量都不足以单独保持长期优势;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上的利益多元化。
多党制的特点有:(1)党派林立。参加议会选举的党较多,少则五、六个,十几个,多则几百个。(2)党派联合,结盟执政。共同的利益使几个党派在竞选活动、执政活动和其他的政治活动中结成联盟,例如法国的民主联盟是由共和党、社会民主人士中心、社会激进党和社会民主人士运动等党派组织结成的。或者是几个相互对立而又实力相当的议会大党,都无法获得议会的绝对多数而单独执政,其中一个议会大党联合其他小党组成执政联盟。(3)倒阁频繁,政局不稳。典型国家是意大利。1946年7月13日意大利组成首届共和政府,1983年7月21日组成战后第一个由社会党人出任总理的五党联合政府。
在这37年时间里,内阁更迭44次,平均每届政府寿命为10个月,最短的只有9天。
总之,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政党制度虽有三种类型,但最普遍最常见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通常又被称为“多党轮流执政”。资产阶级的多党轮流执政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并为其服务的,它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的国家,都有可能出现一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因为无论是成文法还是不成文法都只限制了个人的任期,而没有规定政党的执政期限,这就使得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些实力较强,机遇较好的政党可以单独执政,如英国的保守党在1979—1997年长期执政,美国的共和党在1981—1992间长期执政。
对于资本主义的多党轮流执政,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阶级的观点加以分析。政党内部的竞争既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又是整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各政党内部也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乃是一种必然现象。政党内部派别竞争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必然结果。诚如麦迪逊所说的,造成政党内部派别竞争的“最普遍而持久的原因,是财产分配的不同和不平等”。
这种政党的内部竞争主要表现在:第一,争夺党内最高权力。欲登上总统或首相(总理)宝座,必先成为党内的最高领袖。在美国,各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是该党的当然领袖,要成为总统候选人,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预选。在英国、日本等议会制国家,首相或总理是由议会内的多数党领袖担任的,谁成为多数党领袖,谁就可以上台执政。
因此,多数党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第二,政策的竞争。政治竞争包含政策的竞争,谁能够提出最受选民欢迎的政策,谁就有希望上台执政。各政党由于对政策的取向而分为不同的派别,如美国两党内部都有自由派和保守派、鸽派和鹰派。在英国,保守党内部也出现过如星期一俱乐部、塞尔斯顿集团派别组织等。这些集团往往各执一种政策主张。从一定意义上说,英国的政策就是各政党、各政党内部各派别讨价还价、反复竞争的结果。如阿尔蒙德所说,“英国的政党是许多具有各种政策偏爱的集团的联合。一个政党在采取坚强立场之前,党内的各个集团相互竞争以决定全党必须据以合作的政策。”第三,争夺党内的其他重要职位。这在日本体现得特别明显。在英美,党内的职务并不十分重要,除政党领袖出任首相、总统外,其他职务几乎不为人关注。党内的“精英”纷纷在政府谋取高位,谁也不把党内的职务放在眼里。日本则不同,日本自民党内部的高级领导职务十分显赫,自民党的干事长、总务会长、政务调查会长被称作党内三巨头。总裁就经常从党内三巨头中特别是干事长中遴选,而没有担任党内高级职务的人很难担任总裁和首相,所以,争夺党内重要职务成为日本政治的一个独特现象。
政党内部派系竞争的后果是:首先,政党内部的竞争是现代民主的重要体现。现代民主政治是宽容的、富有韧性的政治,它不怕分裂、不怕背叛。其次,政党内部的竞争在统治集团内部起到了某种必不可少的制约和协调作用,可以避免党的大权落入某个集团之手,可以避免领袖个人独断专行和思想僵化,从而使政党能照顾到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最后,政党内部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党竞争之不足。
所以,客观地讲,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可以防止出现个人或个别集团的独裁,这较之封建专制统治和法西斯统治是有历史的进步性的。第一、可以调解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资产阶级由于内部利益的冲突往往分成不同的集团,各个集团都想运用国家政权使自己在瓜分剩余价值的角逐中占上风,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定期竞选、机会均等、轮流坐庄,可以缓和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以保持利益平衡和政治稳定。第二、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资产阶级各政党在竞选中互相指责,恶毒攻击,造成顺应民心的假象,可以缓解人民的不满情绪。第三、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在政府的统治发生危机时,可以通过执政党的更换,继续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