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原理新编
18951300000041

第41章 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客观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它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同时影响着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在社会历史和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文化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评价和政治心理三个层次构成。政治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同时,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到传播、继承和创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的。

1956年,他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通过使用“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来界定特定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且提出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的结论。此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的方法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划分出一个独立的系统——政治文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治文化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理论的重要领域。抽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社会心理分析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开始相继出现。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在西方国家中乃是行为主义政治学思潮的产物,显然存在着一种片面的思维定势。在西方诸多政治文化的定义和解释中,不同程度地排斥或忽略了政治文化中蕴含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极为重要的因素,并且往往以西方政治文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衡量所有国家的政治文化。

我国政治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开始对政治文化进行介绍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文化这一课题研究的展开和深入,我国的政治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尽管其中有很多分歧,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作两派观点:一派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解释政治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化具有观念和实体的二重性,即它由“政治制度形态的政治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两部分组成;另一派则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政治文化,认为政治文化就是指“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这种理解同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观点趋于一致。

对于这两种不同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政治文化的特质性,政治制度对于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非同质性。政治制度以政治文化的物化形式出现,并且与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发生联系。二者既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从广义上来解释政治文化的概念,就会把上层建筑中有关政治的全部内容包括在政治文化之中。这样,政治文化的内容和结构则过于宽泛,甚至可以囊括或代替政治学及其某些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使政治文化的概念失去它的特殊性。所以,应该从“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的意义上来解释政治文化的概念。虽然在政治文化的概念中排除政治制度,但并不是不重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把政治文化界定为一种观念范畴的文化现象。同时,强调政治文化的特定内涵,揭示政治文化的社会基础及其同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的目的,正是要准确地阐明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内容、作用及其特征。

结合中西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这个定义包含了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政治文化的主体。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同政治活动的主体相一致的,既有团体性的主体,也有个体性的主体,既指普通公民,也指政治团体和其它的社会团体。阶级是政治活动中最主要的角色,也是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不同的阶级会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第二,政治文化的基础。政治活动主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倾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三,政治文化的对象。政治文化所要揭示的是作为政治活动的主体的人与政治体系及政治过程的关系,同时也是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第四,政治文化的内容。政治文化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为内容。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和政治现象,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也不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等现象相比较也有不同。我们可以将政治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

这是政治文化相对于一般文化更为显著的特质。政治文化作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必然要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一个社会中政治文化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阶级之间的斗争。一个新兴阶级的崛起,往往与一种崭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相联系。一个国家中的政治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求在文化上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2.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这是政治文化不同于集中、直接反映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当然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政治文化还包括了其它许多因素,其中民族政治心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经历着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因此,必然会形成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这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反映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一个民族共同的政治心理倾向,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文化纽带。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使得不同国家政治的运作及政治生活各具特色。如渴望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倾向,这是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民族政治心理基础。

3.政治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政治文化与一般文化现象不同,它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性。从社会结构总体上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都可分为主导型政治文化和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两种。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政治文化,我们把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称为主导型政治文化。同时,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都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这些次级组织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这些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在文化学上被称为亚文化系统。因此,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政治文化可分为主导型政治文化和属于亚文化系统的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主导型政治文化代表着一个社会或国家总体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取向,它往往通过一定的亚文化系统的折射而得到体现,并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之中。亚文化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其中有的是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可以称其为次主导型政治文化;而有的则可能与主导型政治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可以称其为反主导型政治文化。这三种政治文化并存于同一个社会体系之中,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是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政治制度的政治现象的特性所在。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它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关系方面。政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相对独立性,其变动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一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必然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旧制度因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瓦解,但是,旧的政治文化却不会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马上消失,它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滞留在人们的观念领域,沉淀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之中,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我国在几十年前就已埋葬了封建制度,但封建政治文化在目前仍然存在,要彻底消除人们头脑中残存的封建政治文化的遗毒,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构成政治文化的因素相当复杂,因而传统的政治文化既有同新的政治制度相互抵触的内容,也有同新的政治制度相互融合的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行为准则、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政治习俗、政治心理等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这些要素依据一定的规律,按照社会结构多样化的分界和组合方式组成政治文化的结构。概括地说,政治文化结构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心理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

政治文化的这三个结构层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政治文化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别,而是以政治文化的整体形态出现的。但是,由于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和功能不同,就决定了它们在政治文化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1.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社会各阶级都有着自己的一系列基本看法和要求,它通过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家形成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指导本阶级的政治实践。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因为它代表着政治文化的属性,规定了政治文化的本质,它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影响或制约着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其它层次只有通过它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只能是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

2.政治价值评价

在政治文化结构中,政治价值评价一般指的是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包括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在某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社会成员在总体上都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它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政治行为准则是对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价值评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在长期共同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习俗,往往成为决定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基本要素。作为评价与评判的标准,政治行为准则是通过政治伦理与政治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政治评价是对政治世界的价值判断。对于某种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人们总是从一定的视角,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形成自己的政治动机、政治选择、政治意向,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评价标准决定了政治主体对政治行为的选择。

3.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等。政治心理蕴涵着政治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是政治文化中的深层因素。政治心理在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亚于政治思想,但是,政治心理的内容和特征将受到政治思想和政治认知两个层次的制约。同时,阶级属性、民族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信仰等因素对政治心理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政治文化结构三层次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政治文化,其结构的层次性特征并不十分明显。从三个层次自身来说,政治文化是由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评价、政治意识形态,依次由低向高而形成的。从三个层次的内容来说,各个层次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是其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政治文化结构的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和功能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变化的不同步性。政治意识形态由于政治思想要素而成为政治文化结构中最为活跃的层次,政治文化的变异首先是从这一层次开始的。与此相反,政治心理层次的变动过程则非常缓慢,它不会随着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评价的变化而立即变化,因此往往成为阻碍政治发展的滞后性因素。政治价值评价作为中间层次,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心理两个层次的制约,同时又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并具有独特的规定性,因而,它在政治文化结构中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不同步性。第三,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也构成了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但它的矛盾是在一定限度内,超出限度就会导致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甚至整个政治文化的解体。因此,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相互间的依存、配合、制约和矛盾的关系,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发展。

同时,政治文化的结构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结构中的每一层次都与外界具有广泛的联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政治文化结构的各个层次,并在各层次上具有不同的体现。政治文化及其各个结构层次之间,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受制于经济基础,因而它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才能存在。政治文化结构的各个层次之间,也必须具备基本吻合的关系。这既是政治文化结构稳定的条件,也是政治文化得以存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