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原理新编
18951300000007

第7章 政治关系(1)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其实质是利益关系;其核心是政治权力;其基本内容是政治权利。政治关系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它具体表现为阶级关系、政党关系、公民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关系等,它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具体的阶段性、复杂的目的性和时代的变动性等特点,因此对政治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既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又是政治实践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与本质

1.政治关系的含义

政治关系是指从事一定政治活动的行为体之间,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生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它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诸多社会关系的集中的综合的反映和表现。它包含着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行为体主要有单个行为体和组织行为体两类。前者包括公民、政治官员、政治家;后者则是由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社会集团,主要有阶级、政党、政治社团、民族、国家等,阶级则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不论是单个的行为体还是组织行为体,他们都处在相互的关联中,他们既是政治行为的发出者,又是政治行为作用的承受者;既是政治关系的制造者,又是政治关系的对象。一切政治过程都是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一切政治事件都是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关系就是这些不同的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其次,不同利益诉求是行为体之间发生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以来,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表现为社会对这些不同利益的协调和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利益逐渐表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等特征。从行为体的数量讲,存在着一个和一个、一个和多个、多个和多个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行为体利益关系的性质来看,存在着同、异、反的利益关系。所谓“同”,就是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是相同的,其利益关系的性质可能是合作的关系;所谓“反”,即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是相反的,由此产生的利益关系可能是对抗性的;所谓“异”,是指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而差异则可能导致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反映出不稳定性。如果利益矛盾解决得好,利益关系就可能朝着和平共处的方向发展;否则,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可能朝着互相斗争的方向发展。从主体利益实现的程度看,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主体的利益得到了满足,有的没有得到满足,有的处于满足于不满足之间。从主体利益分配的方式和过程看,有的是按劳分配,有的未必是按劳分配;有的是公平式的分配,有的是非公平式的分配;有的是协商式或者合同式的分配,有的是独断式或者命令式的分配;有的是公开式的分配,有的是秘密式的分配,等等。凡此种种,构成了行为体之间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利害关系。由此可见,政治关系就是各个行为体之间因利益而结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再次,国家政治权力是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等。

其中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来协调和分配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利益要求具有排他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各个行为体总是希望社会把利益关系控制在有利于自己的“秩序”范围之内,或者期望社会把利益关系控制在自己所认为的公平的范围内。那么,怎样对利益关系进行控制呢?其方式和途径可能有多种选择,但最根本、最有效的就是各个行为体通过国家政权的争取来对利益进行有利于自己的权威性分配,其核心是要拥有政权。随之而来的则是各个行为体为了实现或维护其利益,就要为获得国家政权或者要在政权中拥有重要地位而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当行为体为了利益而参与到政权领域中活动时,他们就由利益的主体转化为政治主体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转化为政治关系了。因此,政治关系就是政治主体为了对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而围绕国家政权发生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非都要通过政权去调控,也并非都会转化为政治关系。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行为体之间可以自行妥善处理利益关系,而不需要和政权发生关系,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政治关系;或者,许多行为体一时认识不到政权对他们实现利益的重要性,或者他们只想通过政权实现利益,来达到目的,而不想在政权问题上做文章,因此,他们的利益关系就不会转化为政治关系。

最后,政治关系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产物。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不得不从事生产、消费、交换和流通等生产活动,这些领域中的活动首先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正是人们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构成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这里的“物质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所以,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类型,政治关系的基础也必然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它是这种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

2.政治关系的本质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本质内容,其它一切政治现象都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形态。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政治关系在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出发点,也是政治关系的归宿;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政治关系的根本内容。离开了利益,就没有政治关系可言,利益是政治关系的核心和纽带。

二、政治关系的特征

政治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它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历史的客观性

政治关系的历史客观性是指: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不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存在下去,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政治关系的这种历史性,归根到底是由决定政治关系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因为,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在面对和处理诸多社会政治关系时,总是力求使之与一定的生产、社会秩序相适应。这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性的要求,而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如果任何以个人的不符合经济发展必然性的主观意志去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不是使正常的政治关系颠倒、混乱,就是与经济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其结果不是正常的经济秩序、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就是落后于或超越于现实社会发展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必定会引起人类诸多社会关系的反应。所以总的来说,一定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政治关系,必然与这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相适应,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关系。

2.具体的阶段性

所谓政治关系的具体阶段性指的是政治关系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它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关系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经济关系就会不同,从而决定了政治主体的不同。政治主体各自的地位不同,也就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格局不同、形式不同,一句话,政治关系的性质也就不同。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政治关系基本上是奴隶主与奴隶、封建地主与农民的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关系的阶级划分简单化了,一方面表现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既对立又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关系涉及的领域广泛而复杂化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在国内,对立的政治关系缩小到了一定的范围,围绕着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而展开的政治关系成为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课题。总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是在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政治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具体的。

3.复杂的目的性

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指政治关系既有纵向关系,又有横向关系,既有各个政治行为体相互间的关系,又有每一个政治行为体内部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往往呈现为一种纵横交错、内外重叠、盘根错节的网络性状态。政治关系的目的性则是指任何政治关系的形成或发生都有特定的目的——需要和利益。不同的政治行为体所诉求的利益是不同的,同一行为体在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也是不同的。政治关系的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政治行为体的多元性。政治行为体既有个体又有组织,而每一个个体又具有多种身份,身份的不同要求每个个体在与其他行为体交往时,所产生的政治关系不同。如一个政府官员,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但他必定是一定阶级的代表或精英,因而,他作为该阶级的一员又与该阶级成员发生政治关系。同样,他作为一个家庭或社区的成员,又会必然地和其他家庭及社区成员发生各方面的关系。这样,他在政治生活中,就会发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纵横交错的政治关系。同样的道理,不同组织也由于组织的制度、成员、目的等不同在与其他组织发生政治关系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错综复杂性。(2)利益的多元性。所谓利益多元,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利益要求是有差别的,同时,一个政治主体的利益要求又往往是多种多样、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如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同的利益诉求会结成不同的政治关系,即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正如黑格尔所说:“个别的人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按普遍方式来规定他们的知识、意志和活动,并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的锁链中的一个环节。”利益的多元性要求人们在处理政治关系时,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使行为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协调健康地发展。

4.时代的变动性

政治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政治关系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国内外的政治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即政治关系在变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例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成为那时最主要的政治关系;在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成为当时主要的政治关系;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虽然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但是资产阶级采取了各种方式来缓和和协调这种阶级矛盾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绩,使阶级矛盾不再以阶级冲突或斗争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以一种暂时的妥协和合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政治关系的这种时代的变动性是由影响政治关系因素的变动性决定的,如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受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等等。

三、政治关系的分类

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每一个政治体系中,由于政治行为体的多元性及各个政治行为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这就产生了政治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问题,即产生了政治关系的类型问题。基于政治行为体的身份地位、利益要求以及行为体彼此间的影响方式等,我们把政治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1.阶级关系

社会阶级的存在是理解政治现象的出发点。马克斯·韦伯把阶级界定为“生存机会被市场状况所决定的人们所构成的团体”,他同时提出“地位群体”的概念,认为除了经济地位的划分之外,任何社会集团必须以身份、荣誉、价值观、生活方式作自我认同,即上升为“地位群体”才能成为阶级。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P.汤普森(E.P.

Thompson,1924—1993)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把阶级定义为“作为共同经历的(继承的或共同具有的)一种结果,当一些人感到并表达出他们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并反对那些利益与他们不同(通常是相反)的另外一些人时,阶级就出现了,阶级经验大致上是由人们与生俱来或不自愿进入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些经验用体现在传统、价值系统、观念和制度形式中的文化术语来表述就是阶级意识,如果阶级经验看上去是被决定的,阶级意识则不是。”对于阶级的概念的经典定义则来自于列宁。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阶级同其他行为体相区别的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是阶级存在的根源,也是阶级划分的依据。由于经济地位不同,决定了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不同;由于相同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本阶级的利益要求的一致性、政治倾向的趋同性以及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阶级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展的结果。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后,出现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才形成了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