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原理新编
18951300000008

第8章 政治关系(2)

由于生产力不发展,使社会总产品不能充分保证人们普遍的富裕生活,这样,个人对优越生活的追求必然表现为一部分人借助其它手段对另一部分人的产品进行瓜分,这其实就是剥削。自从阶级产生后,主要阶级的利益冲突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意味着阶级关系已成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些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为了使其统治持久化和固定化,总是借助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一再地将处于相对劣势的社会集团压制在非自由状态下,从而构成一种阶级关系。并且阶级关系越牢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支配作用就越强大,统治阶级愈发能动,被统治阶级则相应地愈处于为生存而挣扎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当中的阶级结构也正在变动,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阶级斗争逐步缓和。但这些进步都是生产力发展、工人阶级的自身斗争和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仍未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正像马克思所说“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工人生活的改善,不过是“正像有必要用海鸟对英国园田施肥一样,为了避免盲目的掠夺使本国的生命力遭到根本的摧残”而已。

考察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阶级的对抗关系(敌我关系)。它是利益相对立阶级的一种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其实质则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例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同反抗、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之间的关系和斗争等就属于这种类型。(2)阶级的合作关系。它是两个以上阶级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系,表现为人民内部关系。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是一种基于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合作关系。(3)暂时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为了一定的目的形成的一种关系。例如,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福利国家政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众的福利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前阶级对立关系逐渐被暂时的阶级合作关系所取代,但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暂时的权宜之策,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合作关系最终会因利益的冲突而被打破,重新走上阶级对立的状态。(4)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由于各个阶级具有两面性,与其他阶级既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又有利益矛盾的一面,但是非对抗性的,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关系是既联合又斗争,团结其利益一致的一面,限制或改造利益矛盾的一面。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就基本上属于此类关系。

2.政党关系

政党是指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的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政党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自由首先是政治性的,它必须由两党制或多党制来保证。”由于政治行为体利益的多元性,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合体——政党也就是多元的。通常在一个政治体系里,一般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政党关系就是指两个以上政党之间的关系。

由于政党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主要承担者和表达者,所以政党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取决于其所属的阶级或阶层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根据阶级关系,政党关系大体分为:(1)对抗关系。这主要是根本利益对立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政党为了夺取国家政权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2)竞争关系。这主要是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或集团)政党的关系,他们代表同一个阶级里不同阶层的利益。“这种关系的独特性在于:执政党并不想取消反对党,反对党也遵循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愿,双方都认识到从长远来看需要有对手存在,都接受这样的一个原则:自己和对手都能存在,而不是你死我活。由此保证大家轮流公平地分享政治权力,无论谁执政,在一定时候都必须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政治对手。”

(3)合作关系。这主要是根本利益一致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本利益一致阶级政党之间,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斗争都会进行合作的。(4)暂时妥协合作关系。这主要是根本利益不一致,但在特定的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政党是现代政治中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活动成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构成,其关系也成为政治关系的核心部分。

3.公民之间的关系。

公民,是指享有人身独立、自由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作为一种政治行为体的公民只是近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培育成长起来的。同时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公民”、“臣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前近代诸社会形态中,“公民”只限于极少数人(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而大多数人则处于消极被动的“臣民”地位,他们没有参与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的权利,也不享有现代公民所拥有的大多数权利。在现代民主体制中,法律上不仅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而且还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他们的权利得以实现。除此,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他们还有影响政治精英行为的心理需求和自信。正如阿尔蒙德和维巴所说:“民主政体里的民主是用需求的口吻来说话的。

政府官员则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害怕不这样做就会有所失——也许是失掉其选票——或者,因为他们认为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合法的。臣民也可以想,或者期望从政府得到有益的输出。然而为其谋取利益的政府官员不是出于臣民的要求而做出反应,而是出于某种其他力量。”公民作为社会运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他们具有各自的特性和利益要求,并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从事政治活动,因此,公民在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是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基本要素。公民对政治权力的关系主要有:(1)积极参与关系。即公民积极地支持国家权力并认真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积极影响政治过程。(2)支持关系。所谓支持是指“A在以B的名义从事活动,或者在A对B表示赞成的时候,我们说A支持B。这里的B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体,或者是一个目标,一种思想,一个机构。”

公民对政治权力的支持关系具体表现为,公民通过遵守法律、维护政治秩序、执行政令等(伊斯顿称之为“显性支持”)方式,也可以通过表达爱心、忠诚、责任感等(伊斯顿称之为“隐性支持”)方式表示支持。公民对政治权力的这种支持关系,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没有对某些政府的支持,至少要求就不能转换成输出。要是没有支持,就不可能保证管理规则和政府的某种稳定性,而要求正是通过他们才能转换为输出,为了保证领导人内部的起码团结,支持也是极端重要的。”

(3)对抗关系。即公民在其利益和要求无法通过现有的组织和程序框架实现时,他们往往会转而寻求各种体制外的途径,如从事非法活动、政治恐吓、武装暴动等来表示不满。正如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所言:“在贫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社会里,正规的利益表达渠道很可能是由富人掌握的,而穷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是时而采取暴动的或激进的手段来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这种政治关系对政治过程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时整个政治体系会因这种对抗关系的激化而走向崩溃的边缘。

至于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利益这个纽带,一般来说,利益相同的公民会自觉不自觉地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的成员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作为政治关系的基本元素,公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得好,其关系会协调和融洽,社会秩序就会安定,政治局势就会稳定。因此,注意协调不同公民及公民群体之间的利益,是每一个政治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4.国际政治关系

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行为体,在同其他国家交往时,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关系,其中,追求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是各国之间进行交往的纽带,因此,国家利益的问题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驱动力,也是一切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正如那句格言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问题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它既包括国家之间的双边、多边关系,又包括在国际范围内由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所引起的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等。根据国际政治行为体在追求利益时彼此之间所发生的关系,我们把国际政治关系简单的分为:合作关系,冲突关系和竞争关系三类。在不同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不同的关系占主流,形成不同的国际形势。冲突,特别是战争占主导,就形成了战争形势,有时冲突而不战,则构成了冷战形势;合作关系占主导,则形成和平发展形势;竞争关系占主导,则是和平共处的形势。国际政治关系作为国内政治关系的延伸和拓展,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所以,在处理国内政治关系时,要重视国际政治关系的协调和发展,这样才能为一国的政治发展争得良好的内外环境。

以上是根据政治行为体的不同,我们把政治关系分为:阶级关系、政党关系、公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利益集团关系、政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等等。

前面我们提到,国家政权是政治关系的核心,政治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秩序的安定、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安居乐业。所以,处理政治关系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四、政治关系的结构

政治关系是一个独立的、庞大的、复杂的政治网络系统,而政治关系的结构则指的是政治行为体在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之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所形成的组合模式。如前所述,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其本质也是利益关系。基于政治行为体不同的地位和身份,他们在处理相互利益时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政治关系结构)也是不同的。

通常把政治关系的结构分为以下三类:

1.政治统治关系结构

政治统治是指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掌握政权的人们对他人的支配与控制,而政治统治关系结构则是在利益的争夺中形成的政治力量最强大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利益和需求,通过国家权力对阶级实行强制支配和控制而形成的关系模式。

政治统治关系是政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因为谁掌握了统治权(国家政权)谁就获得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如同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与其他政治关系相比,政治统治具有显著的独特性,这一方面表现在它在一切政治关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即它的最高性和主导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处理和解决政治关系问题的对抗性和强制性。

2.政治领导关系结构

政治领导指的是“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

其基本特征包括总体性、综合性以及效益性。一般说来,政治生活的进行,政治矛盾的调解,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需要有政治领导,这就要求领导者自身除应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外,还应掌握一定的领导艺术。在整个领导过程中,他们必须既要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又要有明察秋毫的谨慎态度,他们既要掌握现代化的决策艺术,又要有高尚的个人品德。总之,政治关系越复杂、政治行为体的利益诉求越多元化,对领导者的才能和领导艺术的要求就越高,而领导关系结构则指的是在政治领导过程中形成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领导与被领导、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模式。

政治领导关系结构与政治统治关系结构作为利益实现的政治行为方式,前者居于从属地位,它是政治统治关系结构的派生物,而政治领导关系则是政治统治关系的基础,它是政治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政治关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阶级在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必然会在其内部成长出一些觉悟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先进分子或先进阶层,他们承担起组织、动员和指挥本阶级进行统治的任务,这样就形成了政治关系体系中的领导关系。

3.政治联盟关系结构

政治联盟即某些不同阶级、阶层或政治组织、集团、个人为了某一特定的共同的政治目的,在政治活动中结成的合作同盟。政治联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目的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政治联盟结构则是指不同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政治目标,在政治活动中形成合作的关系模式。同政治领导关系结构一样,它也是政治统治关系结构的派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