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首诗是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篇,写的是诸葛亮。这首七律高度地评价了诸葛亮前所未有的形象,充满了敬慕之情,从此诸葛亮的形象便留在后人的心目中。诗中有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是把诸葛亮和前人作比较,其中“伊”,指伊尹,商汤的大臣;“吕”,指吕尚,周文王的大臣;“萧”就是汉代第一任丞相萧何;“曹”就是汉代第二任丞相曹参。杜甫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可以与伊尹和吕尚不相上下,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却使萧何和曹参黯然失色。
从杜甫以文韬武略兼长并美的高标准中,明显指出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当然,这并不是空口胡说的。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无一个不是这样认为的。但奇怪的是,汉高祖刘邦却不这样认为,在他心目中萧何是头号功臣。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接着就论功行赏。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论功封赏时,由于群臣争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来。最后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侯,食邑也最多。有许多功臣愤愤不平,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事,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却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无言可答。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高祖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封赏了萧何,也就没有再反驳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正在迟疑未答,旁有关内侯鄂千秋知得高祖意思,便近前说道:诸臣所议皆误,曹参虽有攻城得地之功,然不过一时之事。陛下与楚战争五年,中间兵败脱走,丧失士卒,不计其数。萧何常由关中遣兵充补,每遇陛下危急之时,萧何不待诏令,常发数万之众,前来接应。
当楚汉相距荥阳,为时甚久,军中并无现成粮草,萧何常由水道运粮供给,不致缺乏。陛下虽屡次战败失地,萧何常能保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乃万世之功。今虽无曹参等百余人,于国家无所缺损,国家不赖曹参方得保全,如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于万世之上?据臣愚见,萧何宜列第一,曹参次之,方为公平。
高祖听鄂千秋之言,正合其意,心中大喜,连连点头称是。
于是命将萧何列第一位,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又说道:“吾闻进贤当受上赏,萧何虽然功高,必得鄂君一番议论,然后更明。”乃封鄂千秋为安平侯。所有萧何兄弟子侄十余人,皆赐食邑。并想起从前为亭长前往咸阳时,各人皆送钱三百,独萧何送钱五百,比他人多二百,遂加封萧何二千户,以为报答。
在军事上,萧何没有像韩信那样战功累累,无战不胜;在谋略上,他没有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什么在刘邦的心目中他是头号功臣呢?对此司马迁说他是别有用心啊!
《史记·淮阴侯列传》评论道:如果韩信能够学“黄老之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表现得谦虚一点,那么他对于汉家的功勋可以比拟于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公、召公、吕尚等人。而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司马迁仅仅把萧何比作西周辅佐文王、武王的闳天和散宜生。由此可以看出,韩信的成就并不是萧何能够比的。
此外,司马迁还带着意味深长的语气说:“只是由于韩信、英布被诛,才导致萧何的功勋最为灿烂。”由此可以想象出司马迁那幅愤愤不平的样子,恨不得直接指着萧何的鼻子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由此可看出,刘邦是故意扬萧何而抑韩信。
刘邦刚刚称帝,尚未封赏功臣之时,曾经问老部下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到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他自己的答案是善于使用人才:“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之兵,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当今的人杰,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可见在那时,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即使超不过萧何,至少也与萧何不相伯仲。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然不愿抢当出头鸟。可见,有资格争功臣第一的只有萧何和韩信了,哪里轮得到曹参呀!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刘邦非常明白,在他的三杰之中,韩信是最大的危险分子。所以还不等他坐稳皇位,就急不可待地下手收拾韩信。当是时,刘邦对韩信的“罚”尚且唯恐不足、不重不狠,哪里还谈得上“赏”?实际上,曹参之所以能够与萧何争座位,也是托了韩信的福,沾了韩信的光。曹参还在前秦王朝为吏之时,就是萧何的下属,终其一生,才华和成就都远在萧何之下,一如萤火之于皓月;在楚汉战争中,曹参不过是刘邦派在韩信身边的副手,或者说是密探,长期随韩信南征北战,也不见有什么出类拔萃的表现。只是韩信如今陡然失势,他的功勋也便顺势一股脑地落到曹参头上,竟然使曹参坐享其成,一夜之间顿成暴发户,有本钱与萧何一争短长。其实君臣都洞若观火,与其说曹参与萧何相争,不如说曹参代表韩信与萧何相争。大伙推荐曹参之时,所提供的一个主要理由居然是“身被七十创”,这是什么理由!其实也就说曹参“没有功劳,只有苦劳”啊!在表彰萧何的功绩时,刘邦居然不提萧何推荐韩信这件事。以刘邦之聪明伶俐,老谋深算,岂能不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这个功劳至少不比稳定后方、输送人马军需之类来得小吧?既然要褒奖萧何,却又白白放过萧何的主要贡献之一,这只能解释为刘邦存心将韩信打倒,让韩信永世不得翻身。最后刘邦提携萧何而不是曹参,抑韩扬萧之意更是昭然若揭。
然而,萧何也不是徒有虚名。从刘邦打进关中,进军咸阳的时候就可看出,别人都忙于掳掠金银财宝,他却急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资讯,或者信息,最后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天下的形势,比方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多少人,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人少,哪个地方产什么,哪个地方有些什么东西,有些什么情况,了如指掌,靠谁?萧何。从这一点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的良材,就是做宰相的料。只有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所以没有了张良、韩信争功,第一功臣自然就是萧何了。
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萧何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透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参与作战的官兵很难感觉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劳的确只有刘邦和幕僚后勤人员最清楚不过。因此,刘邦如果过分强调萧何的功劳,必遭到这些前线将领们强烈反弹。
刘邦到底是个聪明人,所以他采用了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以凸显并确认萧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辩论,设定萧何在功劳评鉴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将中的曹参相比,并透过鄂千秋的说明,由刘邦肯定战场上的功劳只是一时,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战时武将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后,文官的经营功能更值得重视,也只有文官功能被肯定,制度也才能发挥其效率。
刘邦用心良苦地确立萧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