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都城长安,历经200多年,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最早规划布置的建造者就是开国功臣萧何。
洛阳是周公在周朝建国之初所建立的“东都”,周平王东迁后即都于洛阳。汉高帝于洛阳发布五月诏书,设酒宴招待群臣,庆祝胜利,表明他想要把汉帝国定都于洛阳。这时,是一位身穿羊皮袄的戍卒娄敬,以其高见改变了汉高帝原来的设想。
娄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他应征到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南)去戍守边境,途中经过洛阳,汉高帝此时正在洛阳南宫。娄敬下车后,身穿羊皮袄,面见虞将军(齐国人)说:“臣想要面见圣上,谈点有利于国家的事。”虞将军见他穿着羊皮袄,便要给他换身新衣服去面见圣上,娄敬谢绝说:“臣现在若是身穿丝绸,那就穿着丝绸去拜见;若是身穿麻布短衣,那就穿着短衣去拜见,不敢临事改换衣服。”
于是,虞将军入内向汉高帝汇报,高帝召见娄敬,以饭食赏赐娄敬。用餐过后,汉高帝问娄敬有何言相告,娄敬说:“陛下以洛阳为都,是想要同周王室一比隆盛吗?”
“是的。”高帝答。
陛下取天下与周王室有所不同,周的始祖后稷,被尧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积德累善,传有十余代。到公刘时为躲避夏桀,迁移到邰(今陕西彬县东北)地。到太王古公亶父时,又因为戎狄逼迫的缘故,离开豳地,赶着牲畜马匹,迁往岐山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北),部族的人都争相跟随他同行。等到太王的孙子姬昌做了殷王朝的西伯,因出色地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才承受了上天之命,当时的贤人吕望、伯夷都从遥远的海滨前来归附他。待周武王兴兵讨伐殷纣王,到达孟津(黄河古渡口,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不待相约而前来同武王会师的有八百诸侯。诸侯们都说:是讨伐殷王的时候了。于是,一举灭掉了殷王朝。
周成王时,周公等人辅佐天子,于是营建成周于洛阳,以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心,各路诸侯从四方来洛阳向周王室纳贡述职,所走的路程大抵都均等,有德行的君主在这里是容易称王天下的;没有德行的君主在这里却很容易亡国。凡是定都于洛阳的,都是想使令后世用德政招致远方的人民,而不是想凭借险阻、令后世骄奢淫逸来暴虑百姓。当周朝兴盛的时候天下和平,四方外族都向往周天子,仰慕他的道义,怀念他的恩德,都心悦诚服地归附并侍奉周天子,而不用在边境上驻守一兵一卒,四面八方的大国无不顺服,向周天子纳贡述职。待到周天子衰弱之后,京畿分裂成西周君和东周君两个小国,天下再也没有谁来朝见他们,再也不能驾御四方诸侯了。这并非是周王室缺少德行,而是形势衰弱的必然结果。
今陛下起兵于沛县丰邑,收集士卒3000人,率领他们一直向西方进军,席卷蜀郡、汉中,平定三秦,与项羽交战于荥阳,争夺成皋的险要隘口,经过70次大的战役、40次小的战役,使令天下人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于中原,因战乱而死者不可胜数,至今仍哭泣之声未绝,伤残者尚不能起身行走,而要同西周的成王、康王的盛世一比兴隆,臣私下以为是不相称的。
况且关中秦地靠着华山,面临黄河,四方都有险要可以固守,以为天然屏障。如果突然发生紧急情况,上百万的军队可立即动员起来。就着秦国原有的基础,凭借着富饶肥美的土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府之国啊。陛下入关中定都,纵使山东发生变乱,秦国的故地可以保全。譬如与人搏斗,不卡住他的咽喉,只是捶他的脊背,是不能完全取胜的。今陛下如果入函谷关定都于关中,据有秦国的故地,这也是如同卡住天下的咽喉而又捶打它的脊背呢。
汉高帝面对这位身穿羊皮袄的戍卒,见他侃侃而谈,句句在理,不由得肃然起敬。
然而,定都毕竟是国之大事,他本人又一度想都于洛阳,因此便就定都一事征求群臣的意见。高帝手下的群臣都是出身于山东六国的人,当然愿以洛阳为都,离家乡近便些。因此,他们争相诉说周天子以洛阳为都,享国数百年;秦定都关中,却二世即亡,不如以洛阳为都会有利于国家。
汉高帝听了群臣的意见,一时又拿不定主意,便在朝廷上交付群臣进行讨论。这些出身于山东六国的大臣们都说:“洛阳东有成皋(今河南荥阳县境),西有须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黾池之水(黾池水发源于河南熊耳山,东南流,汇入洛河),背靠黄河,面向伊河、洛河,其坚固也足以凭借。”
留侯张良反驳说:“洛阳虽有这些险阻,但中心地区狭小,不过方圆数百里,土地瘠薄,四面受敌,并非是用武力可以固守的都城。而关中左有崤山和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右有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和蜀郡的岷山(今四川省北部),沃野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二郡,北面胡地有畜牧养马上的便利,依靠西、南、北三面的险阻以为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天下太平的时候,通过黄河、渭河转运来的粮食,西上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反叛,可沿黄河顺流而下,河道足以转运军队和粮食,这正是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说法是对的。”
汉高帝听了娄敬的劝说,已倾向于定都关中;张良驳斥群臣的一番论证,强调是地理形势与国家的安危,是对娄敬见解的升华,这就容不得汉高帝再有半点犹豫了。
以从谏如流而著称的汉高帝,在听完张良的意见后,当日便下令起驾动身,西行定都关中。
西汉王朝定都于关中的这件大事,便以娄敬和张良的建议被汉高帝采纳而成为事实。对于西汉王朝来说,定都于关中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丞相萧何奉命在关中为国都勘选地址。原秦都咸阳的渭河南岸有个地方叫长安乡。刘邦闻听“长安”二字,联想到他创下的江山应当长治久安,万代流传,遂取其吉祥之意,下旨称新国都为“长安”,命令萧何营建长安城,修建长乐宫。
长安城位于今陕西西安城西北约10公里处的渭水南岸的南高北低的台地上,城市平面大体上近似方形。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闰九月营建的长乐宫和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营建的未央宫,是都城长安城内最主要的两个宫殿区。长乐宫在都城南半部分的东侧,未央宫在都城南半部分的西侧,这两个宫殿区便占据了主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据考古勘测得知,长乐宫的宫墙周围超过10公里,未央宫的宫墙周围近9公里。此外,城内还有九市和160闾,分布于地势低洼的北阪。
长安城墙全部为版筑的夯土墙,墙基底厚16米,现存高度达7米以上,城的方向基本上为正南北,城墙周长25公里,前面有3个城门,四周共有12个城门,城门上建筑有城门楼。城中贯穿南北的安门内大街长5.5公里,称谓驰道、御道,属于皇帝专用,街道宽45米,御道宽20米。
未央宫是建筑于高台上的宫城,作为大朝之用占全城面积五分之一,平面呈方形,前面约2公里,四面辟门,南面端门正对长安城南墙上的西安门,是宫城的正门。端门北的未央前殿,是未央宫的主要建筑。前殿平面阔大,呈狭长形,它是将龙首山岗地削成平台,作为宫殿的台基,即所谓“宫基不假累筑,直出长安城上”,气势雄伟。《三辅黄图》称前殿东西50丈(120米),深15丈(35米),面积比北京故宫正殿太和殿大一倍以上。前殿的夯土基址至今仍矗立在地面之上,南北长约340米,东西宽150米,由南至北次递增高,形成3个大台面,北端高出10余米。站在殿址北部最高处北向,可以望见渭水。
除未央宫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殿。前殿的前面为广庭,左右和后方亦建有殿堂,四周另有宫墙围绕。有东西掖庭宫,北有后宫十四区。诸多小宫犹如众星拱月,以陪衬主要宫宇的气势。露掖庭的西面为园林,有沧池、渐台(水中台)。未央宫北部建有天禄、石渠二阁,收藏典籍。未央宫东门对着长乐宫的西门,门外建有东阙;未央宫北门外建有北阙。未央宫与长乐宫中间相距一里,中间隔有武库。《汉书·高帝纪》所载“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与今日考古勘测和发现完全吻合。
据刘歆《西京杂记》所载:“未央宫,周围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围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亦在后宫,门闼儿九十五。”这一记载表明,未央宫是由诸多宫殿、台榭、楼阁、园林、假山、池泽并围绕前殿(正殿)所形成的有统一布局而又规划整齐、气势宏伟的建筑群体。未央宫前殿、武库、太仓这些代表着汉帝国政权、军权、财权的壮丽建筑,意在体现着皇帝的尊严和帝国政权的巩固。未央宫建成后,长乐宫为皇后所居,未央宫作大朝之用。总之,长安城西南隅的未央宫是大汉帝国政权的象征。
在长乐宫、未央宫营建期间,栎阳仍是帝国的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长乐宫经过整整一年的紧张施工,终于建成。汉高帝在这里接受诸侯王、群臣对他的朝贺。
同年二月,汉高帝车驾再次来到长安,当时由丞相萧何主持营建的未央宫已经落成。高帝见未央宫壮丽无比,生气地对萧何说:“天下动乱,战乱连年,百姓疾苦,成败尚未可知,为什么将宫室修造得如此豪华过度?”
“正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才可以趁此机会营建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如不壮丽则不足以显示天子的威严,而且令后世宫室的建筑规模不得超过它。”
听萧何如此解说,汉高帝转怒为喜。
未央宫既已落成,汉高帝于公元前200年2月由栎阳正式迁都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