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也是文字狱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康熙帝孝懿皇后的弟弟,一等公佟国维之子,康熙末年官至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雍正初年袭爵一等公,授吏部尚书,加太保。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是雍正的重臣,雍正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很难登位,尤其是隆科多,直接参与了弑君改诏篡位。雍正的江山坐稳了,就要除掉知道秘密的人,年羹尧已除,隆科多也必须死去。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因私藏皇室宗谱罪遭到审判,诸王大臣合议劾隆科多犯有41条大罪,得旨永远圈禁,家产追补赃银,其二子也受处分。次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而与隆科多案有关的查嗣庭案结束于隆科多治罪前数月。查嗣庭是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入翰林,经隆科多保奏授内阁大学士大夫,后又经左都御史蔡王廷保奏授礼部左侍郎。
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案件结束,查嗣庭戮尸、枭首,亲族或斩或流放,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不仅如此,由于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雍正进而迁怒于浙江士人。查嗣庭下狱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设浙江观风整俗使,专职监视士人,整顿士风,接着东南各省相继设立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诏停止浙江士人乡试、会试。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经浙江总督李卫请求,雍正才解除停止乡会试的诏令,两年后也撤销观风整俗使。
6、古代书院的改革与终结
中国古代书院从唐朝以来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和教育培养人才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更是刺激了中国人,于是在西学东渐的趋势下学习西方、富国图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的封建教育也受困于八股文、科举制,弊端重重,已经难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另外书院自身的颓废也是书院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少数稍具特色,其余的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书院不再是教人育才之所,反而助长生徒的恶习。郑观应最早提出了书院改为书堂的建议,鸦片战争之后这种主张再次被提及,并受到朝廷重视,但是并没有付诸实施。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989年)康有为再次提出应当把书院改制为兼习中西之学的学校。另外也有人认为书院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兵强国,不是着眼于整顿旧书院,应该创建新型的实学学院。有人认为不能完全诋毁西学但是也不能不加区分就加以接受,因此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进行整顿改革比较妥当。朝廷起初针对这三种意见并没有定论,命令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或是将书院改制为学堂,或是整顿改革,或是创设新型书院。光绪帝于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在百日维新运动中通令全国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之学的学堂。然而,由于维新运动的失败,慈禧废除新政,不但停止书院改制,还恢复科举考试,书院改为学堂不得不中止,但是至此书院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一度入侵京城,慈禧不得不接受变法,书院再次改制学堂。
1903年清王朝命令张百熙、荣禄和张之洞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制定学堂章程。于是《奏定学堂章程》在1904年1月被公布,也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教育体系,它曾经在全国推行过。“癸卯学制”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官学、私学、学院旧的教育制度的终结,完成了中国学校教育从古代向近代的历史性转变。
古代书院的发展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积累起来的办学经验和优良的教学传统成为我国教育历史上的珍贵遗产,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知识小百科
(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具有一定的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经济获得发展,武则天死后立了一块“无字碑”,据说是要功过交给后人评论。
(二)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现存《论语》共20篇 ,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三)
唐代把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三类。
《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须通一大经、一小经或通二中经。通三经者,须通大、中、小各一经。通五经者,大经须全通,其他各经任选。
(四)
唐武则天时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唐朝时期没有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把第二、三名进士叫做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位置,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 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叫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 第一名都叫传胪。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