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览(2012~2013)
1900900000035

第35章 中亚地区安全有乱局(5)

不过,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专家马拉先科担忧,俄大规模武装两国可能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可能会造成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乌兹别克斯坦会投入美国的怀抱。

2012年8月15日至17日,美国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布莱克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访问。据两国官方公开发布的消息,两国外交官“就双边合作的广泛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政治、经贸、社会及安全领域的问题”,但具体成果并未披露。两国此轮磋商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强乌兹别克斯坦在“北部通道”中的作用。“北部通道”是指经过中亚国家向驻阿富汗美军及国际援助部队运送军用物资和人员的通道。两国计划采取措施,提高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哈伊拉通口岸的通行能力。二是驻阿富汗美军及国际援助部队自阿富汗撤出后的军事装备存储问题。美国计划将从阿富汗撤出的部分军事装备无偿提供给乌方,部分在乌临时保存。据哈萨克斯坦媒体报道,乌、美两国已就美在乌部署军事基地问题达成了协议。

2012年11月6日,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称,为了与美国在中亚地区进行对抗,俄罗斯准备向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提供15亿美元的军费援助。俄罗斯决定向吉国提供11亿美元资金用于该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这一协议在8月份俄副总理舒瓦洛夫和9月俄总统普京访问比什凯克期间就已达成。除了吉国外,俄还准备向塔吉克斯坦提供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用于该国军队防空系统现代化、军事装备维修。此前,塔国计划从俄方每年获得2.5亿美元作为俄驻该国201军事基地的租金。在9月普京访问期间双方决定将这一军事基地租期延长30年。作为补偿,俄决定每年向塔国提供2亿美元石油产品优惠。俄罗斯向两国提供巨额军费援助,是考虑到2014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后这一地区面临的威胁,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的力量,并帮助俄军工企业的发展。同时,俄此举目的也是不希望美国进一步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塔、吉两国此前曾表示对获得美军从阿富汗撤出后留下的装备感兴趣,现在这条路被俄罗斯给堵死了。

中亚是美国全球布局中的一个关键点,美国自然不会放弃。它必将以其强大的实力,针对俄做出的部署进行反击。中亚地区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腹地安全,在传统阵地纷纷丧失的情况下,俄罗斯必将加大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作为俄美双方争夺对象的中亚国家,只有在双方的斗争中才能谋取更大的利益,因而也不会在短期内做出明确的立场判断从而影响其自身利益。由于大国竞争理性化趋势的出现,大国间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俄美双方为其战略利益考虑,也不会为中亚问题而公开翻脸。中亚问题的纷争将是长期化和复杂化的。

四、阿富汗反恐问题越理越乱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是一个面积仅65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2000万的内陆小国,它的北部边界从西到东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部与中东国家伊朗为邻,南部是巴基斯坦,东部则经由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相连。站在一幅亚欧大陆的地图前,人们会发现,阿富汗差不多就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因此,从很早的时候起,阿富汗所在的地区就不仅是中亚地区各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也是亚洲北部游牧民族南下印度次大陆的要道。

(一)阿富汗安全形势堪忧

美国在阿富汗发动的反恐战争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然而,2012年的阿富汗安全形势仍然堪忧。

1.不能不说的历史

其实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视野中,原本并未特别关注素有“帝国坟墓”之称的阿富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出于抗击苏联的需要,美国力量进入阿富汗。但是在帮助阿富汗“圣战”者将苏联占领军驱逐出去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离开了这个国家,将阿富汗问题“外包”给邻国巴基斯坦以及沙特阿拉伯。1996年,激进的伊斯兰组织塔利班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建立了极端的政教合一政权。此后,伊朗、俄罗斯、印度等国势力纷纷进入阿富汗,支持控制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的反塔利班力量——北方联盟。此时,尽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但阿富汗的内部角逐主要还是沿着种族界线进行:塔利班由阿富汗最大的族群——普什图族人主导,该族群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2%,值得一提的是,普什图人也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族群;而北方联盟则由占阿富汗总人口27%的塔吉克族和占总人口9%的乌孜别克族以及一些更小的族群控制。

20世纪90年代末,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开始在阿富汗境内聚集,在塔利班的庇护下日益壮大。但此时美国并没有通过援助北方联盟来对抗基地组织的恐怖活动,而是将这一重任“发包”给了巴基斯坦,希冀以此解决美国的隐忧。新世纪伊始,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发生不到一个月,美国就以庇护本·拉登为由对阿富汗塔利班发动了大规模军事打击,赢得多数美国民众支持,也正式拉开反恐战争大幕。美国领导包括北方联盟在内的国际反恐联盟,迅速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以反恐之名进入阿富汗。当然,小布什政府出兵阿富汗绝非只为了摧毁基地组织的避风港,其宏大的目标包括:其一,将阿富汗打造成“自由民主”国家,使其成为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样板;其二,对于美国而言,阿富汗是一个理想的地区战略平台,据此不仅可以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威胁,还可以监控伊朗和巴基斯坦,更可以打入俄罗斯的战略大后方;其三,一个稳定的阿富汗有助于美国进入中亚能源中心和贸易市场。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美国及其盟友深陷战争泥潭,阿富汗则“越反越恐”。到2009年时,虽然驻阿富汗多国部队的规模不断增长,但塔利班才是阿富汗大多数省份背后的真正“大佬”。当地政府官员不仅为塔利班征收赋税,还为塔利班征召年轻男子入伍;更有甚者,是塔利班而非卡尔扎伊政府在主持当地的司法工作。与此同时,驻阿美军则引起了阿富汗民众的反感甚至厌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上任不久便提出了新的“阿巴战略”:一是大力增兵,仅在2009年,奥巴马就先后三次向阿富汗增兵,共计达5.1万人。到2011年年初时,驻阿富汗多国部队的人数达到顶峰,有15万人之众,其中有2/3是美国人。二是将巴基斯坦纳入新战略框架之中。三是对塔利班实施瓦解之术,将其分为温和派和极端派。四是寻求国际合作,谋求盟友在阿富汗问题上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奥巴马的阿巴战略和小布什的反恐战争一样,虽以反恐面目出现,却是一个典型的反叛乱计划,是美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重演而已。

2.阿富汗安全部队月亡人数300多

2012年12月3日,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查希尔·阿齐米说,随着阿富汗安全部队接管更多的防务工作,目前每月有300多名士兵和警察在行动中身亡,这一数字与2011年相比有所增加。身在喀布尔的阿齐米通过视频对记者说,过去一年来,阿富汗军队和警察承担了更多的安全职责,从北约手中接管的领土已经覆盖阿富汗总人口的75%。但与此同时,阿安全部队的阵亡率开始上升,目前,每月平均约有110名士兵和200名警察在履行职责中身亡。

阿齐米说,阿安全部队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到2014年能够接管全部防务工作。但他也承认,阿军队在空军、军事情报、火力支持、工程以及排雷等方面存在不足。负责培训阿安全部队的北约副指挥官吉姆·费龙说,阿安全部队按原定计划应在2012年年底前达到35.2万人,但由于“绿袭蓝”事件影响到招募工作,这一目标将在2013年2月或3月完成。所谓“绿袭蓝”事件是指阿富汗士兵或警察调转枪口袭击北约士兵。2012年以来,已有60多名北约士兵在此类袭击中身亡。吉姆说,为防范“绿袭蓝”事件,北约在阿安全部队中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甄别程序,因此,招募工作有所耽搁。当前,北约正在逐步实施阿富汗的退出战略,即在2014年年底前从阿富汗撤出全部作战部队,并分阶段移交防务工作。与阿富汗安全部队阵亡率上升相反,北约军队的阵亡率自2012年年中以来开始下降。2012年7月份,有45名北约士兵身亡,而到11月份已经下降到17人。

(二)阿富汗问题让美国很纠结

2012年5月1日,时值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一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访阿富汗,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签署《美阿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正式宣布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将于2014年结束。然而,就在奥巴马离开阿富汗三个小时后,喀布尔就发生汽车炸弹袭击事件,塔利班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并称这是对奥巴马突访阿富汗的回应。阿富汗是否真如奥巴马所说,“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天边已现曙光”?

虽然“塔利班”一词频频见诸报端,但实际上,西方媒体所说的阿富汗“反叛力量”主要由三个不同的普什图武装力量组成:其一是由毛拉·奥马尔和舒拉委员会领导的塔利班。其二是由前“圣战”组织领导人贾拉勒丁·哈卡尼和他的儿子领导的、位于巴基斯坦北瓦济里斯坦的“哈卡尼网络”。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虽然“哈卡尼网络”一直与其保持密切联系,但经常单独行动。不过,“哈卡尼网络”和塔利班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在所有外国军队撤离阿富汗之前,不会进行任何谈判。其三是前“圣战”组织领导人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该组织曾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不过在2001年多国部队进入阿富汗后,转入了奥马尔的反美阵营。阿富汗三股“反叛力量”令美国政府很难受,因此奥巴马不得不向阿富汗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