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灵性塑造
19051000000012

第12章 幼儿的教育(3)

即使孩子不排便,也不要责备,或让孩子长时间坐在便盆上。即便能顺利大便,不少1岁前的儿童大便时会产生条件反射。一定要母亲陪着,不带着去就不便,或者只能在固定的便盆排便等,如不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不排便。但一过1岁,大脑的活动发达,稍有便意时,也能主动告诉大人。这时,应仔细观察孩子的样子,若在憋劲,就问孩子:“想大便吗?”

1岁前后,正是产生自我,开始反抗的时期。所以,不能强迫。孩子反抗、讨厌、失败都没关系,只要1周能顺利地大便1次就可以了。

如果母亲一贯注意清洁,孩子一旦大便失败,就会感到别扭,渐渐地就会主动告诉妈妈想大便了:

4.小便的训练应从1岁左右开始

开始训练小便,最好在春天到夏天这段时间。因为与冬天相比,除了这段时间流汗多,尿量次数少的生理特点外,即使失败了,弄脏的物品也少,从母亲这方面讲是有利的一面。

因此,在1岁半左右开始实施训练时,幸运地迎来夏天的孩子,赶快撤掉尿布。反之,如正逢冬季,往往要拖延。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季节,决定开始训练的时间。

不是一下子从尿布换成内裤,而是首先确定间隔多少时间撤尿。如果确定孩子在1个半到2个小时左右不会撒尿的话,就断然取下尿布。即使孩子已经遗尿,或不在厕所尿,也不要斥责,只是下次要缩短提醒的间隔时间。

这个训练的完成要有个过程,并非孩子突然就会预告大小便。开始时,孩子失败后会慌慌张张地告诉他的失败,即使失败后再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母亲应表扬鼓励说:“说了就好”,“好孩子,以后还要再告诉妈妈啊!”

5.即使失败也不要责备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责备孩子的失败。对孩子来说,因为说了却受到责备,以后就不想说了。

到2岁半时,大多数孩子会说要尿尿了。即使这样,4岁前,身体尚处于未成熟状态,所以,有时玩得入迷,遗少许尿也是正常的。母亲腾不出手时,孩子说:“妈妈我要尿尿。”的确难办。但母亲没理由说:“忍一会儿。”因为孩子等不到母亲腾出手来。孩子说“尿尿”时,就是说“有尿,马上尿”的意思。所以,母亲什么都得放下,立刻带孩子去厕所。如果母亲实在不好腾出手来,孩子遗尿了,那就是母亲的责任。

有的母亲完全无视孩子的膀胱情况,家务活告一段落就催促孩子撒尿。这样的母亲,往往家务活忙时,间隔2个小时甚至3个小时,可空闲时,20分钟左右就问孩子“尿尿吗?”

请记住:孩子是憋不住尿的,同时,也不会在母亲方便时就想撒尿。顺便说一下,没尿意而能撒出尿来的是在4岁以后。

6.只在特定的场所大便

撒尿姑且不论,有的孩子大便一定要在厕所以外的特定的地方,如书桌下面、浴室的瓷砖上面、阳台、窗帘后面等各种地方。

在孩子看来并非只有在厕所才能大便,所以,只要认为合适,哪里都可以。这样与其强迫去厕所,不如把便盆拿到孩子喜欢的地方。这时如果着急而强迫孩子人厕,孩子就会到处乱逃,结果会在父母不注意的地方大便。因为孩子想在谁都看不见的地方慢慢地解,所以,放下便盆后随其自然。

7.孩子不事先告诉,突然要排便时

好容易去掉了尿布,但是孩子有时突然不事先告诉就要排便。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生病;有时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但大多数情况好像是弟弟或妹妹出生的原因。

父母的感情倾注在新生儿身上,孩子就会产生被遗弃似的不安感觉;同时,又希望和婴儿一样得到母亲的照顾,自然地就出现这样的情况。

母亲为照顾新生婴儿一定很辛苦,但如能尽量陪大孩子睡,消除其不安,就会意外地恢复正常。

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要说“这孩子真不像话”、“都当哥哥了就要好好听话”等来责备孩子。遗尿了,也不要斥责。应赶快收拾好,把孩子抱在膝上,和蔼地给孩子说,“哥哥是个好孩子,下次要告诉妈妈啊。”

清洁教育

1.让孩子懂得“清洁令人心情舒畅”

任何教育都一样,父母必须首先示范。

要让孩子养成清洁的习惯,父母本身必须一贯注意清洁。父母不洗脸和手,房间里总是乱七八糟的,就不能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但父母过分爱清洁也不好。怕衣服脏了不让去沙堆玩,或者身上沾满泥回家后受到严厉的批评。于是,孩子对脏变得异常地敏感。

孩子的生活中心是玩。精力充沛的孩子肯定会弄脏衣服和身上。即使从头到脚满身是泥,回家也不要责备孩子。请给孩子擦干净。

在反复体验中,孩子感到洗脸洗手心情舒畅。不久,就告诉说“妈妈,手手脏了。”

具体地说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好呢?由于孩子各有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1岁时,就可以让孩子懂得“清洁令人心情舒畅”。

2.洗手教育从擦手开始

会独立地走路以后,孩子的手就会弄脏。到外面去玩泥,玩沙,拾落在周围的小石子儿和木棒,有时还会不在乎地把脏手含在嘴里。希望从卫生健康方面从小培养注意小手清洁的习惯。

在1岁半前,孩子还不会自己洗手,母亲应用湿毛巾为其擦洗,养成一个保持干净的习惯。1岁半后,在盥洗室准备个凳子,让孩子学着自己洗手。当然,这时还不能完全靠自己洗,所以,母亲必须帮助孩子搓手,用毛巾擦洗。

3.刷牙和洗脸需要父母的帮助

如果孩子能自由地拿匙子,那就让他试着拿牙刷。当然,最初只是模仿大人,达不到预防虫牙的目的。然后,母亲必须再给刷干净。

1岁时期还不能一个人洗脸,早上起床后,可用拧过的毛巾给孩子擦脸,让他体验爽快的心情。

4.可怕的经历是讨厌洗澡的原因

整天到处玩的孩子,一到傍晚,因汗和灰尘变成了“小黑鬼”。

使身体干净,促进血液循环的洗澡是不可缺少的,孩子也喜欢洗澡。

孩子本来很喜欢洗澡,没有生来就讨厌洗澡的孩子。可是,如果孩子有过接触太烫的热水等可怕的经历的话,就会变得讨厌洗澡了。此外,如果强迫洗脸洗澡,责备孩子“快洗!”等,也会成为讨厌洗澡的原因。洗澡时不要强迫,主动跟孩子说:“宝宝乖,妈妈给你洗干净”等,想法使孩子洗得舒服。也可以把玩具浮在水中。

如果无论如何也难改其讨厌洗澡的毛病,那就试试玩水,再讨厌洗澡的孩子也喜欢玩水。在炎热的夏天,让孩子玩水,消除孩子对水的抵触感。

另外,有许多孩子虽不讨厌洗澡,但不愿水浸到肩膀。一般母亲担心洗澡会发冷,其实不要紧,孩子的血液循环比大人好,所以,即使胸部以上露着,全身也能十分暖和,长时间浸泡到肩膀,全身会发热,反而更难受。

穿脱衣服的训练

1.诱发孩子自己穿衣的欲望

1岁儿童还不能穿衣脱衣。但我们不赞成母亲认为“反正不会穿”,就默不作声替孩子穿换衣服。应每次边说:“换睡衣吧”或“下面该穿毛衣啦”等,边说边给孩子穿。

这样,孩子就能产生和母亲一起穿,一起脱的欲望。孩子就从以前的默默站立变成了活动手脚,配合母亲以便让母亲更易穿脱。

孩子变乖后,渐渐地增加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起辅助作用。

当然,让孩子自己做要比母亲做花数倍的时间。切记不要最初完全不放手,或者中途插手干预。

即使花费很多时间,还不熟练,如果母亲能耐心地陪着,不久就会熟练地穿了。切忌自始至终全部由母亲一人包办,不让孩子插手的做法。如果把孩子视为换衣服的玩具娃娃,那孩子就不会有自己穿衣的欲望和兴趣,将永远依赖父母。

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法

1.注意跌落、跌跤、烫伤、误食

1岁儿童最易发生的事故是跌落、跌跤。而且,最近大部分楼梯和道路都是混凝土或柏油的,所以,容易发生大的事故。

从前,从二楼上掉下来,下面是土,土起缓冲作用,不会出大事故,但现在如从住宅区的二楼掉下来,撞上下面坚硬的混凝土,有时会死亡。

说起跌落,不仅会从上面摔下来,而且,有时会掉进浴池或往洗衣机里看,掉进水槽里淹死。

孩子喜欢水,所以看见水就想玩水。请把水放掉,或者给浴室和洗衣房上锁不让孩子进入。

1岁儿童走路不稳,稍不注意就摔倒,特别是浴室的湿瓷砖,易滑倒,很危险。所以,一定严格注意不要让孩子在公共浴室里乱跑。

其次,易发生的事故是烫伤。熨斗、火炉自不必说,绝对不能忽视热水瓶,必须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除此之外,在厨房用火时,搬煮开的东西时,不要让孩子靠近。

误食也经常发生,危险的药品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最近的药物颜色漂亮,所以,引起孩子的兴趣,禁不住伸手放入口中,苦的话或许中途吐出来,但若是糖衣片和糖浆,就会一口气吃(喝)完,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最近常谈论的是用于玩具等电源的水银电池。体积小易放入口中,如进入胃里,马上溶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就会失去性命,请千万注意保管。

2.教育孩子保护自己的要点

保护孩子不出危险,首先必须排除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仅此还不够,下面让我们看看1岁幼儿安全教育的要点吧。

让孩子积极活动每当母亲看到孩子从高处往下跳或快跑时,就应说“危险”而加以禁止,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因为孩子运动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在危险时刻不能保护自己。即使摔倒蹭破点皮,也还是让孩子积极地运动,可以训练孩子在大的事故中保护自己。

让孩子体验危险的事情反复地讲给孩子听固然重要,而实际上让孩子接触热东西和刺痛物更有效。当然,并非指热得能烫伤的东西,或者划伤手的尖刀。但也并不意味着不太热、一点也刺不痛的东西。请选用不致受伤,而孩子一摸多少吓一跳那样的东西。这种方法也适合靠语言不能理解的孩子,让他摸后,如再看到热水壶、熨斗等,就条件反射地躲开,决不想靠近。

让孩子穿易活动的衣服孩子一感冒,身体一不好,就让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结果,孩子动作笨拙、迟钝,有时导致事故发生。还是让孩子穿薄的易活动的衣服,在室内尽量不要穿袜子。

令人担心的癖性

1.吮手指——要使孩子生活得愉快、充实来纠正

有的孩子过了1岁生日还吮指头。似乎累了、无聊、想睡觉等时,一吮指头就安静。于是,就不知不觉地放入口中。

放入口中的指头,因孩子不同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大拇指;有的是食指;还有的把3个指头一起放入口中。

于是,母亲就会认真考虑“总吮指头,会不会影响牙齿的整齐排列呢。”因而给孩子的手上抹上辣椒,贴上橡皮膏等,为让孩子改掉恶习,真可谓费尽苦心。但就牙齿而言,如长出恒齿,一般不会有影响,所以,不必过于担心。

想使孩子不吮指头,强迫从口中拿出指头、斥责、威吓都不会见效。这样,反而引起孩子对指头的注意,有时会吮得越来越厉害。如果只是在晚上睡觉时吮,则不必追究。但是,对经常吮指头的孩子,必须有恰如其分的对策。

即使看上去像经常吮指头的孩子,仔细观察,当热衷于喜欢的游戏时,也就不吮指头了。换句话说,总吮指头的孩子,是害羞的孩子,不乐意和其他孩子玩,或者长时间得不到母亲的照顾,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专注对象的孩子。要使这样的孩子停止吮指头,最好用孩子喜欢的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让孩子生活得愉快、满足。

2.咬人——用转移兴趣的方法纠正

咬是最原始的攻击方法。

一到1岁,有了个性,孩子就会想做自己的事。可大人却不理会孩子的要求,屡屡压抑孩子的欲望。即使大人说“不行”,孩子也不会自制。但又不能用语气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一焦急,就发生咬人的行为。这样,在孩子看来,咬人有正当的理由和过程。但周围的人却只见孩子“动不动就咬人”。

1岁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只好咬人,不必太在意。但必须让孩子明白咬也没用。如果被咬后大吵大闹,又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以后不如愿时,对谁都咬。

咬人是很危险很不好的事,所以,一定要严厉批评,而且,尽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3.睡觉仪式——不必太在意

身边没有特定的东西就不能睡觉的孩子增加了。特定的东西是指毯子的碎片,或者布玩具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总之,在婴儿睡觉时,这些东西一定放在他们身边。

与必须拥有什么样特定东西不同,也有的孩子睡觉时如门不正好开10厘米,不摸着母亲的身体就睡不着觉。这样的睡前习惯叫睡觉仪式。

睡觉仪式对将来的性格没有坏影响。所以,这样做孩子能安心睡觉的话,可不必在意。如果想让孩子改正的话,就握住孩子的手不让放到别处,或者陪在孩子身边睡。

睡觉仪式是否与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有关尚不清楚。有这样一种说法:母乳喂养的孩子陪睡机会多,大致是母亲抱着喂奶到大。相反,人工喂养的孩子陪睡机会少,奶瓶又很快被拿走,因此,作为替代的方法,需要所谓的睡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