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母亲也会火冒三丈。此时,母亲应冷静地考虑孩子有什么要求。如果要求合理,就应满足;无理要求,就明确拒绝,设法把注意力引向其他的事情。若还是哭闹,那就由他去吧。如果拗不过他,最后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他总是想法哭闹以达到目的,以后会反复出现同样的情况。如果严词拒绝,以后将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2.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恐惧
如孩子认生和胆小,不必去看医生,只不过是孩子纠缠大人,怕见生人,想离开。
害怕有两种,一是突然出现大的响声本能的害怕;再是在生活中渐渐知道而产生的恐惧。
如:以前认为“小狗狗真可爱”,可是有一天,买东西的途中被狗追过,于是,孩子就认为“狗真可怕”。还有,开始觉得消防车的汽笛很有趣,但一旦附近有火灾,把火灾与汽笛联系起来,以后就害怕消防车的汽笛了。
希望母亲们务必注意,自己惧怕的东西,会敏感地传染给孩子。
最近,连蚊子、苍蝇、蟑螂等小的虫子也害怕的孩子增多了,这既有接触自然机会少的原因,又有父母说“脏”、“可怕”等吓唬的原因。因此,母亲即使看到讨厌的动物,也要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恐惧,母亲说一句:“一点不可怕,真可爱呀。”就会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3.直接、坦率地接触,能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一般认为母亲对孩子的事情往往好感情用事,而不能理智处理。实际上,孩子稍调皮些,就大声斥责,或不必要的打骂,不是往往会感到后悔吗?母亲生气时,完全忘记了对方还是个孩子,对孩子来说是困惑的事。但如果因此就说总是心平气和的母亲好,也未必如此。
据某些研究认为:在缺少各种条件的托儿所里成长的孩子,大多缺少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这是因为老师与保育员忙得无暇生气,能理智地处理孩子们的“抱抱”、“怕怕”等撒娇、害怕的感情。与此相反,母亲在孩子面前会大发雷霆。这种与直接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亲人之间的接触会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语言教育
1.从一个词向两个词发展的时期
到1岁时,孩子就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了。当然只不过是“饭饭”、“汪汪”这样咿咿呀呀的声音,但一个词能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句子来使用。
如:“饭饭”不仅指饭,还指肚子饿了想吃饭。而“汪汪”则表示狗来了、有狗、看狗等意思。
因此,和孩子在同一场所,看的不是同样的东西的话,仅听孩子说是不知孩子说些什么的。这“一个词时期”大约持续到1岁半。
到了1岁半,就能给词加上动词和形容词,使用两个词了。如“妈妈拿。”“外面去!”等。
2.为孩子创造愉快地说话的气氛
语言的发展个人差异很大。早熟的孩子,1岁半后就能说得很好,但也有许多孩子只会说一个词或两个词,即使只会说“嘟一嘟一”,如果是明确地指汽车,也不必太担心。如果智力或听力有障碍的话,1岁是不会说话的。
“为什么我的孩子只会说一个词?”有的母亲因着急越是想多教,孩子反而不说了。其实,认真地听孩子的咿咿呀呀,并不时地随声附和,创造愉快地交谈的气氛,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来说,说话毕竟只是玩,母亲必须在玩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跟孩子交谈,听孩子说话。特别是语言迟缓的孩子,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障碍。性格孤僻的孩子往往语言迟缓,这是因为语言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的。所以,极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就少。这样的孩子,父母必须尽量和他交谈。而且,首先必须改变其性格。
我们必须了解,语言迟缓的孩子也能很好地理解大人的谈话。
3.看电视过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提高表达能力,就必须对话,理解对方的谈话,提出疑问,或者在回答提问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交谈。
但电视上播音员和动画片的主人公,只顾说话,并不回答孩子的疑问和提问。这种没有对话机会,只听画面语言的电视节目无论孩子看多长时间,多么认真地看,也不能诱导孩子说话。光看电视的孩子语言迟缓,就在于此。
4.母亲喋喋不休,影响孩子语言发展
母亲沉默寡言,孩子也就不善言谈,这是否正确呢?不,并不是这样,除非是病理性的话少。倒是喋喋不休的母亲容易使孩子沉默寡言。因为孩子想说什么,喋喋不休的母亲抢先替孩子说了,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如:孩子从外面回来,洗手时,母亲可以只这样说:“哎呀,把手洗干净吧,在哪里弄脏的呢?”但如果接着说:“啊,手脏了,在砂堆上玩了吧?”那就使孩子失去了插嘴的机会。请尽量让孩子说,做一个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母亲。
有的母亲,当孩子要求做什么,还没说时,就满足了他的要求。这是善解人意的母亲,但这样一来,孩子总没说话的机会,语言发展也就迟缓。请不要剥夺孩子自己用语言表达自己要求的机会。
吃饭的训练
1.制造气氛,诱发食欲
这个年龄的孩子,稍吃点东西,就马上玩起来。大人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就陪着孩子边玩边吃,这样,吃饭时间拖得很长。
母亲各方面包办代替并不好。在1岁半以前自始至终让孩子一个人吃是不可能的,但希望能尽量让他独立吃。
吃饭本来是一种享受,大约在1岁初期,一边摇摇摆摆地乱跑,一边吃饭,这也许比强制让他坐下来吃好。但快2岁的话,就必须严厉地提醒他:“不能边玩边吃。”
吃饭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而必要时可以延长。认为“放在那里,也许高兴时会吃的。”等,把饭放着不收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认为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反而使孩子越来越不想在规定的时间吃饭。
但不分时间和场合指责孩子,会使孩子失去食欲。要使孩子产生食欲,就要想方设法创造愉快的气氛。准备小巧玲珑、新颖的餐具。
2.不必太介意孩子的偏食
孩子挑食,不必太介意。说得过火些,没有必要强迫改正孩子的偏食。
从各种实验结果看,孩子的食欲本来很好,即使看上去暂时营养失调,若从长远看,以后也会很好地平衡。身体需要的东西,总会以某种方式自然地吸取。
在食物丰富的今天,不必强迫孩子特意吃不喜欢的东西,有很多可以替代的食品。
如:不喜欢蔬菜可以吃水果,或者讨厌吃鱼但喜欢吃鸡蛋。在孩子喜欢的食物中,可以既考虑营养的平衡,又使孩子吃得高兴。
不过,令人感到难办的是孩子讨厌的食物,往往大都是母亲一定让吃的。于是,经过反复考虑,弄得碎碎的夹到汉堡饼里,使孩子不易发现;或者磨碎放入汤里。不过,敏感的孩子,只闻味就会发现不想吃了。这时,一旦强迫他吃,他不仅不吃,反而会更加偏食。如想尽办法孩子还是不吃,那干脆就让他暂时别吃了。
但食物的爱好有时会因年龄不同而不同,所以,不能因为给他一次不吃就不再让他吃了,必须再找机会试试。
当孩子不想吃时,再怎么恳求,再怎么表扬也无济于事,即使用“这个有营养,要好好吃”的说教或“不吃这个就不许出去”的强制式都不会有效果。
孩子吃点不喜欢吃的东西。母亲就满心欢喜,不过,孩子万一不吃了,也不要太在意。如果母亲生着气收拾,孩子吃饭哪还谈得上愉快,简直是一种痛苦。食欲等也随之消失。
另一需注意的是一起进餐者的态度。孩子能直接理解大人的感情。所以,有时大人无意的一句话会成为孩子偏食的的原因。
有这样的例子,由于父亲无意说了句“这不好吃”,以后孩子就真的讨厌那食物了。为使孩子不偏食,大家都不挑剔。在愉快的气氛中就餐是至关重要的。
3.应保护孩子独立吃饭的热情
到1岁3个月左右,一直依靠母亲的孩子也开始想独立吃饭了。不过,用匙喝水仅靠自己难以如愿。弄倒杯子啦,弄撒食物啦,弄掉东西啦,饭桌周围简直是战场。而且,孩子因不能熟练地用匙而焦急,于是就用手抓着吃,对此,母亲大概不会不管。的确,这样添麻烦不如母亲喂他吃省事,而且也不会把周围弄脏。这才是真该忍耐的时候。
但是,想独立吃饭是心理独立的表现,如母亲喂他吃,心理独立就缓慢,永远不想独自吃饭。
弄得再乱,也不要责备孩子,应满足孩子,让他自己吃。孩子在又撤又掉的过程中慢慢地就会吃了。并不会因为受到斥责,而立即有长进。孩子在努力地做,却受到责备,反而会失去信心。
4.不要强迫孩子纠正左撇子
从前有的母亲为孩子的左撇子而苦恼,左撇子应纠正的观念根深蒂固。
现在,即使是左撇子也丝毫不难为情,相反,棒球等里面的“左撇子投手”受到重用。特意为左撇子做的工具也出现了不少。
虽说如此,社会还是为用右手的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因此,可能的话,还是从1岁时就让孩子使用右手,如在3岁时发现,仍然还是让孩子改用右手。
总之,要“尽量”,而绝不是强制。因为过于强制常使孩子变成结巴,或者完全不会画画等,妨碍孩子的成长。
实际上,纠正时不要突然从左手夺东西,而应在给东西时传递到右手为好。
另外,应想办法让孩子经常均衡地使用双手,比如:在玩玩具等时候。
原则上说,不应强制而应以豁达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母亲过于在意,那么孩子将会消极地对待一切。
5.不必介意孩子的饭量
个人饭量的差异相当大,有的孩子吃得多却不胖;而有的孩子吃得少却很胖。
做父母的希望成长时期的孩子哪怕是多吃一点儿也好。尤其对瘦小的孩子,总认为让他多吃会长胖点,或长高点。
但是,是因为吃得少而个子小呢?还是因为个子小不需吃得过多呢?不能说哪一个正确。
因此,孩子的个子小时尽管饭量小,但始终健康、活泼、好动,就不必担心。
无论如何,母亲特别神经质地责备孩子,“吃吧!吃吧!”是不允许的。而应持一种豁达的心情,“想吃的话,自然会吃的”。但是,如果孩子无论如何也不吃,还不想办法的话,那永远不会诱发孩子的食欲。
选择构图新颖的餐具,把饭摆得好看些,或者时常变换饭桌的位置,这样创造自然引起食欲的气氛也很重要。也可以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做好盒饭,带孩子去院子和公园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吃饭。总是不太吃饭的孩子,也会和小朋友互相争着吃,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有时,给孩子吃过多的点心,也会成为饭量小的原因。饭量小,所以必须用点心来补充。这充分体现了父母的一片爱心。但经常吃零食,当然会影响饭量。要在规定的时间吃点心,同样,牛奶和果汁也是如此:
排便的训练
1.1~2岁左右能独立排便
在婴儿时期,母亲的关心主要集中在不喝奶、不吃断奶食品这样的营养方面。但对1岁幼儿,就转移到其大小便上。
作为母亲,想早日从换洗尿布的麻烦中解放出来,而且去掉尿布,外出时的负担大概也就少多了。
因此,想在1岁时为婴儿去掉尿布。但在1岁半阶段,能告诉大人想大小便的孩子为数很少。大约到2岁左右,才能正确表达。关于白天想小便,其中有的幼儿需到2岁半时才能说清楚。
2.抓住孩子对排便感兴趣的机会
能否早去尿布,与其说与教育的好坏有关,不如说跟孩子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说起来并非大小便处理得好的孩子脑袋就聪明。
总之,父母无论怎么着急,个人差别的存在是事实。
因此,强迫压制孩子的哭闹抵抗,其结果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更糟。
不管什么样的孩子,突然关心大小便的时期一定会来到。如:
尿到尿布上,会出现严肃的表情,或者屡屡瞅厕所,可以看作是“关心期”的到来。
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表现,生活环境不同,情况也不尽相同。如果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一定会明白。
很好地把握这些机会进行教育,孩子很早就能自立。开始时,让孩子赶快坐便盆,不厌其烦地反复让孩子做。应让孩子感到排到便盆里是件非常舒畅的事情。
3.训练排便应从8~9个月左右开始
有的孩子早上起床后大便,也有的孩子饭后大便,还有其他等,各有自身的规律。当孩子脸通红,用力放屁时,应视为想排便的信号让孩子坐便盆。
坐便盆期间,不要让孩子玩或被其他事分心,要在旁边发出“嗯嗯”的声音来帮助孩子排便。如果等5分钟还不排便,那就干脆不排,等下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