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要点
保持食物的营养平衡
布置适度的“刺激”环境
用脚尖走路,追球跑
学折纸,叠手帕
学认简单的汉字
回答,说3—5个字的句子
外出郊游
大小便时自己拉下罩裤或扒开棉裤
心理特点
喜欢:
把物品拆开玩
把周围物品摆来摆去
帮助成人做事
玩球
听小故事
生理特点
体重增加约0.8公斤
身高增加约0.9厘米
用脚尖走3~4步
方积木塔高6块
找出方形和三角形
讲3—5个字的句子
育儿的常识
1.充分的活动和营养缺一不可
孩子在不断长大成熟的过程中,不但发生量变,而且发生质变。2岁时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_4倍,要维持这样迅速的生长速度,如果没有充分合理的营养供应,是根本办不到的。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的任何一种缺乏时,都会发生营养不良症,在此基础上,又导致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使孩子失去健康的体质。因此,从孕期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营养。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营养物质,还需要充足的氧,大自然中的空气比居室内的空气新鲜,可供给更多的氧,孩子要经常到户外活动。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游戏和体育锻炼中,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和水等大自然条件,充分地活动,以增强体质,使他们对外界气候的变化和疾病侵袭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婴幼儿的体质强弱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且后者起决定性作用。充分的体育锻炼应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在营养丰富的食物、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的基础上进行。
小儿1岁后由于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会走、能跑、更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充分的活动可增进食欲;阳光能使体表发热,血流畅通,促进新陈代谢;新鲜的空气,对神经系统有良好刺激,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游泳锻炼,对人体健美,对肌肉和皮肤产生按摩作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充分的活动和丰富的营养是并重的,它们在维护孩子健康方面,缺一不可。
2.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有什么好处?
请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那里的一切对幼小儿童都是那么美妙。那里有大山、小河、红花、绿叶、大树、小草、风声、雨声、鸟鸣、虫叫、山的回响声、水的流淌声,这一切对幼儿的感知觉都是极为良好的刺激。带孩子到山边、河边、公园、森林去,这些地方五颜六色的环境足够小儿去认识了。带他们一边玩一边认识花草的颜色、形状、大小及气味,增加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这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细心观察优美的景色,如柳枝随风摇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小白兔的蹦跳及公鸡独立的啼叫,并教他们模仿这些动作,以使他们运动发展得更灵活。对2岁幼儿也可以教他们在观察大自然风景后去描绘大自然,如模仿画太阳、月亮、大树、花草等,以发展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创造力。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丰富想像力的同时,享受自然界无穷的美吧1
3.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1~2岁幼儿的注意力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这是正常的。这时期小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兴奋和抑制过程不能平衡,兴奋性较高,容易受外界力量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稳定地较长时间干一件事。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点就是多动,他有意集中的时间一般只能是3—5分钟,如果经过训练或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力可集中长达30分钟左右。如果小儿不能集中精力干一件事,1分钟也坐不住,也不一定是多动症,可能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或父母对他太娇惯了。
培养孩子活动时集中注意力,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为幼儿安排一个井然有序、安静舒适的活动环境,大人不要过多来回走动。
(2)利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多与他们一起做游戏。
(3)防止幼儿做一些单调活动,使他们能手脑并用,玩具、玩法要有变化。
(4)培养幼儿自己能控制自己,坚持把每件事都能干好、干完,要从小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
营养的问题
1.小儿应喝什么样的饮料?
饮料一般指经过加工供人饮用的液体,加工可以在家中,也可以在食品厂。
饮料所起的作用,一是补充人体需要的水分;二是从饮料中吸取溶解在其中的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婴儿期主要食品是母乳,母乳中营养成分全面。婴儿吸吮母亲乳头越频繁,乳汁分泌越多,故不需要添加任何饮料(指4个月以前的母乳喂养儿)。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儿在生后2—3个月可喂新鲜的果汁,如橘汁、葡萄汁、西瓜汁等;用苹果、桃子熬的果子水;用小白菜、胡萝卜熬的菜水等。
婴儿在6个月以后已经可以吃菜泥、果泥等,还可以喝米汤、鲜豆浆等饮料。
3岁以上的小儿,饭量增大,活动量也日益增大,在供给平衡膳食的基础上,为了让他品尝更多口味的食品,可以给乳酸菌饮料、汽水、雪碧、鲜豆浆等。喝完饮料后应漱口,不会漱口的,可让喝两口白开水。
应该强调的是,当6个月以上婴儿已添加辅食,营养逐渐全面,尤其2岁以上幼儿,在保证供给平衡膳食,又能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喝任何饮料,只喝白开水也行,只要饮水量符合生理需要就很理想了。经济不太富裕的家庭,没有必要花很多钱为孩子购买各种品牌的饮料。
2.2岁幼儿每天应吃多少食物?
2岁幼儿身体活动的本领增强,走路利落,会上楼梯及玩游戏等,当然所需要的热量与营养素要比1岁小儿有所增加。一个2岁幼儿每天应供给的营养为:热量5000千焦(1200千卡),蛋白质40克,钙、铁、锌基本与1岁幼儿略同,维生素类稍有增加。将上述营养供给量折合成具体食物,大约粮食量为100—150克,鱼、肉、肝、蛋总量约100克,豆类制品约25克,每天喝250毫升的牛奶或豆浆,蔬菜数量与粮食量大致相同,也为100—150克,再加上适量的油及糖。有的幼儿活动量大或生长发育较快,或者是男童,食量要大些。
2岁幼儿的胃容量大约为400—500毫升。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将上面列举的食物吃下去,至少要安排4顿,一般称为三餐一点。根据热量计算,三餐一点即早餐、午餐、午点、晚餐。各餐之间的热量比例为25%:25%:10%:30%。其原则可按照“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适量”。食物的数量是否符合身体需要,一定要参考幼儿每月的体重增长情况。
日常生活照料
1.小儿总与小动物在一起好吗?
小儿总与动物在一起,有好处,也有坏处,这决定于父母如何看待这件事了。一般来说,小儿自幼就与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你看,小儿出生后,就生活在各种各样假的动物世界之中。他们生下不久,妈妈或亲友就把长毛绒的动物,猫、狗、兔子等放在小儿身边了。当给小儿洗澡时,又把塑料的小鸭子、小鱼等放在盆中,一边玩一边洗澡。当他1岁时,看到的第一本图画书,多半是动物画册;大人给他讲的故事,也多是小动物的事;领他们到外边去玩,首选的去处也是动物园,看大象、看老虎、看猴子,孩子高兴得不想回家。所以说,动物伴随小儿成长。
有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到外边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就在家给他买了飞的、走的、水中游的各种小动物玩。一小儿这年龄正是语言与’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与动物在一起时间长了,是不好的。他们需要与小朋友有更多的语言交流,玩各种游戏,培养正常的人际关系。更要注意:千万别把孩子与动物单独放在屋里,以免伤着,也要注意防止动物患的传染病传染给孩子。
保健方面
1.小儿饭量小需要看医生吗?
小儿的饭量没有一个绝对值,只是由营养学家根据不同年龄的小儿需要多少营养,以及他们的胃容量能容纳多少而制定的一个参考数值。一般认为达不到这个参考数值的2/3,就算饭量小了。当然特殊情况要除外,如小儿患病、气候格外炎热等。如小儿长期处于进食量少的状态时,家长要倍加注意。
小儿平时如因饭量小,已经影响到了他的生长发育,这便是件大事情。如婴儿期前6个月每月体重均增长700克,后6个月每月约增长250克,身长全年约增长25厘米;生后第二年体重约增长2.5~3公斤,身长增长10厘米;2~6岁期间每年体重增加约2公斤,身高增加5~7厘米,以上数值在医学上称为生长速度。如果孩子的生长速度不正常,就需要看医生。
小儿长期饭量小,应该排除是否有胃肠道、肝脏的疾病,以及有无微量元素锌缺乏、维生素B。缺乏等问题。总之长时间的小儿饭量小,也需要看医生。
2.怎样纠正小儿挑食、偏食?
小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会影响他全面的营养,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长应该帮助他纠正,这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如采取哄骗打骂等强制手段,就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效果反而不好。因此,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以下方法可供家长参考运用:
(1)从不在孩子面前谈论某种食物不好吃,或者有什么特殊味道之类的话。对孩子不太喜欢吃的食物,多讲讲它们有什么营养价值,吃了以后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而且家长应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大口大口香甜地边吃边称赞那些食物吃起来味道有多好。当孩子表示也想吃一点时,要及时表扬孩子。
(2)让孩子与全家人一起吃饭,或是与不挑食、不偏食的小朋友一起吃饭,创造一个愉快的进餐环境,并且鼓励他要向大人或小朋友学习。
(3)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两餐之间的间隔最好保持在3.5~4小时,使胃肠道有一定的排空时间,这样就容易产生饥饿感。古语说:“饥不择食。”饥饿时对过去不太喜欢吃的食物也会觉得味道不错,时间长了,便会慢慢适应。
(4)改善烹调技术,不让小儿把不太喜欢吃的食物挑拣出来。如有的小儿不吃鸡蛋黄,可以把生鸡蛋与面粉调和,烹制鸡蛋软饼或是鸡蛋面条;不吃胡萝卜的,可以做成胡萝卜猪肉馅包子或饺子。等吃完饭,再告诉孩子他所吃的食物。
(5)给孩子安排丰富的户外活动,如骑小自行车、玩球、跑步比赛等,到了吃饭时间,让他洗洗手,安静一会,等有了食欲再吃饭。此时桌子上摆了各种食物,其中也有孩子不太喜欢吃的,但家长不要提醒他。孩子经过活动,肚子已很饿了,吃起来会觉得很香。只要他吃了以后没有恶心、呕吐或过敏等表现,说明这种食物对他是合适的。如果食后确有身体不适的表现,则要向医生请教,那就不属于挑食、偏食了。
3.为什么有的小儿睡觉时磨牙?
磨牙动作是在“三叉神经”的支配下,使咀嚼肌持续收缩来完成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睡觉时磨牙呢?经研究,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肠寄生虫病,尤其是肠蛔虫症在儿童中相当多见。肠寄生虫在体内能分泌多种毒素,例如神经毒素、过敏毒素、内分泌毒素。这些毒素和体内寄生虫排出的代谢产物,在宝宝睡觉后都可以刺激脑的相应部位,通过三又神经而引起磨牙的动作。另外,胃肠道的疾病、口腔疾病,或者是临睡前给小儿吃不好消化的食物,这样在宝宝睡觉后都可以刺激脑的相应部位,通过神经引起咀嚼肌持续收缩。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精神运动性癫痫、癔病等,也可以引起睡后磨牙。再者白天小儿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都可以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而睡觉后出现磨牙动作。
夜间磨牙对孩子的发育很不利,要找出原因,进行相应治疗或干预,症状会好转的。但有些孩子因磨牙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已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虽然疾病已治愈,但夜间磨牙的动作不会立即消失,特别是胃肠病虽有好转,但胃肠功能紊乱依然存在,所以磨牙动作不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过来,必须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干预才能好转。
4.1岁小儿有时为什么会出现四肢发凉?
人体要保持一定的体温,需要热量的供给。这些热量主要靠两个方面供给,一方面是由食物中得来,另一方面是由运动得来。如果小儿的摄入量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使供给的能量不够,四肢有时就会发凉。这时只要增加食量,四肢发凉就会好转。如果小儿饮食量正常,因运动少而四肢发凉,那么增加小儿的活动量就可以了。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相同,从整个人体温度的分布上看,我们将直接与外界接触并且受外界温度影响的部位的温度称之为体表温度,而体表温度所包围的人体的内部温度称之为深部温度。
体表由于和外界接触并受环境和衣着的影响,因此它的温度比较低。1岁小儿体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体表温度容易受外界温度和衣着的影响;此外还受小儿皮肤特点的影响,因小儿的皮肤娇嫩,皮下脂肪较薄,保温性能差,当外界温度改变时,小儿不能很快地适应。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小儿有时会出现四肢发凉。反过来说,如果发现小儿手脚发凉,也说明衣着不够了,要加衣服了。因此家长要注意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
另一种情况要注意的是小儿是否发热。在小儿发热时也会出现四肢发凉,这是因为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是身体对疾病的一种反应,不是多穿衣服或多进食能解决的问题。由这种情况引起的手足发凉,应及时去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