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灵性塑造
19051000000025

第25章 2岁幼儿的教育(1)

孩子的性格与父母的言行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极大关系。父母的态度与子女的性格之间,大致有如下关系:

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活动或做事,其子女的性格多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和耐力的,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

父母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子女多愿意寻求他人的爱护,力图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有的孩子喜欢惹是生非,有的好攻击和控告别人,有的却表现为冷漠、与世无争。

父母对孩子过分溺

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

决定幼儿做事成败的因素,不仅是他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而且还有非智力因素,也就是个性,即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绪、求知的兴趣、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负责精神、谦逊的态度、独立性、创造性、忍耐力以及坚强的意志等。

一般的家长往往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性格的培养。殊不知性格与成功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它对幼儿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

人的良好性格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对幼儿个性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影响。家庭的生活环境、生活活动,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形成孩子性格的基础。

目前,家长在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三种不良倾向。

1.过分保护

家长总是顾虑重重,怕孩子跑步会摔跤,做事会太累或出错,因此很少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孩子系鞋带、扣纽扣、吃饭、穿衣等,也统统由家长包办代替,因此养成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性格。

2.过分刺激

有的家长往往不加选择地买许多玩具给孩子;拼命让孩子学英文、绘画、算术、识字;节假日带孩子到处去串门、吃喜酒、看戏、打牌、跳舞,使孩子在这种无规律的杂乱生活中晕头转向,对遇到的每件事物在头脑里不大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容易使他形成见异思迁、办事不能持久的性格。

3.过分迁就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是习惯于迁就,孩子做错了事不批评他,反而责怪别人,致使孩子养成任性、娇气、执拗、骄傲等不良性格。

培养幼儿好的性格,可以从这样三方面人手。

一是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着手,从而培养其性格的其他方面。家长要善于通过活动、游戏、家务劳动等,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克服孩子凡事都依赖成人的习惯。

孩子所以有依赖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掌握方法和技巧,因而缺乏自信和毅力。如有位家长看到孩子用剪刀乱剪头发和衣服,就把剪刀没收,不许他再使用。这样就会挫伤他愿意自理的积极性、使孩子逐步养成缩手缩脚的性格。其实,家长可以给他一把圆头剪刀,并教他拿剪刀的正确方法,给他一些纸、商标或图案,让他自己剪一些有趣的东西,以后,孩子就会敢于向家长提出做其他事的正当要求了。

二是家长要严格要求,坚持原则,向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要求其坚持做到。如有时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事(如手工、家务劳动等)孩子没有去做或没有做好,家长不要代替他去干,而是要严肃地提醒孩子,没有做的,要尽力去做,没有做好的要重新做好。如果家长一直用这样严肃的态度逐渐要求孩子做更多的事,孩子就会明确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从而懂得了一些行为准则,渐渐养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是家长先要有良好的性格。如家长勤劳而爱整洁,家庭内外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孩子也会学着做,生活很有条理。如果家长比较懒惰,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孩子也一定会是懒惰而邋遢的。有的家长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但他们的衣服却丢给老人去洗,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会有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对于工作严肃认真,能以一股热情起早贪黑地把事情办好。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这三方面外,和睦的家庭气氛、适当的批评和表扬,以及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都对幼儿的良好性格和智力发展起有重大的作用。

孩子的性格既有可塑的一面,又有稳定的一面,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可为发展孩子的智力打下好的基础,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只要持之以恒,就会使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正确对待孩子的哭

孩子爱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从悲伤到欢乐的转换可以在一瞬间完成。皮球掉泥里了,他立即哇哇地哭起来,可是,妈妈很快把拣出来的皮球洗得千干净净的,还在上面画上了小孩的鼻子、眼睛等,这时,孩子眼里还噙着泪水,就又哈哈大笑起来——“破涕为笑”这是幼儿独有的特点。

想让孩子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不动感情,既不哭,也不笑,那是困难的。须知,唯有孩子的喜怒哀乐,才使我们能够了解他的愿望和要求。应当说,会哭的孩子,是情感丰富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

引起孩子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在成人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事,孩子却把它看得很重,常常为此大哭一场。因为学龄前儿童的视野常常只是眼前的东西,面前发生的事对他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玩具玩坏了,要哭;手弄脏了,也要哭。他那样认真地哭,几乎用全部心灵忍受着这忧伤,因此,我们要理解孩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的哭和其他情感表现。

孩子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特别敏感。如果妈妈是高兴的、温存的,他就知道一切都好,就欢乐地玩着;如果妈妈急躁、发火,他就会感到痛苦,就会哭。如果大人怒气冲冲地去制止孩子哭,结果会更坏,孩子会哭得更凶,还会对爱自己的妈妈产生反感。

孩子爱哭还与他们的认识能力低下有关。他们认为发生了的事情,就永远是那样了,其痛苦是难以安慰的。只有当成人消除了产生这种痛苦的原因,或者孩子被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他们才又高兴了。

如果孩子哭个不停怎么办呢?不理他?当父母的不忍心,消除哭的原因?有时又做不到;用大道理来安慰?也是徒劳。最好的办法只一个,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有趣、可笑的事情。

例如,母亲说:“快看,那胖乎乎的小鸟正朝着咱家的阳台上飞来,多有趣啊。”孩子就会止住哭声,凝神注意小鸟的飞行,一切委屈就都散去了。

有人要求孩子立即把哭憋回去,这是不公正的,而且是有害的。诚实地表露自己的感情,是幼儿的特点和长处,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和利用这一长处。

自然,也有的孩子特别爱哭,这和他的神经类型有关,有的孩子情感比较稳定,不为琐碎的事而忧伤;有的孩子则很敏感,常常更深刻地体验到生活中的不快,容易落泪。但后一类孩子往往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力,这使他们更富有同情心,更易于接受艺术作品的感染,其中有的孩子将来会更适于从事艺术工作。

比较敏感或比较容易落泪的孩子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性格懦弱者。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他同样能成为意志坚强的、强有力的人,他能成长为一位艺术家,也能成为一位出色的组织工作者,敏锐地体察各种人的思想感情,把他们吸引在自己身边。他也可能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手。因此,你无需为敏感的、易动感情的、爱哭的孩子担心。

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如活泼开朗、情绪稳定、乐观向上、兴趣广泛、喜欢合群、适应性强等等。要使孩子具有这种性格,主要靠教育培养,其中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如一个人在某短时间里显得精神很振奋,那么他在这一时期的感知觉会变得很敏锐,记忆也会特别好,思维异常活跃,情绪也很开朗,做事也显得利落,效率高,足见他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显出了精神振奋的色彩。这些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就是其在这段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反之,如果一个人处于消沉的心理状态,那么他的各种感受会明显降低,记性不好了,脑筋仿佛活跃不起来,情绪是低落的,干什么都会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这些心理活动方面的综合表现,也就是他这段时间的心理状态。

某种心理状态形成以后,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是心理状态的持续性,其持续的长短,主要与环境和教育有关,也与人的个性特点、年龄段有关。如果环境和教育能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有利的条件,使孩子经常处于欢乐、振奋、朝气蓬勃的心理状态之中,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身上培养起相应的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反之,如果孩子经常处于压抑的、消沉的心理状态,那么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形成孤僻、寡言少语、麻木呆板等性格特征。可见,心理状态是形成孩子性格的桥梁,环境和教育正是通过关注心理状态对性格产生培养作用的。如果孩子经常处于消沉或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决不能离开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关注。

要培养孩子好的性格,一是要经常关心孩子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二是使生活场景能经常使孩子产生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三要帮助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感受,这种自我感觉是不容忽视的;四是应当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心理状态。如果在一些条件下,正当的要求难以满足,或孩子本身提出的是不正当的要求,父母就应当用教育的力量来补偿,使孩子依然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当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去把地上的玩具收拾起来的时候,孩子会找出许多不愿做的理由:“我等一会儿再收拾”,“我太累了,妈妈你替我收拾吧”……做父母的常常很容易让步,但还会使孩子们得到这样的认识:下次父母还会替我做的,只要能找到借口,父母就会让步。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开始让他们做些日常的家务事;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对他们的要求可逐步提高。让学龄前的孩子每天都做点家务事,如喂鸡、扫地等,他们会很负责任地去做。有时候他们可能会抱怨几句,而另一些时候,他们却可以做得很用心,而且会以此为豪。不管怎样,应该让他们知道,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他们的责任。

让孩子做的事要简单明了,并且要坚持经常做,而且要求应恰当。年幼的孩子一次可以应付一个方面的事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才能应付较多的事。你可以让一个两岁的孩子每天做一件事情:让他把自己的鞋子放到一边去;而对四岁的孩子,则可以让他把鞋子放到壁橱里,然后把自己的蜡笔拿走。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便给孩子一些奖品,作为对孩子的鼓励。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应当让他们明白,承担一些家务事是自己的职责,给他们奖品是不必要的,而赞许地拍拍孩子的后背或者向孩子说声“谢谢”,也许是最令人满意的强化手段。

对孩子的因“质”施教

有的儿童活泼,有的儿童沉着,有的脾气急,有的性子慢,这些,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人们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每种气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多血质的人感受低而耐受性较高,无意识反应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胆汁质的人感受性和耐受性较高,无意识反应性强并且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黏液质的人则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无意识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都低,外部表现少而内倾性明显,反应速度慢但具有稳定性;抑郁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无意识反应性也低,严重地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现深,反应速度慢,不灵活。

人的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具有什么气质的人常有相应的性格特征。如多血质的人多数性情活泼,他们较易兴奋,经常为新鲜事物吸引,但也容易见异思迁,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表情丰富;胆汁质的儿童则精力旺盛,精神振奋,较少沮丧,干什么事都倾向于干到底,一般阻挠和打击不容易使他们消沉,这种人情绪反应较快、较强烈,但易急躁;抑郁质的人不够活泼,对外界反应也不强烈,经不住事,容易激动,易消沉,常表现为羞怯、畏缩。

上述气质在儿童身上并不是那么典型,大多数都是近似于某一种类型,而同时又具有另一种气质的某些方面,或者是介于各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型。

气质是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一定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又是可以变化的。如原具有多血质特征的儿童若因某种原因生活在一个人情淡薄、经常吵架的环境里,经过相当长时间后,这个儿童就会变得不爱讲话,甚至有点畏缩,完全失去了他原来活泼好动的特点。

利用气质是可变的这一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遇到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儿童,父母、教师应该正确对待他们的淘气、好动。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因为他们少气馁,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可进行严厉的批评。但对抑郁质的儿童则不适宜。他们本来就易消沉、羞怯,若采用当面批评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弄不好还可能出大事。所以对待这些儿童只能采取单独交谈,循循引导的方法。家长和教师还应注意到不同气质儿童的弱点,及时进行纠正,使这些缺点在小时候就能被克服,使孩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对那些易兴奋的儿童,应该告诉他们学会克制自己,不要随便去做什么事,而对必须做的事就应该坚持做完,不要做做不耐烦,就撇下不管了。对待那些迟钝、胆怯的儿童,尤要注意经常鼓励,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时常给任务,让他们在工作,学习上获得成绩,以增强自信心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