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有优点,如办事认真仔细,自尊心强,做事很少出大格,家长不必为其行为操心。
对性格内向的孩子,重要的在于引导,家长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孩子。孩子放学回来,不妨多问问他自己对学校里的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时可以带孩子看看内容活泼轻快的电影,特别是儿童片;让孩子选看一些有意义的儿童电视片,看完后,让孩子谈谈体会并复述一些隋节。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碰上孩子没事情,也可让孩子一起参加,并鼓励孩子也加入谈话,谈一点自己的见闻和对一些事情的观点,提醒孩子在客人来时问好,走时道别,从而形成一种习惯。家长应当创造条件,让孩子独立地去干某种事情,如上街买菜,去邻居家借还东西等。可以给孩子买球拍、棋类,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去散步、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到一些娱乐场所去玩,多见见世面。这样,孩子可有条件与更多的人接触,从而陶冶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并应经常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鼓励孩子多与同学接触。如果孩子性格较以前开朗了一些,就要鼓励他更大胆地接触一切感兴趣的东西。
孩子的性格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只要家长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孩子的性格是会有所转变的。但应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好,如果硬性地去扭转,效果反倒不好。
乖僻的孩子
比较敏感的孩子容易形成乖僻的心理,如当父母或教师偏爱了其他孩子,或者没能感到父母和教师的爱,或是受到了轻视和不公平的待遇时。乖僻的孩子喜欢独自行动,不爱社交,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当内心郁积的不满爆发时,就会变成对人激烈的攻击。他们常爱说:“我反正就是这样了。”
对乖僻的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用爱来温暖他的心,满足他对爱的渴望。当他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他时,如果家长、老师能真诚地体贴关心他,认真听他说话并表示同情,那么他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在一个温和、亲密无间的环境里,孩子的乖僻心理会逐渐得以消除。
对这类孩子要培养其灵活的思想方法,改变刻板的生活态度。要让这样的孩子多与别人交往接触,使他在与别人互相沟通感情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活泼、开朗。
乖僻的孩子一般十分固执,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他们,不可轻易责骂,以防产生对抗情绪;而要耐心地、温和地并且个别地向他提出批评,而且需花长时间才能收到效果。但如果持之以恒,乖僻孩子的性格是会得到改善的。
“死心眼”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反映:“这个孩子特别死心眼,真气人!”
“死心眼”的孩子确实有,但不能简单地把孩子的“死心眼”都看成是缺点。“死心眼”既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任性。从某种角度讲,许多孩子的“死心眼”恰恰是他们做事认真的良好表现。
如有这样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吃饭时,老师对全体孩子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老师说,“小朋友吃饭时,要注意不撒饭,掉在桌上的饭粒要捡起来吃了。”结果,这个小朋友不仅在幼儿园吃饭能做到不掉米粒,并且回家吃饭时也要一边吃一边用眼睛盯着他的爸爸、妈妈和奶奶的饭碗,谁若掉了米粒,就让他(她)把它吃掉,并且不吃不行。孩子的这种认真精神,能叫做“死心眼”吗?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看到妈妈在煮面条后,锅里还剩下几根没捞干净的面条,随着汤倒在水池里。她非要把那几根面条捞出来吃掉。妈妈向她解释说:“面条已经脏了,不能再吃了。”而她却说:“妈妈浪费粮食!”妈妈把做衣服裁掉的布头扔掉,她也说:“浪费。”搞得大人没办法,一个劲地说孩子“死心眼。”实际上,类似这样的孩子还不少。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能简单从事,而是要分析孩子的想法、做法有没有道理,如果单纯以“死心眼”来训斥孩子,那就实在冤枉了孩子。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带有片面性,但也包含着正确的一面,如果一味训斥,那就必然压制了幼儿认真对待事物的良好个性的发展。
在正确对待孩子“死心眼”的问题上,家长要用幼儿能听懂的语言、能够理解的意思,去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全面的观点、克服片面性,保护孩子的认真精神和品德。这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过分腼腆的孩子
过分腼腆多数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的体力、容貌、能力、家庭地位不如别人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有较多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在集体活动时畏缩不前,与人交往时害羞、被动。
腼腆的孩子性格沉静而不愿被别人注目,他们很少大声说笑,也不激烈争吵,性格懦弱,缺乏自信,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失去精神平衡,会因思虑过多而常处于惶惑不安之中。
对这样过分腼腆的孩子,首先要使其自信。可以引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充分发挥他的内在能力,让他获得成功的快乐,看到自己的力量。
在批评腼腆的孩子时,不要用斥责的口气,因为说重了会使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难以振作,要多用鼓励的态度和他说话,帮助他逐步改掉思虑过重、犹豫不决的习惯。
腼腆的孩子做事有个认真劲,慎重而费时间,但能努力把事情做好。他们虽有相当的能力却缺乏信心,对他们不要因为稍稍浪费点时间就马上进行干涉,甚至否定其努力。要在肯定的前提下,适当指出不足,引导其处理好事情。
不愿与同龄孩子一起玩的孩子
小孩一般是喜爱与同年龄的伙伴玩耍的,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大些的孩子一起玩,有些孩子却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同游戏。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系;二是与他们的性格有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与哥哥、姐姐等大孩子一起生活,跟大孩子交谈、学习,他就会觉得,比自己年长些的孩子是多么了不起。他尊重他们,喜欢亲近他们,以和他们在一起为荣耀;相比之下,对于比自己小的孩子,就不喜欢。因为他觉得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和他们在一起觉得别扭、没意思。
反之,如果孩子从小处在“哥哥”或“姐姐”的地位,在大人的指点下,要经常照顾和帮助“弟弟”、“妹妹”,他就会自然养成关心爱护比自己小的孩子的习惯。他会帮他们系把子,带他们到各处玩。当然,也有的孩子自己在家里最小,愿意有机会当哥哥和姐姐甚至大人,他更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游戏时喜欢当“爸爸”或“妈妈”,给小孩“喂饭”,拍着他们“睡觉”;或是让别的小孩做小朋友,自己做小老师,领他们上课,他自己在游戏中得到做“组织者”、“领导者”的满足。有些独生子女则有个生活习惯问题,从小有机会常和邻居中亲属中大孩子一起玩,会由此尝到和大孩子在一起的乐趣,因此更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反之,有些和小孩子一起玩的孩子也是这样。有些孩子由于经常自己玩,也养成了不太喜欢和别的孩子玩的习惯。这些就需分别不同情况予以对待。
小孩在三岁半以前多是独自游戏、很少与同伴交往、不大会共同游戏的。他们常自己搭积木,抱娃娃,但他们也常常会一同建筑什么或一起玩过家家。当然,两岁多的孩子更是这样,在这个时期,他们跟着大孩子玩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孩子只是愿意跟大孩子玩,那么一方面可以启发他注意大孩子怎样关心和照顾自己,注意学习大孩子谦让、有礼貌等好品质,鼓励他向大孩子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同年龄的伙伴一同玩耍,如带他到亲友家与同龄伙伴玩耍或参加集体活动等。
如果孩子只愿意跟小孩子玩,那么要多教育他更好地爱护和帮助小孩子,凡事多谦让,处处做榜样,这样也会使孩子在与小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鞭策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的品质。
动作慢的孩子
有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慢腾腾的,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动作慢就非常着急,劝说不了就要打几下,但却没能改变孩子的慢性子,足见这种急于求成的态度是不好的,打孩子这种方式更不足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动作慢的孩子对待一切事情都表现出不着急、慢慢来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他性格的一种外在表现。由于慢动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训斥和打骂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想让孩子的动作快一点,就应该耐心启发和引导他们,并坚持长时间地做工作,才能见效。在向孩子进行教育时可选择多种方法。例如,用比赛的方式。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赛穿衣、漱口、洗脸,看谁第一。当孩子做事情快了一点时,就及时表扬鼓励,提出新的要求,希望他能再快一点。可以让孩子参加集体游戏,鼓励他争取第一名。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动作快的好处。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说明时间宝贵的故事,让孩子知道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在饮食起居方面,逐渐培养孩子动作快的习惯,即使孩子不时出现反复,也不要责备。
自然,慢性子与急性子都是各有特点,也是各有利弊的,有时可以因势利导,但不一定非强行改变,可以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以适当的改变和调整。
“怪”孩子
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得法,我们可通过一位家长的成功,看到这一点。
“我有一个脾气倔强的孩子。对他的教育,我走过一段弯路。起先,我采用的是打和骂的方法。谁知,不但未把他教育好,反而越打越骂,他变得越坏,最后发展到和家里人对打对骂。一旦吃了亏,他便进行破坏性的报复。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冒出过这样的念头:把他骗上火车,丢在外地算了,免得将来丢人现眼。但父母的责任又促使我冷静地审视了自己教育失败的原因。我带着‘为什么打骂能管服孩子却制服不了他的心’这样一个问题,对他和本村几个类似的孩子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这类孩子不但生性倔强、性格刚烈,而且大都自尊心相当强。这种极强的自尊心,往往不容许任何人(包括他的生身父母)对他有一丝一毫的损害行为,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是如此(请注意,这些错误几乎都是在他们无知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有损害行为发生,便会遭到他们的反抗;损害愈烈,反抗愈强。这几乎是这类孩子的共性,也是他们难以用‘武力’制服的原因。鉴于此种情况,我采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引导、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效。”
那么,这位家长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其做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