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灵性塑造
19051000000041

第41章 不良习惯的纠正(3)

偷拿东西的孩子

幼儿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来,这与成年人的偷盗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幼儿对物品的所有观念还不十分成熟,对自己的东西与他人的东西的区别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十分清楚,再加上常常把幻想与现实混淆起来,比如在谈到特别想去某个游乐园时,幼儿便产生了各种空想,好像自己已经在游乐园里做游戏了。这种“真想去啊”的想法不知不觉就会由空想变成“已经去过了”,这是幼儿常发生的事。所以幼儿常常因为幻想与现实世界相混淆而发生某种行为。你的孩子在看见某个女孩的好看的手绢时,一定想“我真喜欢这样的手绢”、“要是给了我该多高兴啊”,因此就发生错觉把她的手绢当成自己的东西了,而你却认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偷人家的东西,觉得是了不得的大事而斥责孩子。你大概还不知道,根据调查资料,孩子在小时候有偷拿别人物品的现象达90%以上,对这种一时的很小过错不必大加追究。在事情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去责备孩子,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反而会酿成大祸。

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规定一个存放自己物品的地方,以培养孩子的所有观念,使之能知道自己的东西与他人的东西的区别。然后,再耐心地向孩子说明,别人的东西不管多么喜欢,也不能不告诉人家就拿回来,不能说谎等等。这样做了以后,就不要再没完没了地追究了。

偷拿东西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与控制这种欲望的能力差以及一时的冲动所引起的。如果孩子平时就有随心所欲的毛病,那么就要培养他经过考虑以后再去行动的习惯。要经常与幼儿园的老师保持联系,以注意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在经过上述努力之后,也许就不会再发生此类问题了。但是,万一再发生偷拿别人物品的事情,就需要研究出周密的对策了。

尿床的孩子

尿床的男孩较多,女孩尿床,母亲一般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也不带去治疗。但从总数上看,还是男孩多些。小儿尿床不加治疗,大多也能自然痊愈,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可以一概不用去管,尽早去诊治还是很有必要的。

尿床的原因有许多。对由膀胱等身体的某个部位的机能异常所引起的尿床,首先要去小儿科治疗。

但是,据说实际上身体什么毛病也没有而发生尿床的孩子也不少。在此,我们主要谈谈身体没有什么毛病而发生尿床的情况。

首先,不少孩子的尿床是因为没有养成很好的排尿习惯而引起的。家长觉得在孩子睡得正香时把他叫起来实在可怜,因而就在半睡眠的状态中抱着他去厕所,在孩子还没有睁开眼睛时就在耳边发出“嘶一”的声音,让孩子撒出尿来。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在睡眠中排尿的习惯。让睡着的孩子按时起来去厕所,即使大人觉得可怜,也一定要叫醒孩子,让他睁开眼睛一个人去厕所,这种习惯必须从小时候就开始养成。

用催眠的办法也有效果,可找专家商量一下。也有的孩子在服用了小儿科和神经科医生给的药以后就好了,所以可与专科医生好好商量一下。

有人说小儿尿床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养育方法怀有不满的孩子,不能正面去冲撞父母,因而以尿床的形式进行报复。这样说是否恰当暂且不论,但反映了孩子尿床心理的一个侧面。

对孩子尿床,很多父母都大加训斥,这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斥责一下就不尿床了,这种事情是没有的。斥责反而会使孩子处于忧郁之中。父母应该体贴关怀孩子,使孩子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这是最重要的。因母亲不关心和照顾而开始尿床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努力让孩子没有一点不满和攻击的情绪,这是父母首先应该做到的。

尿裤子的孩子

白天尿裤子的孩子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性格乖僻的孩子。这种孩子为数不多,但是为了反抗父母、老师,或者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尿裤子。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有某种程度的反抗性。孩子过度的反抗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了解清楚。

第二,内向的、善于抑制自己情绪的孩子。这种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容易怀着担心和恐惧的心理,尿裤子就是这种心理的一种表现。

第三,不安定、心不在焉的孩子。把要排尿的事忘掉了,特别是智力低下的孩子常有这种情况。

第四,对排尿不关心的孩子。即对排尿不在意,即使有尿该排了,也忍着不想去,或者等到憋不住了再去等等。这些孩子对什么时候排便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第一种类型的孩子,父母及老师应努力与其交心,增加亲近感,以此去解除孩子的反抗心理和敌对情绪。

对第二种类型的孩子,要努力排解其神经质的倾向,纠正其胆小的性格,使孩子建立起自信。为了纠正孩子的怯懦态度,让孩子体验勇敢的行为是最重要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的惧怕心理就会渐渐消失了。

对第三、四种类型的孩子,要经常问他有没有尿,如果有尿就该马上去厕所。家长或老师要有耐心,要坚持反复多次地去提醒孩子,让孩子养成有尿就去厕所的习惯。

也有的孩子是因为身体有病才尿裤子的,这种情况要及时治疗。

不合群的孩子

身体与智能没有任何缺欠,但却经常与小朋友玩不到一块的孩子,一般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孩子,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的那样去做就会不高兴。此外,爱捣乱的孩子、爱哭的孩子、爱逞能的孩子、会阿谀奉承的孩子等也往往是不受小朋友们欢迎的。前面已经提到,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的孩子,是不会与小朋友们玩到一块的。孩子们做游戏也是有其规则的,如果光是强调自己的理由而破坏了大家所说好了的规则,人家都会不高兴,心里会想“只要有××在就玩不好”而会躲得远远的,从而就不和他一起玩了。

一般来说,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就会使孩子更加任性。在幼儿的性格形成上,除了爱护以外,掌握好批评与表扬的尺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应该管教孩子的时候,如果轻描淡写地就放过去了,或者怕孩子不高兴就不加管教,会使孩子分不清好坏,不懂得忍耐,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

当然,导致这一后果的责任也不全在于母亲。如果以母亲为首的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能采取一致的方针,那么是可防止发生这种情况的。

为了让孩子能与小朋友们玩到一起,克服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毛病,这是第一要旨。在这之前,母亲从第三者的立场上细心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在与小朋友一块玩时的情景,是十分必要的。家长不要让孩子发觉自己,细心地观察一两天,看看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的情况,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小朋友的意见,以此为基础再与孩子的父亲商量一下,看结果会如何?

让孩子以成年人为对象做游戏,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其社会性。孩子的游戏水平有的也较低,这也是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如果家长发现了这一点,尽管在短期内孩子会不愉快,仍应该下决心让孩子到小朋友中去,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在一些小朋友中,选择几个还比较能合得来的孩子,让他们一块玩,渐渐地他们就能够十分融洽地玩到一起了。

爱发脾气的孩子

爱发脾气的人大都是稍有一点事就会大发雷霆。一般来说,这种人的感情发展较迟,控制自己的不满、愤怒以及掌握自己的能力与其年龄是极不相称的。

孩子脾气暴躁的,可以说是由他们控制自己感情的能力还不健全所致。特别是在3岁左右,也就是在所谓的第一反抗期的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常怀有不满,因而经常发脾气。但到了5、6岁后,一般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感情了。

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所致。比如教育缺乏一贯性,要孩子“不许这样做”之后,却由于孩子一哭闹,使父母最终抵挡不住而全线崩溃,就只好向孩子让步了。所以,父母的这种教育方法就是导致孩子发脾气的直接原因。除了有上述原因外,奶奶过分的娇宠,使孩子的依赖心过强也是一个原因。这样,就造成了如果父母不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孩子就不答应的局面。

教育过分严格,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坏脾气。孩子稍有点过错或没有听话,家长马上就骂孩子或者狠狠地痛打一顿,就会使孩子变得压抑,这样,孩子一定会把当时的不满在别的场所发泄出来。如果父亲在家里是一位独裁的暴君,那么其孩子的脾气也大都是坏的,这种父亲脾气暴躁,儿子的脾气就会像父亲一样坏的遗传性也许是不能否定的。不过,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还没有弄清楚。

如前所述,如孩子发了脾气以后,其愿望和要求就得以实现的话,孩子就会知道发脾气的妙用,就会越发容易发脾气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就好像是一个雪球由山坡上滚下,会越滚越大,发脾气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下面将谈到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纠正暴躁的一个重要方法。

脾气坏也有因疾病和生理条件引起的。精神衰弱的幼儿有的极易兴奋而发脾气,疾病、疲劳等也是引起发脾气的原因。其中最严重的往往是因癫痫病或癫痫气质而引起的。当然,不能说因癫痫引起的脾气暴躁占绝对多数,但至少应该知道有这种情况。带孩子去精神科医生那里检查一下,就可以做出诊断。

纠正坏脾气的方法是,因为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可暂时不去管他。在他安静一些以后,可与他一起玩耍,跟他讲话。但是这时决不能用讨好去哄孩子,因为这样,做父母的权威就会丧失殆尽,所以是不可取的。要在这个期间引导孩子冷静地回想一下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