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灵性塑造
19051000000042

第42章 不良习惯的纠正(4)

前面提到,孩子脾气暴躁有多种原因。父母可调查一下,孩子脾气暴躁究竟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要注意既不能过于娇惯孩子,什么都按着孩子说的去做,也不能对孩子过于严厉,而导致其内心的不满。平时就要注意教育孩子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感情,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此,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处理周围的事情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心情好时就任意满足孩子,心情不好时就严厉地要求孩子,这种随父母心情的好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情况也是造成孩子脾气坏的原因,所以请父母一定不要这样做。在这一点上,如果不能取得奶奶的合作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与奶奶好好谈谈。由于媳妇与婆婆交谈往往不容易成功,可以让孩子的爸爸去完成这一任务。

要注意孩子的健康,使其生活有规律。如果孩子有癫痫病,当然要去看病,但父母的耐心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孩子的素质当然有关系。但从幼儿时起,其环境的力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居住在商店附近人声嘈杂的环境中的孩子,如果会具有文静的性格,那倒是个例外了。家里有爱说话的母亲、奶奶时,孩子也容易成为爱说的人,这也是环境影响的缘故吧。

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首先要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里想着重谈谈当孩子的行为主要是不安和紧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孩子有了小的过失被提醒后,本来想做好却因越来越紧张而又犯了错误;感兴趣的时间很短,对什么都关心但却不专心;这样的孩子在求得母爱时,其内心的不安定便与无意识的行为结合起来。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你有必要以谦虚的态度反省一下,看自己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去认识问题的(指是否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看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否是大人的心理反映呢?

爱咬手指甲的孩子

咬指甲常与吮手指同时进行,且两者有相似之处。不过吮手指一般是不急不慌,悠然自得的,而咬指甲的动作则是急促的、富于神经质和攻击性的。吮手指一般是在睡前、寂寞、无聊和无所事事时才出现的;而咬指甲则是在十分紧张,如要挨批、或在大家面前唱歌、或做错了事遭到老师和家长的训斥及担心的事时才出现的。从开始的时间上看,吮手指多在生后6个月到1周岁期间出现,到了两、三岁时就消失了;而咬手指甲较晚,一般在5~10岁期间出现。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如上面所提到的,是由于在遇到紧张的事情后,偶然或无意识地咬了一下指甲,用以缓解其紧张,以后多次发生后就会形成习惯,这种看法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为了纠正孩子咬指甲的痼癖,就要像在前面吮手指处已提到的那样,首先要消除孩子感到紧张和不满的因素,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先批评孩子咬指甲,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及周围的处境。也许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因为父母无意中偏爱了哪一个孩子而使孩子怀有不满。

在日常生活及游戏中,应尽量让孩子到室外愉快地跑跳,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到广阔天地里游戏的机会。父母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光是神经质地在旁边观看小朋友们做游戏,而是要让孩子能够主动参加。

玩弄生殖器的孩子

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并不能算是手淫。因为这种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要长期予以纠正,否则就会半途而废。这也是经较长时间才能克服的恶癖,要孩子一下子改掉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要让孩子两手干别的事。为此,要让孩子在室外热衷于某个游戏。孩子在跑和跳时,就没有功夫摆弄生殖器了。同时由于其注意力被吸引,对生殖器的关心就淡薄了。

也可让孩子在室内做感兴趣的事儿,如绘画。家长对孩子画的画,不要挖苦、讽刺,而是要找出优点来表扬,如“这个孩子的脸画得真好”等。

家长就是发现孩子在玩弄生殖器,也不要训斥、责打,可耐心提醒他:“那是不能玩的”、“不要用手去摸”,同时轻轻把他的手拿开。另外,要长期坚持纠正。

从幼儿期开始玩弄生殖器的孩子,上小学时就会改掉这种恶癖,所以家长不必大动肝火,更不要用“那样摆弄会烂掉的”、“会变成傻瓜”等语言吓唬孩子。

左撇子

关于为什么会产生左撇子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说法。但是,左手好使的人,其大脑的右半球比左半球占优势,这是迄今为止的最有力的说明(一般的人大脑左半球比右半球占优势,所以右手好用)。

要纠正左撇子,首先要能忍耐、有耐心,要花较长的时间。吃饭的时候见孩子用左手拿筷子,可平静地对孩子说“用右手拿吧”,然后轻轻地把筷子放在他右手上。用铅笔和蜡笔的时候也同样,决不能着急,性急了就会失败。家长最多只能说:“我不是告诉你要用哪只手吗?说了许多遍还记不住啊?”

为了使家里人能够通力合作,可在父亲、母亲等人的右侧别上彩色锻带或布条,让妈妈说:“让我们大家都用这只手(右手)来吃饭吧。”这样就创造了一个使用右手的家庭气氛。不要使孩子对使用左手感到神经质,除纠正他用右手写字、吃饭以外,其他活动,如打球等不必加以纠正。

如果强行纠正孩子使用右手,会引起孩子口吃,这是纠正方法不当引起的。如果按照上面的注意事项去做,慢慢加以纠正,就不会出现口吃。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注意。

口吃的孩子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口吃。口吃就是说话不流畅,堵塞或反复重复某一个音节(比如“爸、爸、爸爸”)的状态,这是因为说话者有“糟了”、“不说不行”、“不好意思”、“想快点说出来”等心情所致,其中包括着急、困惑、烦恼、痛苦、不安等感情因素。

口吃的表现是,开始时是以“爸、爸:爸爸”的形式,反复重复一个音节,渐渐严重后就会把音拉长。当急于把话说出来或者紧张时就会更加严重,这时就是失去了把精力集中于自己要讲的话、坦然自若、流畅地去表达语言的精神准备。

口吃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是当第一个音几乎发不出声来时,就会成为难发性口吃而出现类似痉挛性的说话方式,同时会伴有皱眉、拍大腿之类的动作。越害怕出现口吃而尽量不想说话时,口吃就会越发加重,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那么,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舌、嗓子以及与呼吸有关的身体部位的功能异常,即器质性异常所致。但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判断起因说”,即在幼儿说话本来就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流畅时,周围的成年人就给孩子贴上了“这个孩子口吃”的标签,进而总用教育的口吻干涉孩子说话,让孩子应该“这样说”、“那样发音不对”、“又着急了,所以才结巴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说话不正常,而变得有些神经质,尽管想努力说得好一些,结果反倒成了真正的口吃。也就是说,给孩子贴上“口吃”的标签本身,就是造成口吃的真正原因。

据说不管哪个国家,口吃的人在每1千人中都有1.7人,而且男的比女的多6—10倍。

关于口吃的纠正方法,应根据其程度、年龄、表现方式、特点及有无父母的影响等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你在对孩子进行口吃的纠正时,可停止关于发音方法的所有训练,也停止“再慢点说”、“再轻松点出气”、“说啊——”、“先吸一口气然后再说话”等说教。如果不这样做,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发音方法有问题”,就会越来越成为真正的口吃。

孩子的父亲、母亲、奶奶等家里人,都要停止对孩子口吃的责难,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即使孩子说话时出现了口吃,大人也要毫不在意地继续平静地让孩子说话。

在家里,应尽量挤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让孩子感到轻松愉快,这是纠正口吃的关键。

在幼儿园里不说话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里一言不发,其中有聋、智力低下及少数有可能是精神病的孩子等等。他们的人数虽少,但从外表或从平时的活动中就可发现:这些孩子多数是因为胆怯、害羞才不说话的,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沉默不语,又叫心因性沉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沉默不语的孩子呢?其中有各种原因,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好,即孩子一直受到娇惯宠爱,在家里就像一个英雄,但一到外面,特别是到了幼儿园这种有许多小朋友的地方,就会畏缩不前,这往往与孩子小时候经常有病,父母过于担心害怕,以及像你那样,担心发生交通事故而不让孩子出来玩有关。

如果父母偏爱其他兄弟姐妹,也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乖僻。也有的孩子进幼儿园后不久,被老师批评过,从此在幼儿园里就一言不发了。不知你的孩子有无这种情况,请了解一下。

在幼儿园和医院对这种孩子是采取以游戏疗法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的。这时父母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给予配合。除游戏疗法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让孩子习惯于在幼儿园里曾经害怕过的场面,也就是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

在家里可以采用的办法是请幼儿园老师多次来家访,使孩子逐渐习惯和老师在一起。然后,让老师即使在离园的时间也和孩子一块玩,使孩子体验在园内做游戏的经验,并让更多的小朋友和孩子一块玩,让孩子们一面交谈一面愉快地进行游戏。这样,再逐渐地向实际的保育时间过渡,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在幼儿园里开口讲话了。当然,这种做法的难点是给幼儿园的老师增添了麻烦,但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另外,对家庭里的教育方法也要予以注意,不要娇惯孩子,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要把孩子培养成不依靠父母而能自己去开创局面的人。所以你要记住,当孩子依赖你而你又“是、是”地去答应孩子时,只要有两次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了,那么,孩子在幼儿园内的沉默不语就会永远得不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