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66

第66章 为拉动内需献一计

国际经济形势似乎一再以超过人们预期的速度恶化之中,包括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鲁比尼及相关国际经济研究机构(如NBER)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也越来越转向保守:V?幻想!U?有可能,但也不排除L!

理论上,国际市场的急剧衰退对各国的影响应无分轩轾,但实际上,由于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高,所以中国所受冲击要超过一般国家。

再者,出口增长剧降导致失业增加,而同样的失业人口或比率在中国所形成的麻烦与压力亦远大于发达国家,因后者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尽管如此,当全球每一个国家面对国际经济大衰退从而都不得不“反求诸己”,回过头来寻找及开发内需市场时,中国肯定还是比较幸运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全球最大规模人口的市场,还有因为政府有相当丰裕的财政收入及庞大的社会储蓄,更有许许多多亟待投资及建设的项目。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国在面对更严峻的出口及就业形势时,提供了让人较为放心的保障。

现在的问题是,相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下所导致的中国就业问题可能来得既迅又猛,传统拉动内需的扩展性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在减少失业与创造就业上能不能做到:

决策过程直接而不是过多的迂回;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而不是过于滞延;

政策效应足够大,以吸收产能过剩下释放出来的持续不断新增出来的富余劳动力。

坦白说,能否做到这三个方面,恐怕都不能十分乐观。换言之,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的“非常”形势,及在此一形势下可能出现的“非常”影响,中国政府宜以“非常”的思维与作为来应对。

我在这里,很愿意提出一个政策过程直接、政策效果立即、政策效应巨大而又能符合中国发展短、长期需求的拉动内需策略。

这个策略,应该比教科书里当年凯恩斯向各国政府建议的政府花预算、雇大量失业劳动力挖地洞再填回去的办法更为实际。具体做法是:政府拨庞大财源,调动及雇用大量失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行大范围(包括沙漠地区、黄土高原)、长期性(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大规模造林工程。此政策的基本理念是:

1.造林是劳力、资本及技术相当密集的工作。今天的中国,需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花出大笔预算以拉动需求;至于技术,在中国也不是问题,必要时,向他国如以色列引进就是。

2.粗估费用,假设每一劳动力一天工资20元,一个月600元,一年7200元,加上原材料、设备、杂项,一个人一年约1万元。若动员1000万劳动力,一年所费1000亿元。

政策效果的估计是: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缓解巨大失业压力;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创造消费与投资。这1000亿元比许多国家采行的消费券(仅是一次性的,且除了消费无其他任何意义)有意义得多。

长期有利于改善中国整体环境生态(所以是世纪性的)在全球暖化压力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又高居全球第一的情况下,大大有助化解中国面对的国际议论压力;

为中国在未来全球“碳交易”中创造有利条件。

谓之刍议,乃是为当前国家发展议题的筹谋略,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言责而已,希望勿以妄言视之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