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除了在2.44万平方公里上形成了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过5000亿元的珠三角核心区外,近年来还加大了包括由珠三角外围片区、粤东沿海片区、粤西沿海片区的发展步伐,逐步使这些区域构成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在这些正在快速成长的区域中,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茂名、湛江、汕头等城市。江苏省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面积之和,但在苏南有苏州、无锡、南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的城市,在苏中则有南通、杨州、泰州三个在3000-4000亿元的城市,在相对落后的苏北也有徐州、盐城两个过3000亿元的城市。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格局,得益于江苏省委、省政府长期坚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起,江苏省先后建立了“五方挂钩”的帮扶制度和财政、产业、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制度。在新世纪之初,江苏省委就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2006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等,决定让苏南十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建设十个开发区,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正在改变差距大的现状。山东省也存在着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矛盾。为了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山东提出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龙头是支持青岛提升发展,专门出台了《关于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牢固树立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的观念,进一步支持和促进青岛加快发展。同时,为促进东、中、西三个地域协调发展,按照东、中、西联动,扶强促弱带中间的思路,又做出了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战略部署,旨在推动和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并且明确提出烟台市要确保各项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GDP、财政收入、外资和出口等主要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赶超,形成辐射区域、并对全省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菏泽市则要求抓住省上重点扶持的机遇,把外部扶持与启动内力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在这一区域战略推动下,山东的几大区域板块,每个板快都有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其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在30000-5000亿元的城市有3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2500-3500亿元的城市有2个。东部的浙江、辽宁、福建、河北,以及中部的河南、湖南,都呈现出“全域有多极,极中有多点”的格局。四川省地域广阔,要成为经济强省,要实现全域发力和全面推进,必须加快打造和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
二、既契合国家战略也符合四川省当前和长远实际
无论从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和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看,还是从适应现阶段四川省发展实际、已经具备的条件和发展的长远要求看,都需要实施多点多极战略。
1.有利于全面落实国家任务和重大战略
多点多极战略,是四川省努力担当起更多发展责任,在实现强国梦中写好四川篇章的重要举措。我国要成为经济强国,仅靠东部地区“一枝独秀”显然不行,同样也要培育多点多极,尤其是要培育一些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极,来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目前经济总量在西部地区占22%左右,并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国家重点培育的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全有条件加快发展。国家从全局上需要四川省迅速壮大经济规模和增强经济实力,强化和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在诸多领域中建立起明显竞争优势,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多点多极战略,是立足四川省发展实际,主动和积极呼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它能够将中央的要求和四川省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当前,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基本思路是率先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些支撑点,并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基础上,扩大开发范围和提高开发强度,即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这些点可能是城市,可能是多个城市构成的轴线,也可能是由城市群构成的网络。深入推进西部开发,就是要加快这类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地区发展,形成更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支撑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目前满足这些要求的支撑点,主要分布在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以及一些省会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的枢纽城市,其数量并不多。其中四川省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多,密度大,经济总量占西部的近四分之一,产业水平在西部最高,是构建支撑点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实施多点多极战略,完全与国家战略相吻合。
多点多极战略完全与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协调相契合。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地区平均分布,并不是简单地缩小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四川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贫困程度较深,人均GDP排各省市区后几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重、实现难度最大的地区,如果不加快整体发展尤其是在全域大力开发,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跨越的格局,人均水平低的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不仅会拖全国的后腿,而且会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四川省多数市(州)被纳入重点开发区范围,已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连片扶贫开发等等,中央都有政策支持。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正是要加快探索如何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协调发展,并在自身协调发展基础上促进与全国的协调发展。
多点多极战略能够与国家扩大内需、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产业优势需要对接。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很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必须进一步在扩大内需方面挖掘潜力,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以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而多点多极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拓展四川省的开发空间,形成持续推动交通、通信、水利、城镇等设施投资,持续推动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投资,持续推动城乡居民消费迈上新台阶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必然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相当的投资需求,从而为我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市场。同时,四川省具有多种特色资源优势,有科研、人才和国防科技优势,在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存在着很大潜力,是未来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加快四川省成德绵地区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攀西和川南地区的新材料、清洁能源、食品等产业、川东北地区的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将形成我国新的产业优势,从而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
2.有利于解决四川省当前存在的问题
多点多极战略,可以进一步优化四川省区域开发格局,促进全省各地区协调发展,创造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条件。四川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虽然目前成都市的实现程度已达到90%以上,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实现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发展水平低和发展较慢的现实,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进程。2011年四川省尚有17个市(州)全面小康进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甘孜、阿坝、凉山、巴中小康进程低于70%。这些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尽快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地区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积累能力和财政增收能力都很弱。二是这些地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不能承担更多产业发展任务,而承担的生态保护任务又在短期内得不到足够补偿。以上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仅靠自身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发挥全省统筹的优势来解决。因此,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加快各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构建多点多极格局,在促进成都提升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突破发展的同时,探索加快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使全省各个区域能够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在对多点多极的认识上,也可以考虑根据各区域承担主体功能的不同,既坚持重点培育以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经济增长极,也要努力培育以制造、商贸、旅游一类的专业性经济增长极;既坚持重点培育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也要逐步探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农业一类的功能极。
多点多极战略,有利于加快推动条件成熟的城市群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群发展水平。四川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群也开始形成。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空间演化具有阶段性。在初级发展阶段,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主要依托交通轴线,形成以纵向联系为主的“点—轴”空间布局形态;在高级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经济活动依托轴线向其腹地拓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增强,同级城市和不同级城市之间形成功能互补的网络化空间布局。当前,四川省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仍处于圈层推进和轴线扩张的低水平阶段。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对更广大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化布局的基础框架。
多点多极战略,要求四川省率先探索建立区域开放合作新机制,加快形成体制机制优势。四川省的区域合作、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正在进入一个范围迅速扩大、程度不断加深的新阶段。由于合作形式日益复杂化,合作主体更加多元化,现有体制、机制、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需要,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进行大胆探索。当前,四川省与泛珠三角、长江中下游、环渤海、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的合作正在全面展开,特别是在成渝经济区、四川省的五大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上,面临的一个较大制约是行政分割,已有的诸多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方面相反成为很大障碍。围绕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相应要求四川省必须在处理好行政区与经济区、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关系,中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重点开发与加强保护的关系前提下,对现有区域协调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率先在经济区建设、四大城市群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等方面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奠定全方位开放合作的现实基础。
3.具备了构建多点多极格局的条件
虽然成都市的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还没有彻底完成极化的任务,但部分功能和要素的扩散,也在逐步形成规模。如成都市与资阳、眉山、阿坝、谅山、雅安等共建产业园区,就是为了探索部分产业向外转移的途径。在人才、科技、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各市(州)流动的数量也在增加。
最重要的是省内许多市(州)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增长速度上有超越成都之势,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初步显现,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开始出现一系列深刻变化。“十一五”期间,各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一般都在两位数以上,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按现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每隔4—5年就翻一番。表现比较抢眼的城市相对集中在川南和川东北地区,在过去5年,内江、资阳、泸州、凉山、宜宾等城市,经济增长速度都快于成都,还有多个城市则紧随其后,呈现努力赶超和交替领先的良好势头。2012年,全省经济增速超过成都市的市(州)达到18个,9个市(州)GDP总量已超过1000亿元。在这批城市中,既有依托过去工业基础发展的城市,也有通过引进产业发展的城市,还有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崛起的城市。如位于成都经济区的除成都以外的7个城市,川南经济区的4个城市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相对滞后的川东北地区,近年来的年度引资额普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不仅一批经济已经起飞的城市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纷纷从大城市或中等城市进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行列,而且一批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奠定坚实发展基础的中小城市,也将陆续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之所以在各市(州)能形成强劲发展动力并蓄势待发,与以下积极因素关系密切。一是四川省大多数城市纷纷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形成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二是全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为主体的现代交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约束得到极大改善。三是各城市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加快发展的认识比较统一,推进发展的办法和措施较多,有利于克服困难和突破各种障碍。
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在加速,四大城市群发展初具规模,其中成都城市群经济总量已超过1.4万亿元,川南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化布局初步形成,具备率先次级突破的良好条件;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特色资源开发加快,四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显著增强。此外,作为点、轴基础的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稳步提高。2012年全省136个县(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比重已达到54.2%,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已达到50个,超过200亿元的县(市)达到17个,超过300亿元的县(市)达到4个。
三、既突出重点区域也坚持全域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