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64400000061

第61章 兵权(8)

原文

孙子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又曰:“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何以明之?汉将韩信攻赵,赵盛兵井陉口①,信乃引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见赵军②,诫之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③,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我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行,出倍水阵。赵军望见,大笑之。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弃旗鼓,走水上,水上军开壁入之。复疾战,赵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帜,立汉赤帜二千。赵军不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主将矣。遂乱遁走,赵将虽击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之。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时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中,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抚循士大夫也,所谓驱市人而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与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曰:“善。非所及也。”

注释

①井陉口:在今河北省西南部。是太行山的险要关隘之一。②萆(bì):通蔽,隐蔽。③飧(sū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译文

孙子说:“把军队放置到面临生死危险的境地,然后能求得生存;把军队放置到危机四伏的境地,反而能够突破困境,求得生存。”又说:“充分考虑了作战的各种有利因素,然后能圆满完成任务;充分考虑了存在的各种战争隐患,那么就可以解除祸患。”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汉大将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派重兵在井陉口迎战,韩信于是率军在距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时,突然命选调轻骑两千人,每人手持一面红色旗,从小道隐蔽登山,爬上能够看到赵军的山岭上,并告诫兵士们说:“赵军看到我失败逃跑,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过来,这时,你们可以迅速进入赵军军营,拔掉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我们的红色旗。”又命令他的部将传令做晚饭的人,说:“今天等到击败了赵军再会餐庆贺。”众将领都不相信,随口回答说:“遵命。”韩信对部将说:“赵军已经占领了有利地形并在那里安营扎寨了,并且他们没有见到我们大军旗鼓之前,是不会轻易出营和我们交战的,以为我们遇到险阻就返回去。”于是韩信便让一万人为先锋,背水列阵。赵军看到韩信竟然背水列阵,大笑韩信不懂兵法。天亮之后,韩信命令军中打出大将旗帜,擂响战鼓进军,直奔井陉口。赵军出营和韩信交战,双方打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假装失败,丢弃大旗和战鼓,退回河岸的汉军阵营,河岸的汉军打开阵门让韩信兵进入。不久,韩信又重新出阵作战。这时,赵军出动全部军队争抢汉军的大旗和战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和张耳与河岸上的军队一同对战赵军,因为韩信背水列阵,汉军没有退路,所以汉兵都殊死作战,人人奋勇无畏,使赵军无法打败对手。韩信派出的两千骑奇兵,等到赵军全部出营作战争功的时候,则奔入赵军军营,拔掉军营中的全部旗帜,插上汉军的两千面红色旗。赵军无法抓到韩信等,准备班师回营,但见营中到处都是汉军的红色旗,大为惊讶,以为汉军已经抓获了赵军的主将。于是赵兵溃散逃遁,赵军将领虽然接连不断斩杀逃跑的士兵,也不能制止。这是,汉兵夹击赵军,大破赵军。在泜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汉军众将领都以斩获的首级和抓到的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询问韩信:“兵法中说右边和背后要依靠山陵,左边和前边用水泽作为屏障。而今天将军却让我们背水列阵,并说‘等到攻破赵军后我们会餐祝贺’。当时我们内心都表示怀疑,但是结果却大胜赵军。这是什么战术?”韩信回答说:“我用的这个方法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留意而已。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韩信率领的这支军队并不是平日里受过正规训练并倍加抚慰的军队,就好像是驱使着一群集市上的普通百姓来作战,这样的情势下,非把他们置于面临死亡危险的战场上,才能使他们人人奋勇作战。如果今天我把他们放置到一个可以逃生的战地作战,恐怕都逃跑了,怎么还能够驾驭指挥他们呢?”众将领说:“您讲得好。这是我们达不到的。”

原文

魏太祖征张绣①,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贾诩曰②:“不可追也。”绣不从,果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战必胜。”绣收散卒,赴追太祖,战果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皆如公之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军势百途,事不一也。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魏军新退,曹必自断其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还,必国内有故也。既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也,故虽用败兵而胜也。”绣乃服其能。此利害之变。故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杂于害而患可解。”此之谓也。

注释

①张绣:是董卓手下将领张济的侄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②贾诩:字文和,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早年曾为张绣谋士,后投奔曹操。

译文

魏太祖曹操征伐张绣,一天,曹操率兵撤退。张绣想要追击,贾诩说:“不可以追击。”张绣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结果兵败而归。贾诩对张绣说:“赶快重新追击曹军,一定能够取胜。”张绣于是聚集散兵败卒,重新追击曹操,果然战斗取得胜利。回来后,张绣问贾诩说:“我率领精锐部队追击撤退的军队,而您说一定会战败;而后来我带领残兵败卒追击已经取得胜利的曹军,而您说一定会攻克,结果都符合您的预言。它们都违背了常理,为什么反而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军队的形势差别万千,所以不能使用单一的作战方法。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是还敌不过曹操。魏军刚刚撤退时,曹操一定亲自断后。我们追击的士兵虽然精锐,但是将领敌不过曹操,况且曹操的士兵也都是精锐士兵,所以知道必然打败仗。而这次曹操攻打将军,始终都没有什么失误,但是曹军兵力还没有到用尽的时候,就撤退回国,必然是国内出现了变故。曹操已经攻破了将军,之后就必然轻军速进,留下手下的众将领殿后。他手下的众将领虽然勇猛,但也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虽然用的是失败过的军队,仍然能够取得胜利。”张绣于是很佩服贾诩的才能。这就是带兵作战时的利害变化。所以说:“把军队放置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反而能让军队求得生存。”“周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就能解除祸患。”说的就是分析利害的道理。

小结:将领在作战中要综合分析各种利害关系,“杂于利而务可伸,杂于害而患可解”。正确认识和处理利、害的辩证关系,思虑严密,周详客观,才可能取得成功。这种思想在当今的军事行动中,依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奇正第六十二

孙子曰:“兵以正合,事以奇胜。”奇、正用兵,变化无穷,如果巧妙运用,能够有奇效。

原文

太公曰:“不能分移,不可语奇。”孙子曰:“兵以正合,事以奇胜。”何以明之?魏玉豹反汉,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①,塞临晋②。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③。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是知奇正者,兵之要也。经曰:“战胜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此之谓矣。

注释

①蒲坂:古邑名。在今山西永济西蒲州。②临晋:古县名。在今陕西大荔东朝邑旧县东南。③罂:大腹小口的盛酒器。安邑:古都邑名,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是战国时魏国早期都城。

译文

太公说:“将帅如果不明晓分散、移动的机动用兵,就谈不上出奇制胜。”孙子说:“大凡用兵,都是以正面的军队和敌军对抗,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出奇兵取胜。”怎么说明这个道理呢?魏玉豹背叛汉朝,汉王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击魏王豹。魏王在蒲坂集结众兵,堵塞临晋关的通路。韩信便布置很多疑兵,又准备许多船只,假装要渡过黄河直逼临晋。而暗中从夏阳渡口用木桶等简单工具偷渡一支精锐部队,袭击安邑。魏王豹大惊,便慌忙领兵迎战韩信,韩信便生擒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汉将其定为河东郡。自此可知,兵法中的奇、正,是用兵的重要方法。兵法说:“取得战争胜利的方法,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是无穷的,就像顺着圆环旋转那样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说的就是奇正变化的道理。

小结:所谓正兵,就是摆开阵势正面作战的军队。所谓奇兵,就是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可以正面抗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然后出以奇兵,出奇制胜。这只是其一,奇正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就像是圆环无始无终,力量无穷,需要我们细细研究,融会贯通。

掩发第六十三

以表面的假象迷惑敌人,掩护军队突然袭击敌人,让敌人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