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9200600000060

第60章 地理大发现(4)

1819年,库克的探险报告终于引起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撒尼尔·帕尔默克船长的注意。库克在他的探险报告中说,南极圈附近水域存在着大量的海豹和鲸,这使帕尔默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找来一张地图,开始研究如何到达地图上的未知的南方大陆。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帕尔默克船长终于率领单桅帆船“英雄”号驶向了南方。

他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几个月,却连海豹的影子都没见着,但帕尔默克坚信,一定会找到那个地方的。然而,越是向南,天气越是寒冷,气候也越恶劣。船只还不时地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漂流的冰山。船员们开始泄气了,纷纷要求返航,但帕尔默克却有一股不找到海豹誓不返航的决心。于是,他好好安抚了一下他的船员,使“英雄号”在绿色的海水中继续向南航行。

忽然,帕尔默克发现在淡淡的晨雾中,有一片模糊的黑影,他命令船只快速向前靠近。

“哇!是一块无比荒凉的陆地。”帕尔默克惊喜万分,立即下船登岸。当他们爬上一座高峰时,帕尔默克拿出单筒望远镜,向南极眺望,不禁大叫起来:“快来看呀,快来看呀!那是什么?”

船员们纷纷跑过来,对着望远镜向南方望去。那是一片连绵逶迤的山岳地带,远远看上去,上面好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只有高处显露出棕色的山峰……

帕尔默克清醒地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澳斯特拉利斯地”,地球最南端的那块大陆,也就是当年库克船长没能发现的大陆!

于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征服的大陆——南极大陆,被帕尔默克船长幸运地发现了。

后来,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人类在揭开南极神秘面纱之后,发现这儿竟然是一块“万宝之地”。因为,在它厚厚的冰层下埋藏着对科学探索有着巨大意义的未知奥秘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参加横跨南极的探险活动,是在1989年7月14日开始的。1990年3月3日,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等6国6名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探险队,到达了终点站——和平站,历时7个月,行程6400千米,又一次在南极考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烈风、酷寒、暴雪是南极气候的三大特征,尤其是烈风。南极常年刮大风,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因此,南极成了名副其实的“风暴王国”。

14.病床上的意外发现——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的一天,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因牙痛而在医院住院养病。他躺在病床上,无意间把目光移到了墙上的世界地图上。突然,他眼睛一亮,意外地发现: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互对应,巴西东端的突出部分与非洲的几内亚湾就像从一张纸上剪开来一样,十分吻合。再仔细看下去,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可以在非洲西岸找到相应的海湾……

魏格纳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他的脑海里就像翻腾的波涛再也无法平静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移动的呢?

想到这,他兴奋得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马上办理离院手续回家,并决心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回家以后,魏格纳展开了调查研究。他把一块块陆地都进行了比较分析,又对海岸线的形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能连在一起。

这时,他脑海里掠过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开始搜集资料了,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并认真地进行了分析探索。当他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之后,终于在1912年完成了科学巨著——《海陆的起源》,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理论。他指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并且是唯一的,称为泛大陆,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分裂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动摇了传统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由此演化成了板块构造的理论。可惜的是,当时他的这个见解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理论才被科学家们的许多科技成果所证实,并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魏格纳的观点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但它还只能算是科学假说,因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重达1000亿亿吨的6块大陆,究竟是如何漂移的,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漂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至今还无人能做出回答。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15.李四光的伟大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

20世纪20年代,一批外国地质学家对中国冰川进行了一番考察。

他们认为,中国所处的纬度太低,即使在第四纪时全球温度下降,在中国也不可能演变成冰川横流。

因此,考察后他们断言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我们没有发现,你们中国人也不可能找到。”

于是,信奉西方权威的一些中国地质学家也就默认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没有冰川存在”。

“古老的华夏大地,难道真的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吗?”年轻的中国地质工作者李四光,根本不相信洋权威们的论断,“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当时年仅30岁的李四光,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声。

同时,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有无第四纪冰川,是关系到亚洲大陆是不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问题,进而也关系到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的问题。

因此,当他听到外国地质学家这么一句话时马上就义愤填膺,并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也要寻找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于是,李四光开始了他漫长的“寻找”生涯。

1921年,李四光首先到达太行山东麓沙河县、大同盆地一带进行地质考察。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跋山涉水,常常出没于险象环生的悬崖密林中……经过他不断地寻找和艰苦地探索,终于发现了第四纪冰川流行的遗迹,并且采集到带有冰擦条痕的漂砾。

这一发现,让李四光更加信心倍增,使他对冰川的研究工作,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936年,他又在黄山等地发现了不可否认的冰川痕迹。

就这样,那些西方权威们的谬论,在这些事实面前不摧自毁。李四光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也向世人证实:“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办到;外国人办不到的事情,中国人照样能办到。”

李四光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探索解决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他能够在我国发现别人断言不可能有的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最大的动力就来自于他对祖国所怀有的那份强烈的热爱之情。

我国的冰川面积为59406平方千米,位于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居世界第4位。我国的冰川最西到帕米尔高原,最东到贡嘎山,最北到阿尔泰山,最南到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