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3~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第32窟塔柱多达7层。第24窟塔柱上层龛内雕刻佛传故事。北周石窟开凿工程向北发展,集中于圆光寺、相国寺区域,规模大、造像精,现存主要窟有第45、46、51、67等窟,都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每面各开一大龛,四壁亦开龛,有的一壁三龛,龛形雕饰华丽。第45窟和46窟是须弥山最繁丽的洞窟。第51窟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组成,主室宽13.5米、高10.6米,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后壁通宽的宝坛上并列3尊坐佛高达6米,雄伟壮观,在现存北周造像中最罕见的杰作。隋唐时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相国寺以北、以唐代石窟数量最多,一般4~5米见方,沿正壁和左右壁设马蹄形佛坛,成铺的造像配置坛上,5尊或7尊,多至9尊,不另开龛。第105窟是一座大窟,俗称桃花洞,主室内有近6米高的中心柱,柱四面和壁面开大龛,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第5窟(大佛楼)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龛。龛内倚坐佛像高达20.6米,是现存可数的唐代大佛像之一。须弥山保存着造像350余身,题记33则,壁画7处,明代石壁3通,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笔重要的遗产,对于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须弥山石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座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观察,只见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学者推测,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脚下,眼前似有云雾缭绕,耳旁隐听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
须弥山石窟遗存的石窟,反映了我国从北朝中期到隋、唐以来各朝代的佛教石刻艺术,是丝绸之路北线的珍贵文化遗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北朝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完美,它的体态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等各个时代的题记多处,这些题记,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火石寨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城北部18公里处,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0千米。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尤其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关于火石寨得名还有一个传说:这里原本叫做穆柯寨,是穆桂英的大寨。宋将孟良为了破解辽兵布下的“天门阵”,便向穆柯寨借取镇寨之宝——“降龙木”。穆桂英自然没有轻许,孟良只好放火烧山以此逼迫穆桂英,结果火烧红了山上的石头,穆柯寨因此变成了“火烧寨”,而火石寨就是“火烧寨”的谐音。至今,民间还将西吉县城叫做“穆家营”,据说就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前驻扎军队的地方。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98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造型最丰富、规模最宏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质地貌群。景区内火石寨“丹霞”地貌有丹崖、丹峰、怪石等奇特景观,极富科考价值。奇山、岩层、茂树、洞窟,堪称“四绝”。火石寨丹霞地貌总面积达1400公顷,造型景观主要在整个山区的西北部,石城和云台山(扫竹岭)最富特征。奇特的天然造型,似鬼斧神工,千姿百态。有的像金字塔,高耸入云,与广西桂林的丹霞地貌极为相似,岩石层面近似水平,垂直发育;有的像古城堡,顶平、身陡、麓缓、其“身陡”的外在形态,是丹霞地貌明显区别于一般红色丘陵的主要特征;有的像飞来石;有的像匐地的凶猛兽;有的像楼房,一层层的窗户敞开着青秀的心灵;有的形成平顶方山赤壁的面貌,威严里有着清秀圆润……
火石寨丹霞地貌景区四季景致变化无穷,令游客惊叹不已。暖春时节,漫山野花竞相开放,云雾缭绕的丹山绰约,令人心旷神怡;盛夏,山色鲜亮,灿若明霞,坡地绿草成苗,连绵不断,平地作物缤纷,气候凉爽,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深秋,野果飘香,红叶似火,山若赤壁,麦浪滚滚,天似苍穹,积云雪白,蓝天、白云、丹山、金麦、绿树、色调明快,一副绝伦的自然风景画卷;隆冬,白雪压顶,红崖片片,白桦亭亭玉立,十分壮观,给人似粗犷雄宏的美感。
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处石窟建筑,和须弥山石窟一脉相承。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从北魏开始凿造,盛于隋唐,数处石窟均凿建在百余米高的石崖绝壁上。置身其间,心清神爽,飘飘欲仙。民国《西吉县志》在介绍云台山时说,“山高峰峻,深洞危桥,重峦叠翠,曲而幽深”,“每遇山雨欲来,必先油然作云。即晴亦多烟岚。啼鸟钟声,隐约其中,花香扑鼻,足堪娱目”。这里有扫竹岭,石寺山,禅佛寺三处石窟,各有特色,他们都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有机结合。
1、火石寨石城
大石城位于云台山山顶,四面峭壁陡立。石城周围有炮架山、七里宝山、将军山、照壁山等陡峭峻峰环抱,只有东西两端有峡谷可以通到外面的世界。地形险要异常,易守难攻。大石城曾是西吉八景之一,称为“石城天险”。整个大石城形状像一头卧牛,东南角有人工开凿的石阶用以上下攀登出入,现保存有大量的明代军事建筑。明代时,石城因满俊曾据此与明军大战而著名。明显宗成化四年(1486年)夏四月,落居固原的蒙元后裔“土达”满俊背叛朝廷,聚众起义,以石城为据点,与前来围剿的官兵抗衡,从此满俊与石城皆因此而闻名于史籍。而今石城依旧,与周围的山峦共同构成乐一道景观,吸引人们去追溯和游览。
2、禅佛寺石窟
禅佛寺石窟位于西吉县火寨乡蝉窑村,因其与固原县须弥山相连,又称“须弥山禅佛寺”,为唐朝佛教禅宗派流传圣地。石窟凿造在一座尖顶宝塔式的石峰上,石峰高约120米,犹如长矛刺天,四壁悬空,奇特异常。若攀上峰顶,云雾飘然脚下。石峰东西现存石窟10孔,残存壁画、石雕须弥座等。其中最大石窟在距峰顶15米处,呈长方平顶式,当地居民供泥塑神像三尊。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深15米,宽4米,高5米,洞内能容纳百余人。石窟主峰四周奇峰怪石或崛起凌空,或沉落幽谷,形态各异。
3、扫帚岭石窟
扫帚岭石窟位于西吉县城北15公里,火石寨乡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岭上生长做扫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称“云台山”、“西武当”。这里林木葱茏,流水清澈,特别是奇特高耸的石山给人以“桂林山水”的感觉。山峰神态仙姿,颇具风采。扫帚岭主峰四面绝壁,惟东北角有人凿石阶可攀,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山上人文建筑融为一体。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牛王殿、万寿宫等洞窟30多孔分布在东西长约330米的石壁上,窟室多为长方形平顶式,为圆形穹窿顶。长方形大佛殿深9米,宽6.1米,高5.45米。石窟内造像多数已毁,残存石雕须弥座、佛龛、壁画。较完整的石雕像4尊,最大的是身高4.8米,腹围4.4米的立佛。石窟内还有3尊铜佛像,其一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424年—452年)所造;其二是宋代释迦牟尼鎏金铜像,高46厘米,重18公斤。扫帚岭石窟开凿于何时已无史料稽考,若铜佛像不是赝品的话,由此推测极有可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位于火石寨乡南的石峰群中,因山岭上生长做扫帚的毛竹而得名,故椰油称为扫竹林。亦称“云台山”或“西武当”。扫帚岭石窟是火石寨最多的石窟。主峰高百余米,状如驼峰。三面绝壁,只有东北方一径可攀登而上,形胜险要,陡峭之势与天水麦积山有相似之处,自地面凌空如刀削斧劈一般。再往上爬便是沿山势出现的凹凸不平的石台,石窟开凿在台的正面。穿过数道石门,方才能领略观赏这里的奇迹。大佛殿的立佛已是手足残缺,衣衫褴褛;有的洞窟内已无佛像,但雕像基座上的图案依旧清晰可辨;大部分窟里佛像已经荡然无存,是研究北魏至隋唐时期文化的重要资料。分布在各台上的水窖依然完好。
4、石寺山石窟
位于火石寨乡西南,因石峰上凿有石窟寺而得名。石寺山呈“山”字型,石峰高达百余米,拔地而起,绝壁巍峙,如欲登山,惟东面人凿石阶可登。石窟凿于隋唐,现存长方形大小石窟8孔,水窖4眼,石窟内造像被毁,残存佛龛、壁画。因其与扫帚岭石窟相连,又名“后云台山”。
西吉火石寨以它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敞开胸襟迎接八方游客。
四、宁夏的长城
中国自秦至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皆有遗址,宁夏境内现存有不同时期的长城共计有1500多公里,其中墙体可见的有500多公里,几乎境内每一个市县都有长城遗迹分布。宁夏的长城、堡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派兵修筑长城驻防,此后几乎各朝都在宁夏屯垦驻防,修筑寨堡、长城等城防工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遗迹留存。由于宁夏降水量较少、人口相对稀少,所以,遗留下来的长城、堡寨数量较多而大多保存完好,故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宁夏的长城主要是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战国秦长城位于宁夏固原市境内,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经固原、彭阳,东西横贯而出到甘肃镇原县。在宁夏境内存有200多公里。隋长城位于宁夏灵武市黄河东岸,向东延伸进入陕西境内,现存约350余公里。宁夏境内的明长城则是宁夏境内分布最广、保存最多的长城,现存有西边墙、东边墙、北边墙和固原内边墙4条骨干边墙,全长1300多公里。宁夏留存下来的这些明长城大多为土制长城。
1、东边墙:发现大量“品”字形绊马坑和暗道
明长城河东墙总长度为180公里,分布着敌台508座、烽火台67座、铺舍12座、城址7座。宁夏河东边墙修筑于明成化十年,这段长城的走向,始于银川市兴庆区临河镇黄河岸边的横城村,于盐池县苟池东北3公里处进入陕西定边县的周台子。当时为了防止河套的蒙古人进入银川平原抢掠,三镇总制刘天和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沿黄河东岸,“修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以截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这道长堤是河东边墙向北的延续,由于比河东边墙低矮,有如河堤,故而称作“长堤”。“陶乐长堤”现存长度为331米。这段长城修筑工程比较简单,加上紧靠河边,大多已被河水泛损,所留遗迹不多,现在高仁镇以南尚有遗迹可寻。在长城外侧,发现了大量排列规整有序的“品”字形坑。虽已被风沙填平,但在地表之上的遗迹现象却呈现的十分清楚。这些“品”字形绊马坑,距长城边墙约50米,均随长城并行。“品”字形坑均挖置在地势比较开阔平坦,便于敌骑驰骋的地段,是为加强防守而设置。
2、北线长城:“山河之交,中通一路”
北线长城西起贺兰山北,经惠农、大武口、平罗东至黄河西岸,嘉靖九年(1530年)修筑,古人称之为“山河之交,中通一路”。墙体长20公里,其中惠农的旧北长城近6公里。北长城起点掩映于田间坟头处仅存的几点土墙,成断续状,向东则踪迹全无。沙地处的北长城仅存地基,流沙掩埋情况较为严重。截至于与贺兰山山体中相接的枣儿沟处。旧北长城位于红果子镇,平地处以夯土筑成,高山上则以石块垒砌,全长5836.4米,其中土墙3717.7,石墙2118.7米,是北线长城的主体,保存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