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宁夏旅游地理
19234200000006

第6章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

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宁夏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历史环境和民族风情,构成了宁夏丰富多彩而又富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一河两山两沙两文化”构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主体(黄河、六盘山、贺兰山、沙湖、沙坡头、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目前宁夏旅游业已建成了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沙坡头旅游区,六盘山旅游区“一带两区”三大旅游板块。其中,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4个,开放景点90多处。青柏连天的峻岭,苍茫厚重的高原,挑战极限的沙漠,水陆交织的平原和碧波荡漾的湖泊构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幅奇伟多姿、风景奇丽的壮美画卷。同时,历史悠远的黄河文化、风格独特的伊斯兰文化、神秘莫测的西夏文化、多元的移民文化与浓郁粗犷的边塞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为宁夏旅游奠定了基本的精神底色。巍巍贺兰,镌刻着游牧民族的壮丽史诗;九曲黄河,延传着中华文化的一脉书香;西夏王陵记录着远逝文明的历史沧桑;中卫高庙见证着“三教同源”的旷世奇观。

一、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

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其范围涵盖了银川市、石嘴山市全境以及与银川市相邻的吴忠市的部分区域,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以贺兰山和黄河串起来的西夏文化和回族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品牌景点主要有西夏王陵、沙湖、贺兰山岩画、西部影视城等。

(一)西夏王陵风景区

西夏王陵风景区由西夏王陵、滚钟口、拜寺口和三关古长城四景区组成。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西夏王陵三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的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俗称“昊王坟”。是旅游者经常参观的一座王陵。景宗李元昊(1004—1048)1038年称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袭位后,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他接受宋的先进文化,由根据党项的民族特点确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李元昊与辽,宋之间进行了一些战争,取得胜利,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诛杀,纵情享乐,强夺太子宁凌噶妻为后,被宁凌噶刺死。死于1048年,时年45岁。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泰陵是整个陵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

阙台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低龄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

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向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

陵台:陵园北高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

神秘的西夏陵是银川西部贺兰山下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们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它以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2、滚钟口

滚钟口,在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现是宁夏最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滚钟口,俗称“小口子”。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滚钟口,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是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其拥有的花岗岩风蚀地貌景群。这里还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建筑,反映了当地宗教派别和睦相处的氛围。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等组织联合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滚钟口的历史典故、传说和大型建筑遗址之谜更让滚钟口添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等组织联合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春夏之际,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景区山道上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尤以初春时节景色最美,山花争艳,泉水淙淙,山腰绿荫葱葱,山巅白雪皑皑,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贺兰晴雪”。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3、拜寺口双塔

在距首府银川市四十六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拜寺口内,就坐落着西夏时期的一对古塔——拜寺口双塔。双塔东西对峙,距约百米,皆为八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双塔平地直起,底层较高,平素无饰,既有中原砖塔的特点,又有西夏藏传佛教的传统风格,集绘画、雕刻和佛塔建筑艺术于一体。据专家介绍,此双塔是中国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远远望去,它们就像两个相距百米的孪生姊妹矗立在山口两旁,亭亭玉立,挺拔俊美。史料记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通晓浮图之学,即使在战乱时期,西夏的统治者仍不忘兴办佛事,拜寺口双塔作为中国最大的西夏皇家寺庙建筑遗址群,曾经辉煌的历史不但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其在建筑上的精湛技艺也令人拍手称赞。

在塔院内北山坡上,有62座西夏塔林遗址,并有岩画分布。在遗址下,制作有大型塔林复原微缩景观,供游人观赏。塔院内有多处考古探方,可以看到大面积砖铺地面及柱础、回廊、台阶、下水道等寺庙遗址。在双塔北侧山上,是一座巨大的天然佛像造型,双塔即建在自然造像两侧,是古代寺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

4、三关古长城

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十年(1531年)宁夏佥事齐之耗“万金”,修筑了南起大坝堡,北连三关口,长达80公里的长城,后被风沙填平。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重新奏筑修葺了旧有边墙,增筑了三关口以北长城。头道关关墙南北与长城连接。北侧城墙沿山脊向北延伸,墙体以石块垒砌,城墙每段拐弯处,各有墩台一座,墙、墩台现已残损,仅留部分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