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机场。
起飞前的一切准备都已结束,送行的人员都已退出了跑道,飞机的引擎发出了轰隆隆的响声。机头上的螺旋桨已开始转动。
正当飞机即将起飞的时候,跑道上腾起了黄尘,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直朝飞机冲过来。
人们看清了,那个人正是孙维世。她的手不停地挥着什么:“请等一等,请等一等!”
跑道上有人出现,飞机自然不敢起飞。
孙维世跑到飞机前,飞身下马,扔掉马缰,双手举起那张毛泽东写的批条大声地说:“毛主席同意我去苏联了!”
送行的人们再次围了过来,大家才发现孙维世的脚上穿着一双草鞋。已经来不及了,孙维世穿着草鞋坐上了飞机,飞机从延安机场起飞,孙维世的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现在她不但可以到莫斯科去,同时也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而这一切都是她经过努力得到的。
飞机飞了一段时间后降落在兰州机场加油,为明天的起飞做准备。国民党甘肃省主席朱绍良亲自到机场来迎接,周恩来这时才让人想法找来一双布鞋让孙维世换上。
在孙维世登上飞机的前一天,母亲任锐接到通知到重庆工作,她和任均沿着延安的山路送亲人去远方。那时她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第二天就会乘飞机去一个更加遥远的异国,没有来得及跟延安的亲人打一声招呼,到新疆后便抓紧时间给任均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六姨:
连我自己也想不到,送妈妈走的第二天早上就这样匆促地离开了你,这个原订的来看你的星期日之约也不能赶到,我想你一定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我!六姨,分别了,工作是由组织分配的,去的方向住址也未定,暂时的通信恐怕不很容易,有可能的话,我一定不会忘给你写信的。
六姨,希望你千万不要难过。送别妈妈时,我们俩的眼泪都是不该流的,我愿望你是又快乐又健康。见面并不是困难的事,我们应该努力自己的工作或学习!
还账零用后,钱还有多少?这五块钱带给你用!妈妈处我已有信及电报给她,她的通信处:
“重庆,机房街70号,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你有工夫多写信给她!
匆祝
努力与康健!
友梅A
飞机加完油之后,孙维世跟着周恩来夫妇从兰州飞往莫斯科。
莫斯科——赤色之都,宽阔的街道,漂亮的大剧院,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流,以及克里姆林宫上闪亮的红星,举行盛大阅兵式的莫斯科红场……这一切使孙维世感到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神圣。
最让孙维世沉醉的是俄罗斯的歌剧与舞蹈。苏联是一个酷爱艺术的国家,在首都莫斯科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歌剧院,她时常独自跑到那些剧院门前,在那里徘徊——因为自己的口袋里没有钱,买不起入场的剧。
知女莫如父母,周恩来和邓颖超都知道孙维世酷爱表演艺术,对俄罗斯歌剧和舞蹈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一有时间,周恩来夫妇就会让苏联朋友带着孙维世去看俄罗斯歌剧。
周恩来一边治病,一边为孙维世的未来考虑。
当时有许多烈士和中央领导人的子女都在莫斯科学习,他们有的学军事,有的学工业,有的学核原子科学和水利,但却很少有学习俄罗斯戏剧的。
周恩来夫妇看到孙维世对俄罗斯歌剧很喜欢,就鼓励她认真地学习这门艺术。他们先将孙维世送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俄文、学政治,为将来报考苏联艺术学院做准备。接着鼓励孙维世报考苏联表演艺术的最高学府——莫斯科戏剧学院表演系或导演系。孙维世对这个决定既高兴又有些担心,因为她初到苏联,除了专业之外,首先要过语言关。
孙维世是坚强的,她立刻放弃了许多外出参观和游玩的机会,一头扎进了紧张的学习。
1939年秋日的一天,周恩来夫妇带着孙维世来到在莫斯科国际党校,看望在那里学习的中国同志。
听说周副主席来看望大家,校园里一下子沸腾了。学员们涌到校门前,自觉地列队欢迎周恩来一行。接见中,活泼的孙维世站出来,指挥大家唱延安的革命歌曲和流行的陕北民歌,所有的人都被孙维世那火一样的热情与音乐指挥的才能所倾倒。虽然学员中有些人五音不全,平时很少纵情唱歌,但现在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完全不顾自己是否唱走了调子,也跟着孙维世的指挥唱起来。据在场的林利回忆:“最好笑的是刘亚楼同志(中国空军创始人之一,首任空军司令员),他一本正经地跟着大家唱,完全不顾什么调子,等于背诵。至今我还记得他‘背诵’的那首‘月儿弯弯影儿长’的歌,一字不差,但只是大声背诵而已。”
大家跟着孙维世一起唱啊,跳啊!在这异国他乡,一种同胞情、同志情、革命情紧紧地包围着他们。周恩来夫妇看到这种情景非常高兴,也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一首之后,周恩来对孙维世说:“维世,你再指挥大家唱一首!”
孙维世活泼开朗,很快得到了学员们的喜爱,以后大家总盼着她来。她每来一次,就组织大家唱歌跳舞,给整天都被锁在校园里埋头学习的学员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经过半年多时间,周恩来的骨伤在苏联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已开始好转,他决定与同在苏联的任弼时、蔡畅一起回国。
但是,孙维世的考试成绩还没有下来,于是他们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让孙维世留下来一边补习俄语一边等待消息,并嘱咐她,如果考上了就要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的新中国戏剧事业做出成绩来。周恩来夫妇的鼓励使孙维世感到格外温暖——这是父亲的嘱咐,这是母亲的关怀啊!
1940年3月的一天,踏破冰雪迈向春天的莫斯科乍暖还寒,天高云淡,即将归国的周恩来夫妇在莫斯科市内的“留克斯”(共产国际宿舍)会见了前来送行的苏联共产国际干部部的马尔特维诺夫。周恩来将孙维世和林伯渠的女儿林利叫到跟前,当面将两位中国姑娘托付给马尔特维诺夫。周恩来说:“以后这两个孩子要留在莫斯科生活、学习,请你从各方面多多关照。”
马尔特维诺夫对周恩来非常尊重,当即表示:“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地照顾这两个中国孩子。”
令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马尔特维诺夫接着向他提出,希望孙维世和林利都加入苏联国籍,以便将来在苏联人中过党的组织生活,也便于更好地照顾她们。
当时,因为各种原因,已有不少在大革命前后来苏联学习的学员和翻译加入了苏联国籍,并不得不在苏联娶妻生子,孙维世和当时的年轻人调皮地将他们叫做“老面包”。
一听说自己要成为“老面包”,孙维世和林利都直摇头,表示坚决不愿加入苏联国籍。
马尔特维诺夫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不更方便吗?”
孙维世说:“感谢马尔特维诺夫同志的好意,不过我有我自己的祖国,在苏联学成后我一定是要回去的,我要为自己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去工作。”
周恩来看看孙维世和林利,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对好心的马尔特维诺夫摊开双手说:“你看,孩子们自己不愿意。”
马尔特维诺夫只得点点头,表示尊重两个孩子的选择。
周恩来夫妇回国不久,就收到了孙维世考取莫斯科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消息。
孙维世——一个来自远方的中国女孩,在不认识一个俄文字母的情况下,经过半年多的发奋努力,终于迈进了苏联表演艺术的最高学府。
入学那天,她把自己的东西打成一个小小的背包,背着来到学校。站在学院的大门前,抬头看着那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校门,孙维世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将来用学成的艺术更好地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她没有想到,自己在这里一读就是整整六年。这中间她学完了表演系的全部课程后又专修了导演系,成为国际表演艺术著名教授尼·米·戈尔卡科夫和米·米·达汉诺夫的学生——这在当时近乎“奢侈”,因为其间苏联发生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无数教授都扛着枪上了前线,而她和许多“国际学生”在共产国际的安排下,撤离了莫斯科来到高尔基城,后来又转移到苏联东部的一座名叫乌法的小城,直到战局好转才回到莫斯科。他们在战火纷飞中没有荒废学业,这使孙维世和许多中国同学对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充满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孙维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个科目的成绩都很优秀。
那时的苏联,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理想和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时代。孙维世与同时代的青年人相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得到这样的教育是幸运的。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浑身洋溢着青春的热情,走到哪里就将歌声与笑声带到哪里。对于莫斯科的一切,她都感到新鲜,感到有趣。放学之后,她会与同学跑到公园或剧院去,将书包往售票窗口一扔,说是要买票。售票员一看,知道她们是学生,就卖最低价的票让她们进去,她们就在里面充分感受各种文化所带来的愉悦。据与孙维世一同在苏联学习的林利回忆,“和孙维世一起,我感受到了真正的青春的欢乐。我得承认,我很受她的影响,她活泼开朗,诙谐调皮,处处都能发现令人开心的趣事。和她在一起,我已完全不是在党校学习时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那个小学员了。”“我和维世在莫斯科过得也很有意义。除了前面说过的以外,还有许多小事也都令人怀念。我们两人在冬天早晨上学来不及吃早饭,常常在街上买两个热乎乎的油炸包子,果酱馅的或小米鸡蛋馅的,一边走一边吃。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滑得很。有一次走到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两个竟不约而同的摔倒,书包掉了包子还紧握不放。在以后的年月里,每次去莫斯科,走到这里,我便不禁想起和孙维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像两个孩子,度过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俄罗斯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民族,赤都莫斯科歌剧院、舞剧院、话剧院、电影院遍布整个城市。除了上课之外,她与同学时常流连于莫斯科的博物馆、歌剧院、美术馆、图书馆、画廊、公园与纪念馆,感受着这个伟大民族流动着的文化血脉,被这些灿烂的文化所浸染与激动。特别是莫斯科的地铁,那里如同一座艺术的宫殿,凝聚了这个民族艺术的才思,使乘客不得不停下脚步观赏。她时常独自一人走进地铁站,并不乘坐地铁,而是久久地站在那里观赏一幅幅画。她那时的俄文水平并不高,硬是靠着一本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竟然“啃”完了好几本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
在这些艺术的圣殿里,孙维世去得最多的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列宁博物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林利回忆:“著名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是莫斯科的一绝。进入里面,感受到美不胜收。为了一幅画的欣赏,我们(林利与孙维世)不知花了多少时间。以后每次去仍然流连忘返。莫斯科的博物馆里,展品和讲解都安排得极好。我和维世去得较多的列宁博物馆,在里面既可以学习苏共党史的知识,又令人感到列宁的亲切和可亲可爱,丝毫没有枯燥的感觉。还有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者)博物馆,就在高尔基大街上,我们去的次数最多。馆长就是他的夫人。她亲自为我们讲解,令人特别真切地领悟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崇高品格。每经过一次对这种场所的巡礼,都会感到思想的充实和净化。”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不单单是思想的充实与净化,也对孙维世未来道路的选择,对于她未来艺术的成就,对于这位美丽、圣洁而又才华出众的女艺术家灵魂的塑造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令孙维世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她全力以赴投入学习的时候,有一个人竟然搅乱了她平静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