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往常一样,孙维世一早起床,拿着书本在学校的操场上朗读?俄文。
操场四周长满了绿树,树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早起的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摇落的晨露不时发出轻盈的声音。脚下的小草绿茸茸的,如同一块绿色的地毯,踩在上面软软的,舒服极了。
能在这样优雅的环境中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她不由猛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开始大声朗读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学校的高音喇叭响起来了:
老师们、同学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们:
……德国法西斯突然向我们的国家发起了进攻,他们妄图扼杀我们的苏维埃政权,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保卫我们自由幸福的生活,保卫我们的父母儿女,布尔什维克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战斗……我们有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有英雄的苏联红军,有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布尔什维克号召青年都拿起枪来,走上前线,保卫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团结在斯大林的旗帜下……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苏维埃政权,我们不怕流血,不惜牺牲……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立刻,学校里所有宿舍楼和教学楼的窗户都打开了,接着便有一群一群的青年学生拥向操场,大家屏气凝神地听着学校的广播。
孙维世紧紧地捏着手中的书本,她为这样的消息感到震惊,预感到苏联将要发生战争了,她无法再平静地读下去。
不知是谁唱起了那首《假如明天战争》的苏联歌曲,接着,聚满了师生的学校广场上,大家立刻齐声唱了起来:
假如明天战争,假如敌人进攻,
我们就要在敌人的领土上消灭敌人……
我们坚信苏联红军所向无敌。
这是孙维世来苏联后学会的第一首苏联歌曲,非常喜爱那豪情满怀的歌词与激昂澎湃的旋律,深深为这首歌里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仇恨敌人,憎恶战争,献身民族自由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于是也跟着大家唱了起来。歌声很快地汇成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在校园流淌。
下午,学校里来了征兵的部队,他们在操场摆上几张桌子,就开始接受报名的学生。
孙维世看见许多苏联同学都跑向那里,操场上排起了长长的报名?队伍。
这一天是1942年6月23日,就在前一天,也就是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起了突然袭击。由于苏军事先没有防备,德军一夜之间长驱直入数百公里。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一路向前,仓促上阵的苏军节节败退。
孙维世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深深知道一个国家被法西斯奴役蹂躏的痛苦。她完全理解那些苏联同学,她自己在国内的时候,不也是吵着闹着要上抗日前线吗?
她在报名参军的队伍里发现了几位教授,他们都已年过半百,头上已露出了稀疏的白发。
孙维世被深深地感动。她跑过去,向几位教授深深地鞠躬,然后排在他们后面。
招兵的红军军官们一个一个地登记,一个一个地进行目测,批准了的就当场发给一个证件,让他们回家去与家人告别,然后前往所属的红军部队报到。
轮到孙维世时,军官问她的家庭住址,她回答:“中国。”军官抬起头来看着她,然后摇着头说:“不,不。”
孙维世说:“为什么?”军官说:“你是外国人。”
孙维世争辩道:“难道外国人就不能反法西斯了?”
军官只得向她解释:“我们没有接到上级这样的指示,所以不能接受你。”
如同当年在八路军办事处门前要求上前线去参加抗战一样,孙维世就站在报名的桌子前,不同意就是不走。
红军军官见她如此软磨硬泡,有些生气地说:“你这样也是不行的,我们不敢违背上级的指示办事的。”
孙维世说:“那就请你们请示请示上级吧。”
第二天,招兵的军官再次来到学校,他们明确地告诉孙维世,上级不批准她这样的外国学生上前线。
原来,早在1939年孙维世同周恩来夫妇来莫斯科的时候,周恩来就曾找过斯大林,并与斯大林有一个口头协议。这个协议的内容是:以后不管苏联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让这些来苏联学习的中国革命烈士的子女上前线,以保存这批烈士的血脉。
这是孙维世所无法知道的。正是有了这条口头协议,所以孙维世的要求没有得到批准。
于是,孙维世约林利一起,向共产国际写信,认为作为一名在苏联学习的中国学员,有责任为苏联的卫国战争服务,要求批准自己上前线。共产国际没有给予答复。
批准参军的苏联同学一个个地来与她告别,看着他们穿上军装,背着干粮口袋,非常威武的样子,孙维世心里十分羡慕。
根据规定,苏联对于这些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在生活上有一些相对特殊的照顾,特别是在食物上给了相应的优待,配给上也是尽量把好的食品给他们。
战争爆发,苏联国内食物困难,工人和市民们都靠政府配给的黑面包生活。
既然不上前线,为什么还要配给自己白面包呢?孙维世向学校领导提出,不要配给的面包,要同大家一起排队领黑面包。
每天早晨六点,校园里的高音喇叭就开始播放苏联著名歌唱家芭芭诺娃唱的《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这首歌曲又名《夜莺》,孙维世和同学们每到这时就会翻身起床,推开窗户,大声地跟着唱:
夜莺啊,夜莺,
你不要唱!
让我们的战士再多睡一会儿吧,
睡一会儿吧!
春天已来到了战场,
战士们不能入梦乡,
啊,这不是因为炮在响,
是因为夜莺又在唱,
难道你忘了是战场,
冒失的夜莺你还唱!
夜莺它管什么战场,
它为它的生活在歌唱,
啊,战士们想起了家乡,
家门前绿的花园里,
有夜莺整夜在歌唱,
还有人等我们回家乡。
到明天又要拿起枪,
命运使我们这样,
啊,离别了妻子和田园,
坚强地走上战场,
战斗里步步前进,
我们要打回家乡!
啊,夜莺,
不要唱,不要唱,
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
夜莺啊,夜莺,
你不要唱!
让战士们再睡一会儿吧!
这首根据苏联诗人法第扬诺夫写的诗所谱的歌曲,不仅抒发了战士在前线勇猛冲锋的勇敢与悲壮,同时也唱出了他们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以及面对强加在头上的战争的无限惆怅和忧伤,唱着唱着,孙维世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前方不断传来战争失利的消息,德军逼近莫斯科,空战在莫斯科上空激烈展开,德军的飞机像蝗虫一样布满莫斯科的天空,但很快遭到了苏军空军的有力还击,双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空战,终于使德军的飞机再不敢在白天飞入莫斯科的上空。每天晚上,除了苏军空军的飞机护卫着莫斯科上空之外,探照灯照遍全城,高射炮形成强大的火力网,天空中放满了五颜六色的大型气球,扰乱、迷惑、阻止着敌机的入侵。敌机常常趁着夜色向市内投掷大量燃烧弹,因此每幢楼都派了执勤人员,昼夜守护。孙维世也参加了守护大楼的行列,被派到楼顶上值班。楼顶上放有沙袋和铁锹,当燃烧弹投于楼顶还未燃烧的一瞬,就要想法用铁锹和铁夹将它们扔到楼外空地,如果来不及扔,就要想法用沙袋将它包裹上,以防扩展火势。
德国法西斯的军队一天一天逼近莫斯科,在校园里,已经能够听见隆隆的炮声了。
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将所有的“国际学生”全部转移到后方城市。
辅导员找到孙维世,可是她回答说:“老师,我不走。”
老师看着这个倔强的女孩子,劝道:“前方的炮声都能听到了,如果不早点转移,到最后怕就来不及了。”
孙维世肯定地说:“我不走,我要和苏联人民一同战斗。”
老师没有想到一个如此瘦弱的中国女孩子,竟有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她被这个中国女孩子的精神深深感动,一下子抱住她说:“你是个女孩子,听老师的话,跟着后撤的队伍转移到后方去。”
孙维世认准了,就是不撤,她说:“老师,我不能上前线,现在我的岗位就在这里,在自己的学校,在苏维埃的土地上。”
说完,孙维世一下子跑出校门,参加了前往前线的救援队。
一位来自中国的姑娘,在这枪林弹雨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出现意外,上面追查下来可不是小事。救援队的领导见她不肯离开,就让几名身高体壮的苏联妇女上前来,打算将她强拉上后撤的汽车。
孙维世一下子坐在地上,任那几名妇女如何用力就是不肯起来。就在这时,一发炮弹在前面不远处爆炸。
前面传来声音:“救援队,快,有人负伤了!”
听到这话,孙维世一下子从地上跃起,冲向刚才炮弹爆炸的地方。
这里被炸了一个巨大的坑,在坑的旁边倒着一名战士。他是在拉电话线时被突然袭来的炮弹炸伤的,弹片将他的棉衣都炸开了,一只手臂被炸断,血不断地流着。
孙维世来不及向救援队要绷带,立刻从自己的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来,紧紧地包扎在伤员的伤口处,然后背起伤员就向后撤。
那几名妇女立刻跟上来,帮着她将伤员扶上担架。
当伤员躺在担架上的时候,孙维世背上的衣服早已被苏联红军战士的鲜血浸红了。
炮弹不停地四处爆炸,救援队的负责人不再动员孙维世离开了,向她挥挥手说:“勇敢的中国姑娘,好孩子,跟着我们向前冲吧!”
战场上被送下来的伤病员越来越多,为了抢救他们的生命,需要大量的血液输给这些人。储备的血液根本就不够用,苏联政府号召后方群众大量献血。
孙维世加入了献血的人群。
当排到她的时候,负责抽血的护士看着她的黑头发和黑眼睛,直朝她摇着头:“不,不。”
孙维世问:“为什么?”
对方还是那句话:“政府有令,不能让你们这样的国际学生?献血。”
孙维世倔强地说:“前线不让我们去,难道不能让我们在后方为前线的红军做一点事吗?”
护士说,她没有办法,得去问医院的政委。
孙维世于是走进了政委的办公室。
政委见这个中国姑娘如此执著,实在拗不过她,只得向上级打电话请。
孙维世就坐在政委的旁边,听着他打电话。当得到这位政委答复同意她献血时,高兴地跳了起来,然后站在那里,调皮地向政委敬了个军礼:“谢谢你,政委同志!”
政委给她写了张条子,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说:“应该谢谢你呀,可爱的中国姑娘!”
鲜红的血液从这位中国姑娘的血管流进了采血的针筒。抽了一会儿后,护士发现孙维世的脸色发黄,就劝她说:“姑娘,已经抽了近200毫升,不少了。”
孙维世感到头晕,浑身直冒冷汗,可是她咬着牙说:“再抽一点吧,没有关系。”
就这样,在她的要求下,护士抽了400毫升。
当针头从血管里拔出来的时候,她顿时感到天旋地转,一下子就倒了下去。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姑娘!姑娘!”人们围着她不停地呼喊着。可是,她却什么也不知道了。
医生跑来了,命令大家立刻将她倒悬起来,几名护士在她的身上轻轻地进行拍打。终于,孙维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她活了,她没有死!”周围的人们都欢呼起来。
“中国姑娘,你真是个好姑娘!”几名年长的护士紧紧地抱着她,流出了泪水……
1941年10月,孙维世从莫斯科被疏散到乌拉尔山下的乌法城,直到1942年才随共产国际机关返回莫斯科。
1945年5月8日夜晚,孙维世刚刚入睡,就被外面传来的声音惊醒,以为是德军的飞机又来空袭,急忙起身往楼下跑。当跑到楼下时,只见整个校园里一片沸腾,这时才听到广播里传来苏联著名播音员列维坦那沉浑有力的声音,他向苏联人民报告了德军投降的消息。
当年气势汹汹的法西斯终于被人民英勇的抵抗击败了。多少苦难,多少付出,多少英雄的苏联儿女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想着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见到的一切,孙维世禁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承担了家国之难,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她急忙走上街头,只见大街上涌满了欢庆的人群,共产国际学校的西班牙学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而孙维世看到最多的,却是许多苏联人默默地站在那里,一个个泪如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