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19256800000003

第3章 偶晤孙中山私人秘书李贞白

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郊魏家山,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因家境贫寒,自幼发奋苦读,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孙炳文在京师大学堂学习期间,参加了京津等地激进青年组织“铁血团”。1910年初,孙炳文、俞云纪、黄复生、刘云门和汪精卫奉密令刺杀宣统时期的摄政王载沣。事败后,汪精卫、黄复生被捕入狱,孙炳文常于星期天约友前去探监。汪精卫等人保释出狱后,孙炳文仍赞同之前的革命主张,后加入同盟会,并以同盟会京津分会文牍部部长身份兼任《民国日报》总编辑。

1913年,孙炳文参加“铁血团”暗杀窃国大盗袁世凯,事败后被通缉。为躲避追捕,他从北京回到家乡四川南溪县。刚回四川时,孙炳文曾在南部县第三师范学校当老师。他在南溪办过贫民夜校,也在成都、遂宁教过书。

孙炳文胞兄孙炳章,此时在成都谋事,认识很多朋友,见他终日在山村当一名教书先生,怕这位胞弟沉闷,便约他方便时前往成都小住。

就这样,孙炳文时常往来于南溪和成都之间。他每到成都除了外出会友,大多时间都是关起门来读书。有一天孙炳章突然走进屋,拉着他的手说:“今天得让你把手里的书本放一放。”

孙炳文不解地问道:“难道你有什么急事吗?”

其兄笑着说:“我是想约你去会见一个人。”

孙炳文问道:“什么人?”

其兄说:“一个大人物。”

孙炳文不解地问:“什么样的大人物?”

其兄说:“你跟我去就知道了。”

孙炳文跟在其兄后面,从盐市口穿过总府街,再走过几道窄窄的小巷,便看见一座茶馆,弟兄二人就走了进去。

四川的茶馆里到处都摆放着竹椅,几张竹椅围着一张小桌,桌子上放着瓜子、花生之类,饮茶的人就围着这张小桌一边喝茶一边嗑着,有的还一边打麻将一边摆龙门阵(讲故事)。几个给客人加水的小伙计提着滚烫的铁皮茶壶,在人群中来往穿梭,只要有人呼唤,就会听到小伙计的回应声,然后你不用看人,只管用手轻轻地打开茶碗的盖子,那长长的壶嘴便会从你的身前或身后伸过来,在你还来不及看清楚是谁的情况下,已经准确无误地为你的茶碗里倒上了滚烫?的开水。

在靠窗的一张小桌前,有一位先生坐在那里,他戴着一副眼镜,一边喝茶一边看着手中的一张报纸。

弟兄二人走过去,那人便站了起来。

孙炳章指了指孙炳文,向那个人介绍说:“这就是我想向你介绍的我的胞弟,名字叫孙炳文。”

那人立刻向孙炳文抱拳问好。

孙炳章对弟弟说:“这就是我要向你介绍的李贞白先生。”

听到这个名字,孙炳文不由吓了一跳。他站在那里,看了看对方,心中不停地嘀咕:“这难道真是李贞白先生?”

那人见孙炳文有些犹豫的样子,就取下眼镜,向他点点头。

孙炳文仔细一看,此人中等身材,面容白净,举止文雅,于是抱拳很客气地问了声:“先生好!”

李贞白何许人也?此人早年曾任孙中山先生的私人秘书,积极参加同盟会的活动,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孙炳文此时能与他相见,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三个人便一边喝茶,一边各自谈起对时局的看法。

孙炳文认为,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建立由国民自己当家做主的国家,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使自己国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一步,如不这样,则国不能强,民不能富,兵不能壮,社会不能进步。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主张,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平均地权,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居于四川盆地中心成都的孙炳章虽然知道弟弟是一位“革命党”,但还是为弟弟这番激进的言论感到吃惊,他已完全不能认识面前这个经过几年京师求学而迥异于往昔的弟弟了。

李贞白却是另一副表情,他很少说话,只是专心地听着,面前这个年轻人的讲话深深地将他吸引,他不停地点着头,脸上不时露出笑容。

李贞白对孙炳文说道:“听了你的话,使我想起了与你年龄相仿的一个年轻人,你们两个所说的话,就像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

孙炳文听后感到吃惊,问道:“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李贞白说:“我们四川的老乡朱玉阶。”

孙炳文问道:“你说的就是那位靖国军的旅长朱德吧?”

李贞白说:“对,就是他。”

李贞白接着说:“朱德的部队现在正好要到四川驻防,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介绍你们两个人认识一下。”

孙炳文一听非常高兴,连说:“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