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19256800000009

第9章 褚民谊密报缉拿孙炳文

1925年的深秋,中国北方已大雪纷飞,而羊城广州仍然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位于珠江之滨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园里走来了一位身穿军装,肩上斜挂着武装带的教官。他站着朝不远处的操场看了看,许多学员正在操练,口令声和格斗声不时地从那边传来。

看到校园里一片沸腾的景象,他心里非常高兴,正了正头上的军帽,径直朝学校政治部的办公楼走去。

这不是别人,正是孙炳文,此时在黄埔军校兼任教官。

周恩来、孙炳文等人到黄埔军校任职,得力于张申府的鼎力推荐。1924年2月,张申府根据李大钊的提议从北京来到广州,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广东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任蒋介石的德语翻译。在廖仲恺家里,廖要他推荐在国外留学生中有才能的人,想聘他们到黄埔军校工作,张申府于是提供了一个十五人的名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回国不久,便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孙炳文到达广州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上校秘书,同时兼任广东大学教授,协助邓演达工作,并进入黄埔军校任教官,为北伐培养军事干部队伍。

1926年,孙炳文调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参加北伐的筹备工作。

1927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孙炳文被任命为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少将主任。

这一下孙炳文急了,他找到正在准备随军出征的邓演达说:“你们都上前线了,却让我一个人留在后方,这不行,我原本是个军人,应该让我上前线!”

邓演达与他开玩笑道:“你是不是认为给你个少将的军衔太小了啊?”

这一下孙炳文来气了,冲着邓演达说:“难道我们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当官?在革命中捞官的人,那是在用战友的鲜血来抹红自己的官帽啊,那是可耻的,是革命中的投机者!你只要能让我上前线,就是当一名士兵也可以!”

邓演达见孙炳文真的来了气,就劝道:“这后方可是我们北伐的大本营啊,不可小视,非你莫属。”

孙炳文更是不解地说:“这后方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前线杀敌才是我的本职。眼看着我追求大半辈子的事业就要开始了,你能让我在后方空怀这一腔热血吗?”

邓演达被孙炳文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可是,这后方没有一个可靠的人是不行的呀,于是对他说:“你一家子五个孩子,你走了他们怎么办?在后方负责筹备经费、器械、药品和补充战斗人员、训练骨干等工作,那也是很重要的啊!要是我们在前方没有给养,没有兵源,没有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给以补充,这个北伐如何能取得胜利?炳文啊,你的工作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小视啊!”

在邓演达的劝说下,孙炳文留在广州,担当起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的工作。

北伐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从前线传到广州,孙炳文听到后非常高兴。他一边在后方向广大民众宣传北伐的意义,同时积极地为北伐培养军事、政治干部,一批一批地送上前线。

他根本没有想到,一张黑色的大网正在悄悄地向着北伐队伍中的共产党人张开。

1927年4月2日,上海的天空阴沉沉的,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以及吴稚晖、张静江等人的提议下,国民党召开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弹劾共产党案》,要求“将各地首要分子就近按照治安要求,分别看管,制止活动”。

会议还拟出了197名“应先看管者”,孙炳文名列其中。

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无数共产党人的鲜血染红了黄浦江。

可是,远在广州的孙炳文却在前几天接到了邓演达从前线发来的电报,说是前方形势大好,需要充实大量的革命力量,让他火速赶往武汉,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厅长一职。

12日,孙炳文带家小和秘书赶往香港,准备在这里乘船经上海去武汉。此时的他,对于发生在上海的大屠杀全然不知。

同日,孙炳文乘坐法国邮轮从香港起航,沿着南中国海的海岸线,向着上海开去。

为了沿途不至于引起各种怀疑,孙炳文脱下军装,身穿长衫,头戴一顶博士帽,装扮成在外做生意的商人,与家人一起住在二等舱内。与他随行的秘书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张斗南、刘敏功、段霄笙等人住在三等舱。

这天下午,在舱里坐得有点发闷的孙炳文想到甲板上去散步,谁知这给他引来了灭顶的灾难。

孙炳文带着女儿孙维世走出船舱,来到甲板上,抬头看看天空,天是那样的蓝,那样的高远。在船舱里闷了很久了,他深深地猛吸了一口带着咸味的空气,感到心里特别舒畅。

“爸爸,那些是什么鸟呀?”孙维世用手指着跟在船后的一群白色海鸟问道。

孙炳文转过头来,只见几只白色的海鸟追着航船,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就对女儿说:“它们是海鸥,是大海上最勇敢的小鸟。”

女儿问道:“为什么它们是海上最勇敢的小鸟?”

孙炳文看着女儿稚嫩的脸说:“它们从来就不怕狂风暴雨,就是电闪雷鸣,它们也照样勇敢地在海上飞翔。”

女儿拍着小手,对他央求道:“爸爸,你给我抓一只海鸥。”

孙炳文不由笑了,对女儿说:“傻孩子,大海是海鸥的母亲,海鸥离开了大海就会死的呀!”

女儿不解地问:“它们也会死吗?”

孙炳文说:“是的,它们也会死的,不过它们都死得很壮烈。这些海鸥啊,无论飞到什么地方,到时都会飞回大海的上空,将自己的尸骨埋葬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

幼小的女儿没有想到这样可爱的小鸟也会死去,心里不免有些感伤。

正在这时,孙炳文在甲板上看到了一个熟人,立刻转过身去,拉着女儿回到自己的舱位里。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因为那个人也同时发现了他。

那个人名叫褚民谊。

褚民谊1884年出生于浙江吴兴。曾任中法里昂大学副校长,后又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及汪伪中央政治会议秘书处秘书长兼外交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宣传部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被判死刑。孙炳文留学的时候曾与他打过交道。对于孙炳文与留法学生中的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的交往,禇民谊早有所闻。

就在孙炳文回到自己舱位的时候,褚民谊也立刻回到自己的舱位,俯在小桌上起草了一份电报,说是有一名在逃的江洋大盗张彪,已乘此船前往上海,让上海有关方面注意,下船时立刻缉拿。

法国邮轮上是有电报服务的,不管什么人,只要按规定付了钱都可以通过邮轮的发报员将自己的电文发出去。很快,上海的蒋介石就得到了这个消息。

4月16日,这艘法国邮轮驶进了黄浦江,徐徐向码头靠岸。

孙炳文带着妻儿刚刚走出船舱,就发现码头上站着一排英国巡捕,他们在出口处一个一个进行盘查。

随行人员不由有些紧张,对孙炳文道:“怎么办?”

孙炳文沉着地说:“没有别的办法,我如果被捕了,你们要及时将消息送出去,告诉周恩来和邓演达、郭沫若他们。另外我的家小也只有拜托你们关照了。”

孙炳文刚迈到码头上,就被这伙英国巡捕逮捕了。

孙炳文问英国巡捕:“你们凭什么抓人?”

这伙巡捕说:“你,你就是我们要抓的大盗张彪。”

孙炳文不由哈哈大笑:“我不姓张,你们说我是张彪有什么证据吗?”

巡捕说:“你说你不是,又有什么证据?”

孙炳文说:“我本是个商人,带着妻儿老小,这就是证据,哪有带着妻儿老小行盗的大盗?”

这一问巡捕们没有了道理,可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放过孙炳文,指着站在旁边的褚民谊说:“你认识这位先生吗?”

孙炳文说:“不认识。”

褚民谊走上前来,笑着对孙炳文说:“主任先生,这里是上海,可不是广州,你自己做的事情可得自己负责。”

根本不知4月12日上海发生大屠杀的孙炳文,心想上海现在已被国民革命军占领,自己一个堂堂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的少将主任,有什么可怕的?于是理直气壮地说:“难道参加革命还有罪吗?”

褚民谊眯着一对小眼睛看着他说:“好,好,是条汉子。现在蒋总司令要找的就是你这样的人,你去跟蒋总司令说吧。”

孙炳文一听要带他去见蒋介石,更是爽快地说:“见蒋总司令有什么可怕的,好,我们走!”

孙炳文说着,转过头来向妻儿们挥挥手,就跟着英国巡捕走了,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