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12

第12章 误区五与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非(2)

课堂上必要的合作探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把握,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策划准备。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重点与难点,着力于问题的解决,启发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分配时间,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价值意义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且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引导进行深入讨论。

在时机的把握上,应该注意恰当地把握火候,特别是当课堂出现了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能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对各种问题有效地过滤,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性、有价值的深度性问题或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

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应该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恰当地进行引导,但又不能替代学生,要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要民主、要放手,特别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形成组内讨论“一言堂”,避免讨论没有深度而陷于一般化的走过场。

新课程推行到今天,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要进行反思、批判、改革,推陈出新,重建我们的课堂。但是,又不能矫枉过正,任何事情超过了限度就会物极必反。合作探究与讨论,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下大力气来精心设计、灵活运用,讨论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于教师能够发现典型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通过关注和把握学生在讨论中的兴趣、疑惑、感悟、收获,建立起一种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运行机制,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促进情感升华的目的。

集体备课成了思维抄袭

集体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

但目前,有许多教师却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在集体备课中失去了自我。

先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据网上报道:一所学校对外公开上五节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听课教师听到的五节课都是一个样: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他们不觉有点纳闷儿:为什么五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五位老师事前集体备课了。

案例二:

某校组织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数学组推荐小王老师先开课,内容是“长方形的周长”。为使教研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根据教导处要求,每个教研组先组织集体备课,为上课的教师在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上出谋划策,理出课例。

于是,教研组长应老师召集大家参与活动,每人先粗略地看一下教学内容,稍作思考,交流开始了。

小王老师先发言:“我是新老师,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各位多多帮助,多提宝贵建议。”

接着应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周长概念也不容忽视。在这里,教师应该创造机会,提供学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建立‘周长’概念。”

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包老师也打开了话匣子:“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单单为了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也不是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经历并领悟出公式才是关键。”

陈老师也就教材的处理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重中之重,教师应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机会(提供学具);同时,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

有的教师为小王老师在每一步骤的细节安排上也想了很多办法。

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建议,很快拟出一份课案。但在公开课上,小王老师连自己也不敢相信,这么一份完美的课案,却教得艰难,学生学得也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课后反思,大家一片沉默,谁的心里也清楚:为何经过集体讨论,认为是一份“完美”的课案,到课堂上却这样经不住考验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看罢案例一,我们不禁要问: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像案例中的五位教师这样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否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呢?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案例二中,小王老师的课之所以显得呆板、僵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恰恰是每位老师太“负责”造成的,甚至连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大伙都为他设计得“天衣无缝”,使他缺乏自主、丧失个性、盲目执行,最终导致失败。

集体备课是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通过信息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不是对教师备课越俎代庖。集体备课尽管发挥了集体智慧,但也不能说拟出的课案就完美无缺,因为它无法顾及到真实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再说,同样的课案,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和方法,不同的班级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集体备课应弄清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谁是集体备课的主角

毫无疑问是执教的老师,其余的人都是参谋。集体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作为主角应在讨论前对自己执教的内容进行“深思熟虑”,心中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案以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把真正的问题抛出来。“参谋”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而主角也要参与争议,不是全盘接收。作为执教的老师,要明确自己的主角地位,要善于从他人的言谈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而不是将别人的观点直接呈现给学生。内化并非一味地接受,必须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形成自己的一种见解或观点,找准“生成”的切入点,进行有效驾驭。

(二)立足于教师的需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第一是教师解疑的需要。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产生困惑时,就会产生一种“集思广益”的心理需求。第二是共享的需要。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而又无处求教时,往往希望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解决。

(三)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

其一是所教学的内容,教师们是否已把握,有没有理解错误,如果有,应通过集体备课加以解决;其二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教师们是否清楚,是否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如果不清楚、不理解,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弥补,必要时,还可请其他学科教师到场讲解或个别请教。

(四)对所教学生的认识

集体备课时,教师们应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其一,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去研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接受程度,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可能之所想,疑学生可能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其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提问、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研讨如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如学习状态、偶发事件、纪律、学生提出教师预先没想到的问题等等),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五)集体备课并不需要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生命历程,而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作为一项人与人交流知识、情感、方法、价值观的活动,有着十分复杂的情况。一个好的设想、一个教学资源,并不是每个人照搬就能产生同样的效果。集体备课不排斥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不扼制教师的教学个性。因此,那种要求集体备课必须统一重点和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教学方法、甚至统一作业、统一教具(如多媒体)等的所谓“五个统一”或“六个统一”的做法,实际上是幼稚可笑的,它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误解了集体备课的本意,使教案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子”,甚至变成了束缚教师的桎梏。

总之,集体备课是要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教师教学潜能,使之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深入推动课程改革,而不是扼杀教师个性特色,追求整齐划一的机械模式。恰恰相反,教师只有在集体备课之后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思考、探讨、总结),循环往复,提高深化,在共性中凸显出自己的教学个性(优良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等于学生自己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作为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很快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这无疑是构建新型课堂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但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他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于是教师如释重负,或立于讲台自顾自看教材,间或扫视一下正在自主学习的学生;或走下讲台若无其事地在教室中转一圈,随后宣布自主学习结束,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甚或有的教师学习任务一布置调头就出了教室干自己的私活去了。这种毫无成效的“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悖。

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但这并不是说忽视教师的作用,新课程中明确提出“教师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足以表明教师的重要地位和肩负的重担。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是替代者也不能是旁观者或局外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在自主学习中,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果敢的判断》第二段教学片段

师:当时的哪些情况使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

(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们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这句话中看出是评委们郑重、严肃的态度使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

生1:是评委的身份使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

生2:是评委的语言“乐谱没有问题”使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

生3:从“这是世界一流的指挥家,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着具有国际水准的乐曲”这句话中体会出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用的乐谱怎么会出错呢?这也使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

师:还有什么原因使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

(生沉默)

至此,当老师再次追问这个问题时,全班同学都沉默起来,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不和谐”一词既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又是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学生确实不容易理解到其更深一层的含义,这时就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关键的地方,在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体现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更通透。于是教师及时出示了对比句。

师:(出示对比句)

(1)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

(2)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正确的地方。

通过对比读,忽然,有一两个学生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