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13

第13章 误区五与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非(3)

生1:“不和谐”是指有一点不合适,只是几个音符与总的乐章有些不太协调的地方,这种不协调是微小的,是不易察觉的,而“不正确”则是比较明显的错误。

师:你体会得真精彩!受到他的启发还有谁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不和谐”一词让我觉得这个错误是不易察觉的,是不明显的,所以小泽征尔不得不考虑再三。而“不正确”是很明显的问题,小泽征尔就很容易判断了。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最后,教师总结升华。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就是这几个一闪而过的、不易察觉的音符,在小泽征尔听来也只不过是不自然而已,这就给小泽征尔的判断带来了困难,使他不得不考虑再三。

在本课教学的这个环节上,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中教师的引导者地位。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发现学生对“不和谐”一词没有理解到位,于是适时地抛砖引玉,出示了一组对比句:(1)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2)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正确的地方。在对比读的基础上,有个别学生恍然大悟,理解到“不和谐”仅仅指几个音符与总的乐章有些不太协调,这点问题是极其微小的,是不易察觉的,没有扎实音乐功底的人是根本无法分辨的。而“错误”一词的使用,表示较为明显的错误,就不能体现小泽征尔的才能与自信。这组对比句的及时抛出,犹如“一语惊醒梦中人”,恰到好处地把文章难点突破了。而这又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学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目的在于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能画龙点睛,促成学生的顿悟,引导学生学习的深入。

那么,学生自主学习中究竟还要教师干什么?

1.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

首先,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在那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相互理解、鼓励、宽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其次,教师要打破常规,注重自主学习实质。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钻研、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发挥。再次,自主并不排斥合作,自主学习更需要合作的介入,教师要努力营造热情的帮助环境。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碰到凭一人之力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其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不如发挥群体的力量。最后,教师要构造一个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2.观察、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有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的行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当问题难度大,学生一筹莫展陷入僵局时,教师要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学生学习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或出现明显破绽时,教师要给予提示、纠正。

3.提升、升华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石,是自主学习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总结、提炼与运用,以上升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境,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等等。总之,学习经验的提升和积累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其中充当扶持、帮助的角色。

总之,自主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引导、深化、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经验的形成,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减负”就是减作业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可总是屡减屡重。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负担并没有根本减轻,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向。学科知识由本学科领域的“深”到学科综合化的“广”转变,这一转变使培养导向由“专能型”向“全能型”的方向演变,使学生负担由单一的“深”转嫁到多元的“广”,学生在单元时间内的负担没有减轻。同时,学科中的“深”并没有变浅,致使学生承载着“深”与“广”的双重负担。

那么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

减负不是减质量,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减负不是简单地对课业负担做减法,不能一说减负就是单纯地减少课程,减少学习内容,减少作业,减少课时,减少考试,降低考试难度。如果只是简单地做上述“减法”,而不是从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那么这样的减负还是不是彻底的减负?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让学生没有负担,并不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减负应该对学生的课业数量、内容和结构形式上进行优化组合,从效益上做文章。还应该考虑做“加法”,比方说增加教学、考试的趣味性、多样性、效率性。

“减负”应该减去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高消耗”、“低产出”的“过重负担”。只有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益的减负才是有效率的。期中考试是否一定要取消?我觉得这倒不是问题的本质。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取消了期中考试,为什么学生还喊“累”呢?从表面上看,因为取消了期中考试,学生的课业负担似乎应该减轻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由于社会上对学校的办学评价,政府对教育部门的办学评价,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校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的因素,使得教育的压力从来就没有减轻。虽然没有期中考试,但实行了“过程性评价”,把期中考试的矛盾转移到了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这样一来,考试更加频繁,压力由相对集中变成相对分散,学生经常面对考试的压力,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不能片面地看待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既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能因噎废食。

应该首先明确的是,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不能没有一定的“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要搞好学习,一点儿负担都没有是学不好的;问题是这种负担要适度,而且不是“无效劳动”。素质教育所说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显然决不是减少应有的学习任务,而是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增加其发展的目标,增大学习的有效含量,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减负”必然同时意味着在某些方面科学地“加重”。

(一)“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负担”

在应试教育中,所谓“五育并举”事实上只剩下了“智育”是“硬任务”:学生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陷于“应试训练”的题海之中,无暇顾及其他,“全面发展”当然便成了一句空话;为了全力以赴抓“升学率”,一些学校不但取消了“高考”、“中考”不考的学科教学(如音乐、美术、劳技、健康教育等等),而“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很“重”,但其他发展的任务却很“轻”——学生的“畸形”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素质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二)“减负”意味着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

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减负”就是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这显然是把“学习负担”简单地与作业画上了等号。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负担感”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作业多或者作业难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不堪;更多的时候,他们感到的是一种源于“低效作业”的心理负担。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五个生字,每字10遍。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算多,也并不难,但对不少学生无疑是负担——因为这样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使他们心累!相反,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紧扣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且充满创造性,那么,即使作业稍多一点,学生也不会觉得是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加精心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不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不只是考虑应该给学生布置多少作业,更应该考虑怎样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不只是考虑作业的“知识过手”功能,更要考虑作业的“能力过关”功能……而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负担”当然要大大加重,但这是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教师为科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所必须进行的教改探索。

(三)“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

前面所说的学生作业时“心累”,这与上海市实验中学教改过程中的一项调查结果相吻合:该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因此,要从应试技巧的训练转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这是学习领域内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不仅仅是增加作业中的思维强度,更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教师应善于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灵活思维方式;二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个性色彩,充分体验并享受智力创造的成功乐趣。这样的“负担”再“重”,学生也会感到一种心灵的愉悦与轻松。

(四)“减负”意味着加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负担”

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然使学生学得主动和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郑州一中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颇令人称道的:这个学校坚决摒弃延长学习时间、加重学生负担、大搞题海战术的方法,提出对学生实行“五大解放”——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走出教室到第二课堂去;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投向社会;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进行制作、操作、实验。虽然这个学校严格规定不准增加课时,不准增加作业,不准课外补课,但学校不但一直在河南省保持较高的升学率,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也领先于其他学校。

由此看来,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成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必然是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这才是我们“减负”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