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16

第16章 误区六课堂教学走入歧途(3)

首先,问题难易应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为了做到难易适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样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从表面看,虽然也完成了提问的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于教、学两方面都是无益的。相反地,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作者是谁、我们的主人公精神怎么样等。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看似热闹的背后,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彻底消灭课堂教学的这种热闹假象。

其次,问题数量要适中,既系统又科学。除了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问题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再次,还应考虑到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是指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要求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地理解课文。而且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

最后,提问要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做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让评价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要求教师能够随时根据教学情境,发挥教学机智,作出充满智慧的即兴评价,演绎精彩纷呈。这种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形成了足够的捕捉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就能完成经验的超越,从机械走向灵活,从预设走向生成,游刃有余,从而使课堂变化多姿,充满生机和活力,冷场自然不会发生。

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教学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获得评价结果和学习建议;也可以通过数据库软件来有效地管理学习成绩。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如果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凡课必多媒体教学,同样会走入误区,将弊病多多的“灌输”式教育由“人灌”变为“电灌”。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下,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的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还存在“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的问题。个别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久之也必然会使学生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果问及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发挥。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多媒体教学呢?

科学得当的多媒体教学应体现在:

(1)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多媒体敲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握时机,恰当地显示、插播一些与说明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图片和录像,就能恰到好处地将课文的时空变换展现出来,使教材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迅速地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创设情境,突出重点,增强教学直观力度。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教师创设与之适应的情境和氛围,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关系,引导学生忘掉自我,自然地进入到作品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声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既牵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增加密度,扩充信息,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教学的密度,加快节奏。在教学中,把预先设计好的文字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回答、思考、记忆,可以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