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27

第27章 误区十为创新而创新(2)

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种种失误,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譬如,我们所追崇的“标准答案”在很多情况下排斥了学生、甚至教师的异想天开甚至是合理的想象。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学数学参考书,涉及到“对应关系”的知识,列举若干事物让学生划出其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小鸟”的对应物,参考书所给的答案是“笼子”!为什么不是蓝天或森林?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标准答案”却决定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决定着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创新型教师不应该迷信“权威”、迷信教条、迷信“标准答案”,也不能迷信自己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怀疑一切”,具有批判、质疑的精神,甚至也要敢于否定前人、否定自我。当然,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批判的意识与能力。应该对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捕捉相关的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不断地形成自己的个人理论,不断地提高自己处理复杂问题所具有的能力素质。21世纪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的传授方法,应该通过教育创新,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艺术。

名为创新,实为故弄玄虚

有位老师上《螳螂》一课,一上来就让学生猜谜语,“肚子大,脑袋小,手拿两把大镰刀,别看样子长得笨,捕捉害虫本领高”。老师还没有把谜语说完,学生已在下面异口同声地说是“螳螂”。

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质疑:既然同学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何还要让学生去猜?是为了激发兴趣,还是拓宽视野?我以为是在浪费时间。无独有偶,有位老师教《风筝》一文,或许是为了吊学生的“胃口”,老师手上拿了一只“哨口”,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没见过,自然不知道。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老师不断地请学生回答。我想,既然大家都不知道,老师就应该直接地告诉学生,何必要绕来绕去,这分明也是在无视课堂的宝贵时间。学生明明知道,却要让孩子去猜;学生明明不知道,却一股劲地要孩子说,两个例子,殊途同归,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课后我与执教者交换意见,他们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感知,让学生通过合作去掌握知识,所以老师不能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说老师的想法不对,但他们理解新课改也确实理解偏了,一偏,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高耗低效,甚至无效。为此,我还是主张我们的教师要实在一点,实效一点,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相应教法。故弄玄虚,有时会弄巧成拙,甚至南辕北辙。

上课故弄玄虚,其实暴露了为师者的两大缺陷:一是对自己的学生不了解,不知道孩子们什么已经懂了,什么还不懂,从而使教学陷入主观性、盲目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二是教学缺少自然纯朴的教风,哗众取宠、不切实际,有意无意地去制造“效应”,失去了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丧失了教育求真求实的本质要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中的故弄玄虚,其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迅猛推进的今天。面对传统教育观念和行为受到挑战、新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起的形势,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清醒自己的头脑,要准确理解课改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更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胜任新课改向我们提出的目标要求。首先是要真正“蹲下身子”,和学生真正成为共同的“学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个老师,无论他有多厚的功底、多高的水平,如果对自己的学生知之不多,只是根据自己的思考去实施教学,那很可能“无的放矢”、“对牛弹琴”。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不同学段孩子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等,更要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深入了解、逐个认识,从而确保让自己的学生能真正获益;其次是要真正转变教学作风。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让学生“真”,教师自己要先得“真”,要力戒华而不实、浮而不沉的教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知道学生不懂的,就简明扼要地告诉他们,需要学生思考的,则给以必要的点拨、引导,明明不需要学生合作的,则不搞那些花架子、走过场的形式……

课堂的时间对学生来说非常珍贵,每一分每一秒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注重效果,切不可随便支付,肆意挥霍。一切的故弄玄虚都要力戒,一切的虚幻景象都应消失。课堂教学如此,一切教育行为皆然。

为创新而创新

这是一节乡级评优课,老师在课下做了精心的准备,很想在此次评优活动中获奖。

评优课这天,上课铃刚刚响过,老师走进教室,打破常规(没有让全班同学起立)地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风’的内容。”王老师用洪亮的声音说。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板书“台风”。“什么叫台风呢?有没有人回家看书,自学了书上的内容?”老师的话音刚落,班上有同学举起手想回答。老师边叫同学回答边表扬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自学的积极性。但一个个答案都未能使老师满意。大家怀着期待的目光,盼着老师讲出准确的答案。而老师却把这作为悬念留了起来,先讲了台风的分类、台风给人类带来的利、害等等内容。全堂课老师讲得津津有味。

最后,老师好像认为吊学生们的胃口已经到时,大声地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台风的知识,那么到底什么是台风呢?”待全班同学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的面部时,老师认真地说:“台风,就是从台湾刮来的风。”并随后用红色粉笔写在黑板上,加上了下画线。

当老师把自己创造的“台风”定义写在黑板上,并加了下画线以示强调时,课堂开始骚动。同学们小声议论,好像对此持怀疑态度。“老师,按照您的说法,台风只能中国才有啊?因为只有中国有台湾。”一个身材魁梧的同学站起来向老师发问。

“哎——,不是,其他国家也有。因为台风可以绕弯、搭群地刮过去。”老师回答着。

“老师,书上怎么不是这样说的呀?”又有一名同学向老师发问。

“我常跟你们讲,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创新,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视野,把知识学活……”老师解释着。

下课铃响了,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这节课虽然教师做了精心准备,但终因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错误而没能评上优秀课。从教师的其他方面,如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好。课下,学生们围着教师继续探讨。该教师因为是一位老教师,平日与学生关系很好。对学生的追问,出于无奈,只好说:“我们各自都回去查查资料,看有否此种说法。”其实,此时的教师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他自己清楚,台风的结论纯属自己编纂的。

这则案例中,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要有所创新,故此在课上毫无科学依据地创造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台风定义”。在课堂交往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学生对老师所出示的结论持不同态度来看,学生跟老师关系较好,有不同意见就敢向老师提出,从这一点来说,这位老师平时注意跟学生交流,而且能做到平等交流。但就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一点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严谨治学不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允许在其中发挥什么灵活性。

教学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通过教学,留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做人的方法时清晰明朗起来的。教师不应以“总是正确的指挥者”的面目出现,而应表现出自己“也想不明白,只是有这样一个想法”。这样以问题引入的方式,鼓励同学们课下查阅大量资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真诚与真才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两大法宝。学生对教师有很敏感的情绪取向和专业取向。真诚是师生间情感联系的黏合剂,是把教与学组合成统一体的化合物,是师生课堂交流中的化合物,是教师取信于学生的一个重要资本。

教师,切忌为创新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