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自学数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了当时一位数学教授的公式推导有错,就大胆提出质疑,华罗庚本人也从此被人发现挖掘,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敢于质疑,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途径。寻找缺点法
寻找缺点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思考对象的缺点找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完成一篇作文的时候,如果拿给有水准的人看,让他帮你找出一些不足,然后自己再把这些不足进行修改,就可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许多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你要想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赶上、超过人家吗?那你一定要摸清楚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定有所突破,你就能超过人家,跑到前头去了。”他本人在一项研究中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他针对那个题目查阅有关资料,专门挑剔别人在这项研究中的缺点,闭门思索,潜心研究,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变换角度法
一家玩具店的老板在自己店里显眼的地方摆了一个高架子,上面都是一些吸引人的玩具。但是他发现,来来去去的儿童走过这个高架子时,很少去注意高架子上的玩具。他很不高兴,但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他换了个角度,试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才发现,摆玩具的架子太高了,儿童的身高又有限,因此他们不能去注意高架上的东西。于是,老板就把高架撤走,把所有的玩具都摆在与孩子们的视线水平的地方,结果来购买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多。
求异法
这种求异法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在它们的差异中寻找原因的方法。如果某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是存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不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两种情况中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中间的不同点,就是这种求异法。比如,“黑洞之谜”的解决。在某山区,发现了一个很怪异的黑洞。猫、狗、鼠等动物走进去很快就倒地而死,而人走进去却不受影响,马、牛等动物也不会受到影响。研究人员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头部是否离地行走,如果头部靠近地面行走就会造成死亡。人们进一步考察发现,原来这个黑洞的地底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比空气的比重大,洞内又不通风,二氧化碳就沉积在地面上,所以头部靠近地面行走的动物是因为地面没有氧气,缺氧而死的。一个难解之谜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要反复验证,并结合其他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打破常规法
一个人外出,途中大雨突至,他一没带任何雨具,二没戴帽子,结果全身湿透,但是头发却丝毫没有淋湿,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按照正常思维,就很难想通头发为什么没湿。但是如果我们打破常规,换个角度,大胆设想他是秃子,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寻根究底法
一位姑娘深夜回家,在一条小巷里遇到几个个歹徒,大喊救命,并从包中抽出一把手枪,情急之下向歹徒开枪射击,一个歹徒应声倒地。闻声而来的人们抓住了这些歹徒,但是对姑娘开枪杀人也不赞同。这时,却见倒地的歹徒又爬了起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原来,这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那把手枪平时是用来麻醉动物的,是一把麻醉枪。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沙锅问到底,探问事情的究竟。逻辑推理法
北宋哲学家邵康节,一天晚上与他12岁的儿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从院墙上探出一个人头,只见他迅速扫了一圈院子就又缩了回去。父子俩就猜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儿子说这个人肯定是个贼,不然怎么在别人家院子外探头探尾的。父亲却说这人只是个普通农民,说不定是来找牛的。又解释道,如果这人是贼,一看见人就会马上缩回头去,而这人是看了一圈以后才缩回去的,就说明他在找东西,而且这个东西目标大,所以他并不进院查看。再看他的打扮就能判定他是一个农民,于是可以推断出他是在找牛。儿子恍然大悟,又跑出去问,果然如此。
随机应变法
一个老人去集市卖西瓜,途中劳累就在路边一间旧房休息。这是一座久没人使用,快要坍塌的房子。一个哑巴看见了,想告诉老人里面危险,快出来。可是他比划了半天,老人愣是不懂他的意思。眼看房子就要塌了,哑巴急中生智,抱起一个西瓜就往外跑,老人急了,怎么有买瓜不给瓜钱的?就追了出来。两人跑出不远,只听一声巨响,房子倒了。这里,哑巴用的就是随机应变法。
排除法
厨房里的食物被人偷吃了,抓到三个嫌疑犯。在法庭上,法官审问三个嫌疑犯。
甲说:“是乙吃的”。
乙说:“是这样的”。
丙说:“不是我吃的”。
这三个人说其中至少有一人说的是真话,至少有一人说的是假话。为了找出谁吃了食物,我们可以运用排除法。假设是乙吃的,那么这三个人都说了真话。这不可能,可以排除。假设是丙吃的,那么这三个人又都说了假话,因此也可以排除。再进行假设,我们就可以断定是甲偷吃了东西。
观察法
在一次招考侦破人员的考试中,主考官对大家说名单忘在了外面另一所房子里了,夹在一本书的267和268页之间,要大家找出那张名单。结果大家一哄而出,都找名单去了。只有其中一人没动,作旁观状,好像事不关己的样子。结果,他被录取了。这是为什么?其实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事物,你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一转念就知道能作出判断:267与268页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页,根本就夹不住东西。案例:“刻舟求剑”新解这个暑假以来,彬彬的举动令他的爸爸很不解。他总是不停地在纸上画江水,画船和船走的路线图。终于有一天,彬彬过去问他爸爸:“‘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是不是说那个找剑的古人很糊涂啊?”
爸爸笑着回答道:“那还用说,他坐船在江上掉了剑,就在船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才跳进水去寻找,他不想想船已走得很远了,可是掉进水里去的剑并没有跟船一起走啊,哪有这么笨的人呢。”
不过,彬彬又问:“为什么船走了,就断定掉下去的剑没有走呢?船和剑都在江水里呀!船在划动,江水滚滚,那掉进水里的剑就不会动吗?电视上挎剑的人,总是把剑放在剑销里,剑没出销,一齐掉入江中,被江水冲着,走得不更快吗?假如船停在掉剑的地方找,也不是个聪明人啊!”
爸爸一下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过,他立即来了兴趣,问:“看来那个人并不糊涂,可能还是个聪明人呢?你说说你的想法。”
彬彬接着说:“你没看电视上那些带剑的都不是一般人物吗,他们要是不聪明的话,如何仗剑闯江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我想,那个坐船过江的人,过的一定是一条流水湍急的江,并且江水弯弯曲曲,江岸凹凹凸凸,他从这边凸处的埠头下船,开往对面凹处,由于江水自凸处拐了弯,冲得很急,无论是撑船还是划船,都不能直线到达对岸,这样,船就要到达对岸的凸处上侧。
“在江上,挎剑的人突然剑掉了,根据水流情况,船是不可能停在原地捞剑的,估计这把剑有可能被冲到对岸的凸处上侧或以外的水里,那么必须到对岸下船捞剑才是科学的。如果那个掉剑的人是一位科学家,他早已懂得两点可以画条直线的道理,他掉剑的地方是个点,刚才眼见的对面船舷某个记号是一个点,这两个点连成的线可以延伸到江岸某个地方,那么江岸就有一个点,这三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等船到了对岸,他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彼岸上的另一个点,再目测两岸两个点,连成一直线,与靠岸时确定的三点一直线形成一个角度,再根据船走的弧线,就可以断定这把剑掉在一个扇形的水域里。如此看来,只有靠了岸,才能找剑,只有刻了舟,才能找点。爸爸你想想,他不 ‘刻舟’,怎么去确定‘求剑’的范围呢?这不证明 ‘刻舟求剑’的人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吗?至于那个船工,当然不明白 “刻舟”的意图,就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乘客们听。后来,写寓言的人听了,也没有好好想一想,编书的人看到寓言,带有老师说过的什么 ‘目的’,就给弄到书里去了。因此2000多年来,一直埋没了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爸爸听后,除了感到非常高兴之外,自己也陷入沉思。他想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大人的思维方式往往要受到某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作人云亦云的思考。只有孩子的思维不受约束,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为 “刻舟求剑”这样一个千古事实,找到一种较为正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