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读书。它是对文字或信息的感观认识的一种行为方式。阅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看,在看的同时,大脑对知识信息施以读取、加工、整理,进行感知、思考、推理、分析、发现、想象、评价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人们获得基本知识技能,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
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是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人们一生中大量的知识、技能很多都是靠阅读获得的。人们通过不断的阅读吸纳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合能力的一部分,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们还通过对知识内容的阅读学习,并把它们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借鉴在自己的学习、发明、创作中去;阅读书籍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见识,放松精神,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都在读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读书,都善于读书吗?同样是读书,善于读书和不善于读书,效果可是大不一样。会读书的人,可以从书中吸取很多知识;不会读书的人,即使读过很多书,却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就是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笔下就有这么一个叫彼什加秋的人,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不管那是小说,还是化学,也不管读得懂读不懂,只要是书,他都拼命地乱读一气。结果辛苦读了一辈子的书,脑袋里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混沌得一塌糊涂,到最后什么东西都没学到。相反地,大文豪高尔基只上过短短的几年小学,在生活及其艰苦的环境中发奋读书,自学成才,写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由此可见,会不会读书,结果有多不一样。
怎样才能有效地读书呢?有效读书,读书方法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
读书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曾经有一位特别喜欢读书的美国少年,在火车上卖报为生,火车一到站,他就钻进附近的图书馆看书,从第一个书架开始,一本接着一本地阅读。他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全部看完。直到有一天,一个常到图书馆看书的绅士告诉他,那样读书浪费的是时间和精力,经济有效的读书方法应该是:确定好目标,然后有选择地读书。从此,少年朝着目标,努力读书,最终有所成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这位少年就是爱迪生。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知识的增长、更新、淘汰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在我们的社会,书籍、报刊、资料的数量按指数增长,因此我们的阅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再也不能像传统的习惯那样去阅读、学习了。
以科学杂志和学术文章为例,现在我们的发行量是50年前的一倍,比150年前更是增加了一千倍!然而,我们今天的很多人的阅读速度,却还是100年前的水平,每分钟只有一二百个词。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对知识、信息的高速发展变化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要不使自己在信息的海洋里被知识淹没,就要变化。对我们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博览群书本身并不是过错。如果一个人能空闲时间多看各种书籍,接触各种事物,是一件好事。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非常喜欢看小说,有着很高的文艺和哲学修养,谁能说相对论里面没有哲学因素的作用呢?另一位诺贝尔获奖者、物理学家格拉索也很喜爱文学和历史书籍,他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开阔的思路。如看看小说,逛逛公公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它和理解力、记忆力同样重要。”
但是人的读书生涯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漫无目的地学习,就好比大海捞针,耗尽终生,也是徒劳无功。为了获得有益于自己的知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把知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这样化无限为有限,就能很好地实现增长知识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选择阅读,把广博和精深很好地统一起来,做到广而不散,深而不窄。对我们学生来说,应该以学习为主。我们的教材大纲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任务,我们的学习应该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规律来进行。我们的主要精力和主要时间应该花在完成学业上,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范围。
读书要有目标,有计划,就要制定正确的阅读计划,这是获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保证。但是阅读计划,阅读范围的选择和确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面对的知海书林,哪些宜背诵,哪些宜精读,哪些又宜粗读,哪些又不宜读呢?如果是教科书及其参考书,我们应该以老师指导为主,或向有经验者咨询意见;如果是课外读物,则可以以行家推荐的名著名篇为主。
读书可以消遣,可以增长才干,可以励志,但是读书最忌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地乱翻乱看。有的学生,很喜欢看书,一见书也不管好歹,拿起书便啃。结果读书无数,学到知识却不多。而且,有些书对青少年还有副面影响,有毒害作用,如果不加选择地去读,很可能误入歧途。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克敌制胜”
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掌握快速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证明,任何一个具有中等能力的人,都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但是,阅读速度的提高并不代表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效率还与理解率有关。可以说,有速度没有理解率,理解率很高而速度上不去,都不会有很好的阅读效率。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还应该考虑阅读内容这个因素,据此来确定阅读速度的快慢和理解率的高低。培根有一段名言:“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在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之前,我们要努力克服一些阅读中不自觉养成的学习习惯。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让我们觉得读书是一件沉重、麻烦的事,犹如老牛拖车,从而事倍功半。这些不良习惯分别是默读,边看文字边嘴里念念有词;逐字逐句地阅读;走回头路,不断回视。它们就像套在人们脚上的无形枷锁,带着它们阅读无疑就是带着枷锁跳舞,笨拙而沉重。只有去掉这些磕磕碰碰的枷锁,才能跳出优美流畅的舞姿,只有改变这些不良习惯,我们才可能在阅读效率上取得好成绩。
默读,边看文字边嘴里念念有词。在我们初级学习阶段,当我们开始学习阅读单词、词组或句子时,常常跟着老师默读,老师读一遍,你便不出声地念一遍,反复练习,便掌握了技巧。但是随着我们单词、词组量的增加,如果我们还保持这样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不可取得。不出声地复述会让我们的阅读速度变得和说话的语速一样慢。而大脑思考和阅读词句的速度却远远快于说话的速度,这时便出现了矛盾。有时我们说话的时候舌头会打结,就是因为说话的语速跟不上大脑运转的速度。
因此,我们要学会放弃默读这个坏习惯。养成一个不良的习惯可能是不知觉、无意识的,但是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这些就是克服默读这一不良习惯必须要做到的几点要求。在克服它之前,我们要先确定自己是否有这种不良习惯。在阅读时注意自己有没有在心里对自己复述所读的内容。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你就是在默读。那该怎么办呢?
用比先前快的速度阅读文章剩余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提醒自己努力把所有单词尽收眼底,不要让自己有机会中途停下来对自己默念这些词句。读完文章后,把自己所读到记得的重要内容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确实记得很多东西。反复练习,直到哪一天自己不再有这种默读的习惯。
逐字逐句地阅读。我们开始学习阅读时,一般是从理解字词意思开始的。但那只能是开始学习阶段的阅读,就阅读本身而言,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却是一种糟糕的方法。因为这样的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花费我们太多的时间。研究证明,如果放弃这种阅读方式,一般人很容易就能达到每分钟 600~1000个词,甚至2000个词,而逐字逐句地阅读的最快速度只有每分钟200~300个词。如果要达到一般阅读速度,即每分钟600个词,甚至更快的速度,我们就必须改变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具体训练方法如下:当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把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短语都找出来,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一个一个短语地理解,直到读完整篇文章;读完之后,把阅读到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下来;把自己所写的内容与文章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阅读效果如何。即使刚开始练习时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也要坚持这样的阅读步骤,直到熟练掌握,就会发现自己培养起来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明显效果。
走回头路,不断回视。阅读中的走回头路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返回前面读过的部分,检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是我们很多人常常犯的毛病,之所以会发生,实际上是对自己理解文章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回头再看一遍,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走回头路不仅不能改善我们的理解,而且事实上还可能影响我们的理解,那样做会打断我们的思路,使我们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改变这种习惯,我们要在平时加强练习。在拿到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尽快从头读到尾,中间不做停留,不反复回顾,一气读完。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 “回头率”明显降低,自己的阅读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鲁迅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要使自己培养成为一位人才,就要让自己的知识广博而精深,在自己的专业周围建立一层一层向外扩展的冲击波,才能更好地朝着主攻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略读
略读是指对阅读材料进行取舍,完成以检索、查阅或捕捉信息、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阅读。现代信息时代,资讯大潮汹涌,我们没有办法也不能全部吸收,而应该把握主要或重要的内容,进行阅读。还有研究证明,一般地阅读材料中有 20%~50%的内容属于无意义的过渡成份。这些内容我们就完成可以放心地略去不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节省有限的学习时间。
在阅读一本资料之前,我们可以先从封面信息、提要、目录、序言、后记、图表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内容的浏览,从总体上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对阅读资料进行通读,选择省略和详读的内容部分,为进一步阅读创造条件。通读浏览只是粗粗一带而过,因此在通读的时候,读速可以一目十行,眼睛看到的不是具体哪个字,不是具体哪个词、哪句话,而是把所看的内容像图像一样一起收入视野,映入大脑,然后凭经验、凭这幅图像上的一两处特征,来做出判断。
在选好哪些内容详读,哪些内容略读后,就那些略读的内容,根据其和阅读材料关系远近加以取舍,对选取的内容和详读部分关系密切的部分,就可以采用粗读或泛读,以免造成知识结构、内容的脱节,产生断章取义。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阅读材料篇幅较大或知识比较烦杂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略读。分层阅读是指在阅读时,对一本书列出若干个专题,即读书目的,每次都围绕一个读书目的寻找书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阅读;之后,再抓另一个读书目的,选取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以此类推直到完成所有预期的读书目的。这样,有目的地阅读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阅读效率和效果。
在略读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不要让自己陷在细节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是增加知识,而作者所传达的某种观点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细节的作用则是对观点进行阐释,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观点。比如在翻阅报纸时,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下报纸的主要标题、副标题就可以大致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根据标题寻找文中相关字眼,就可以笼统地把握文章大意。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做就够了。
二、跳过自己不需要了解的部分。有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细节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知道所有的细节,只要把握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就行了。比如,一篇论文,里面涉及很多内容,而我们只是想了解其中的某个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大刀阔斧地砍去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留下充裕的时间阅读相关部分的内容。
三、寻找主题句。当我们一时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部分时,我们可以寻找主题句。一般地说,文章的段落中常会有概括性的重点句,就是我们要找的主题句,然后就这些主题句确定内容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
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在阅读材料的时候逐字逐句、逐段逐节的深入细致地进行阅读,对资料中基本的概念、理论以及全部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精读的对象主要是那些重要且涉及学科、专业内容,这些知识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关系密切,研究性的精读有助于我们打好坚实的基础,还有就是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或重要段落,这些篇章要反复熟读,细细咀嚼。朱熹教人读书时,要求逐字逐句、逐段读懂,如此这般,读好了一本,才换另一本书读,求的是读书的质而不盲目求书的量。读书,要做到 “五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脑到、手到。
心到,就是读书要用心,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阅读。对知识知其然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以求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眼到,就是眼睛要及时聚焦,阅读仔细、认真,同时在面对某些材料时要学会迅速浏览,提高阅读效率。
口到,就是在朗读背诵的时候,声音清晰嘹亮。读书如果一味讲求理解词义、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时,必然无法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丰富的神采,难以真正透彻理解作品。脑到,即指在阅读的时候,要勤于动脑,不断思考,尽量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手到,指在阅读过程中边读书,边作笔记、摘要。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有成就的人都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们认为动手摘写是读书的关键之一。动手,除了练习、实践外,还有助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培养文字表达能力。